張家界鳳凰游記(七)--泛舟沱江、訪沈從文墓

作者: 洋子88

導讀(5月17日)今天是個好天氣,早上在鳳凰的晨曦中醒來,走到陽台便見到了沱江的真容,江水清徹碧綠,疏緩寧靜,蜿蜒繞城而過,好似一個卸了妝的純情女子在悠閑散步,頓時一絲浪漫湧上心頭。眾人起身下樓,到江邊的老宅粉店吃早點,要了稀飯,油條、蒸餃、燒賣,與我們家鄉的口味一樣,味道好極了。今天的安排是在古城裡閑逛,因沒有具體的目的地,自然是很悠閑 ...

(5月17日)今天是個好天氣,早上在鳳凰的晨曦中醒來,走到陽台便見到了沱江的真容,江水清徹碧綠,疏緩寧靜,蜿蜒繞城而過,好似一個卸了妝的純情女子在悠閑散步,頓時一絲浪漫湧上心頭。眾人起身下樓,到江邊的老宅粉店吃早點,要了稀飯,油條、蒸餃、燒賣,與我們家鄉的口味一樣,味道好極了。今天的安排是在古城裡閑逛,因沒有具體的目的地,自然是很悠閑了。先在江邊走走,逛逛路邊的各式攤點,三個女的買了花編草帽戴在頭上,邀請賣花的阿婆一起照個相,還真是好看。就這樣停停走走,看到的確是一片悠閑景致。江邊的石板路上已有不少游人,或三五成群,或成雙結對,一付悠然自得的神情;寫生的少男少女立在江邊,手捧畫板,全神貫注的描畫著線條,渾然不知自已也成了別人畫板上或相機裡的風景;江面上不時有載滿游客的小船劃過,船夫立在船頭高聲唱著山歌,吸引著路上游人留連的目光;對岸穿著苗族服飾的阿妹,在碼頭上漂洗衣服,洗衣棒錯落有致的敲擊聲不絕於耳。置身如此場景,心中自然好不愜意,悠然、從容,寧靜的好心情油然而生,正如這沱江水一樣清徹透亮、疏緩安祥。

順著江走,不時有人來邀請我們坐船,有位大姐還一直跟著,看上去頗面善,給的價格也合理,便決定去體驗一下沱江泛舟的感覺。眾人上了江邊的小船,隨著梢公的一聲吆喝,小船便蕩到江中,順著江水漂流而下。大家在船上左顧右盼,開始欣賞這一江碧水與兩岸的秀麗風光。江水真清,近乎空靈,江底那青幽的鵝卵石與隨波舞動的水草清晰可見;江水更綠,綠的讓人眼暈,不禁疑惑這翠綠或許便是江水的本色;再看兩岸,青山綿綿,綠草萋萋,一座座古樸的吊腳樓松散的排列兩岸。過了下游的跳岩,回望古城已漸行漸遠,最終不見,應該到了一個小村落,碼頭上苗家阿婆在洗衣或做著針線,毫不在意船上的游人和江中的風景,倒是岸邊的村童很好客,歡快的跟著船奔跑,不時向我們投來天真浪漫的一笑。眾人就這樣蕩漾在這藍天碧水中間,聽著梢公那近乎原生態的山歌,嬉鬧著,玩笑著。不知不覺,到了一個淺灘,船該掉頭了,眾人下船走幾步,岸邊的村童便迎了上來,面帶怯色的向我們推銷著草編的飾物,孩子們一臉天真,充滿稚氣,不禁讓人心生幾分憐愛,戴上他們給的草編飾物,再塞給他們一兩個硬幣作為回報,他們便如小鹿般歡快的跑開。小船從淺灘折回,眾人又上了船,回程便是逆水而行了,梢公拿起竹筒,一筒撐下去,小船便又輕盈的在江面暢游起來,眾人覺得好玩,也童心未泯的拿起船漿幫著劃。忽然想起應該與其他游船打水仗,便放好相機,握緊船漿,准備給對面游船來個突然襲擊。目標過來,居然是一船老頭老太,實在是余心不忍,下不了手;又一個目標過來,是一船小姑娘,可還未起漿,對面已是尖叫一片,頓生憐香惜玉之心,也只得作罷。不覺船到一碼頭,問下梢公,說是桃花島,可以上去看看沈從文的墓地。

棄船登岸,見一座不顯眼的小山,名叫聽濤山,便是沈老的百年歸隱地了。眾人沿著台階拾級而上,來到一家書店,原來是專賣先生著作的,進去看看,先生的書可真多,光是《邊城》就有若干版本。邊城一書我算是看過,也許是平庸之人欣賞能力有限,實在沒讀出什麼特別的韻味,因此也就打消了買書留作收藏的念頭。小W與小Z倒是對鳳凰的風光名信片很感興趣,買了兩本,在那寫著地址打算寄回去,也送了我一張,我拿起筆,一時不知該寄給誰,磨蹭了半天,竟寫上了自己的地址。出了書屋繼續向上,不覺快到山頂,可並未見著沈老的墓地,問路邊一老伯。老伯隨手一指,說那便是。眾人很是疑惑,上前看個究竟,山道旁果真有一塊不大的平地,鋪設著美麗的石子,未見墳塚,只有一塊一人多高的五彩石矗立中央,不禁驚詫,這也許是我見到的最奇特的墓碑了。墓地背倚青山,面朝沱江,側耳傾聽還能隱約聽到沱江的水聲,選擇此處作為大師的衣塚之處,也許正是順了沈老的本意。眾人虔誠的環視那石碑,竟沒能找到先生的名字,隱約看到那五彩巨石上鐫刻的幾行墓志銘:“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後面也有文字,記不清了),不禁更增添了幾分對大師的敬畏與景仰。那老伯很熱心,為我們娓娓道來沈老的生平軼事和建此墓地的前前後後,我心中又回憶起《邊城》中命運多劫的翠翠以及那淡雅清新的文字,不禁感慨唏噓。小Z她們把花編草帽敬獻在墓旁,我們則點了支香煙,算是給大師上了柱香。告別了沈老,來到山下沿江邊棧橋走幾步,便又回到了古城,該吃中飯了,挑了靠江邊的一個露天飯桌坐下,點了幾個特色菜,包括著名的血耙鴨,再來幾瓶啤酒,慢慢吃了起來,呷口酒,品口菜,聊會天,看會景,真是悠然自在,好不快活。菜的味道說得過去,不過血耙鴨似乎是徒有虛名,也許是因為有些辣。值得一說的是這裡裝飯的器具竟是一個竹籃,也算是當地特色了。吃完飯,大家竟都有些醉意,依舊回去睡午覺。(待續)(沱江的早晨)



(苗家阿婆)



(鳳凰的早晨)



(村童戲水)



(沈從文墓志銘)



(綠芽)


精選遊記: 鳳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