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不寫,完全肯定的是記憶將逐漸模糊不清,而這樣的話,遺留下來必是最精華的部分,最忘不了的那些了.
記2008年6月廈門行.
壹.遇見的旅社.
“采菊東南下,悠然現南山.”我很喜歡這首詩的意境.不知為何廈門就帶給我這種感覺.
廈門市的青旅隱藏在一片民居中.沒有明顯的大門.順著石階走下,就能看到擁有白色大傘的小庭院,藤條木質的桌椅,悠閑的旅人.門口處的黑板上,標錄著近三天的天氣預報.可直接飲用的過濾水旁是一個裝滿過期雜志的書報欄.貓在沙發上睡著覺.試營業的咖啡館讓空氣變的不一樣.
鼓浪嶼的青旅離碼頭很近.出碼頭左手拐彎,再右手的第一個斜坡上就是.它和NAYA比鄰.也擁有著白色傘的庭院,藤條木制桌椅,不知從哪跑來的貓群和老板養的金毛.前台有點昏暗,旅人們常聚集在背後的放映廳和閱讀館裡.形成對比的是庭院那些綻放美麗的花朵.帶點雨水,嬌艷欲滴.
沒住過的旅社:
1.島上的NAYA:我似乎是個反NAYA主義者.不明白那昂貴的住宿費對於只是住那麼幾個小時的夜晚如何成比例?也不明白碩大的浴缸的使用率究竟有幾層?同樣,藍色的建築究竟可以把人們迷倒到什麼程度?並且延伸至那25元一杯的奶茶是否真對的起昂貴的價格?
2.在鼓浪上隨性亂走的時候,遇到過3家旅社.
一是上島左手沿海的區域有一家白色建築的住宿地.路過時是黃昏,一外國佬正悠閑的和賣飲料的姑娘熱絡著.門口的招牌顯示還有空房.我想應該可以有那種面朝大海的房間.
二是離百鳥園不遠的地界,一家咖啡館也充當著住宿地的使命.可根據它家隔壁商鋪的大叔說價格不菲.
三是去八卦樓的路上,應該在龍頭路.有一家小小的住宅庭院.賣的是床鋪,我曾路過問路,覺得應該是走青旅路線的小旅社.
貳 遇見的風景
南普陀裡香火鼎盛.不同於江南寺廟多為年長者拜的形像,這裡可以看到大量年輕人認真膜拜.就我進過的那麼多寺廟來看規模真的不算大.羅漢也只是在兩邊各供了9尊.和靈隱的百尊羅漢堂在數量上沒的比.只能說各有各的意境吧.沿著寺後的道路向上爬到山頂,可以鳥孵周圍景色,眺望五老峰(曾在山頂問過賣者五老峰在哪.賣者回答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所以一直很不明確五老峰的具體位置).
廈大我只能說自己只是路過而已.只是借由它走向炮台.正值畢業時分,茂盛的鳳凰花下著畢業服的學子們穿過紅色建築,清澈芙蓉湖水,享受最後的學生時光.從白城口出來的路上,有一堵高大猶如水庫的牆面.我路過時想,如果這上面貼滿行者拍攝的照片一定十分壯觀.
胡裡山炮台離廈大的白城口十分近.出校門口過天橋就是傳說中最精華的海灘.6月的時節已有人按耐不住下海嬉戲.順著走到炮台.花筆門票錢進去觀賞.每天早上10點和下午4點(似乎是這個時間)都有兩場清兵出巡表演.也算有特色.
陳嘉庚崇高的人性在他的紀念地表現的淋漓盡致.一生為國人,為祖國鞠躬盡瘁.死後也要在墓地雕刻各種事物,讓無法走出家門的人也能了解世界.而那些他所建立的學校也成為一種紀念永立.
觀賞鼓浪連票景點的那個悶熱下午,時不時的下點雨.路線為菽莊花園(鋼琴博物館)->印章博物館->日光岩->百鳥園->八卦樓(風琴博物館)->皓月園.
三 遇見的幸福
1.印像中最深的是一個人的電影院.
許多人或許都不知道,百鳥園裡正點時分有一場十幾分鐘的電影.受班沙客老板的推薦.我留意了.進去時已經開場幾分鐘,溜進全黑的電影院,坐在後排邊,只能看清放映幕上的影像.這個片子是介紹鼓浪嶼風景的宣傳片.整部片沒有任何語言,只有音樂做背景.用一個拿紅色氣球的女子從小到大的情景串聯起島上那些熟悉的景色.片子放完,燈光亮起,我才發現,這個放映廳只有我一個人.所以,在逛完了百鳥園後趕著正點繼續進入電影院,將前面沒看的補一下,後面看過的溫一遍.人生能有幾次一個人的電影院.好吧,好吧,我在這裡擁有了兩次.
2.八卦樓裡的風琴聲
有去過的人一定會記得門口那高度達2層樓的風琴吧.整個風琴館讓最我震撼的就是它了.走流程式的觀賞完正打算離開.從外面走進來一群人,為首的中年人對著負責講解管理的兩位女工作人員拜托著什麼事.然後其中一名就答應下來.向那個最大的風琴走去.然後,她開始彈奏.宏偉嘹亮的樂章從這架古老的風琴中發出.向世人證明它不是擺設,還依舊可以如往昔那樣歌唱.
肆 遇見的人
1.廈門人—君怡.
她是個九十後.今年高三保送廣州的某大學.所以無憂無濾的在島上研究老房子.我和她在班沙客老板的店鋪裡認識.然後帶我走遍整個鼓浪.從下午三四點開始一直到晚上七點半.福建人比較迷信.島上那一幢幢無人居住,野草叢生的破敗別墅在她口中成為一間間邪宅.每座房子都一一個故事,一個和鬼有關的故事.她帶我穿過墓區,走過防空洞,經歷一幢幢的老宅,仔細研究班沙客老板午夜聽見女子哭泣聲的莊園,還去傳說島上最陰的,建立在曾經墳墓區的她家,洗了把臉.然後兩人在傍晚時分沿海邊走到龍頭路品嘗最好吃的咖喱飯和沙茶面.分手只為了下次的重逢.幾周後,她來上海旅行,在人民廣場見了面.
2.廈門人—班公
班公和班婆在鼓浪上經營著一家奶茶鋪名叫班沙客.大份的劑量, 完美的味道和相比NAYA家的便宜價位,還有看不完的MV,聽不完的島上故事.成為我每天都報道的地方.班公還會免費拿些鐵觀音給我品.不同於江南的茶葉味,也不同於西邊的大葉茶.鐵觀音是一種清新撲面的情調.和君怡在那裡時,也曾和班公笑談說,要一起夜訪陰宅,然後編寫一份鼓浪鬼宅地圖替代著名的手繪版.無論我們如何嬉鬧.班婆總靜靜的坐在旁邊溫柔的笑著,然後品一口班公倒給她的鐵觀音.
3.彈吉他的長者
星期五的第六晚咖啡館上演的節目是HAWAII吉他.兩位長者演奏的.一人主音,一人輔音.長年的友誼帶來默契.沒有樂譜,主音者起個調,輔音者就明白哪首歌然後跟著奏.從晚上7點半左右到夜裡的十點,幾乎沒有休息.第六晚的老板說可以了,主音還有點意猶未盡,音樂對他們是休閑,是愛好,或許是朋友.彼此尊重.半夜和他們撐傘走在大雨下,一起回島.第二天隨性走到迷路時偶遇輔音者.
4青旅裡的人們
在廈門市的青旅裡認識同樣從上海來但不是上海人的莎莎,一起走過了集美景區.也因為她極力推薦的班沙客奶茶店認識了班公,班婆和君怡.
在鼓浪的青旅裡認識了從美國來的,從吉林來的,從寧波來的三名女生.匆匆一早上的相識,拍了照,留了聯系方式,然後各自繼續各自的旅程.有緣自會再見面.
伍 遇見的店
1.PIZZA HUT: 第一天的下午逛到大汗泠泠,跑去江邊的PIZZA HUT,點了杯抹茶和一份蛋糕,吹著空調消磨時間.然後看著太陽漸漸西落,越發橙紅,越發圓潤.然後看著對面鷺江賓館的晚餐區燈火輝煌起來.恩.美麗的日落.
2.黃則何: 第一次去的時候點了份沙茶面.並不好吃.和後來在近中山路附近的一家老字號,也許叫吳再添的相比,價格貴量少且不夠味美.可第2天去吃早餐點的花生湯和叉燒包卻深得我心.
3.第6晚: 受朋友的完全推崇只好去一次見識傳說中的帥哥老板群.人是見到了,可不是我的款,也就死了心,認真感受音樂和花茶了.把留言本翻了個遍,找到朋友曾經的留言,然後在同一頁的下方寫下自己的心情.樓上房間常年出租給了一外國畫家,當晚看到他帶著一群朋友拿著啤酒上了樓.6晚常有各種演出.後據彈吉他的長者說,和我聊天的某老板曾是廈門電視還是電台的主持人.那夜,一直在下雨,手捧花茶杯,耳有絲竹混雨聲,膝下貓叫不斷,庭院裡悠黃的燈光散開.
4.BBC: 店面很小, 餅很好吃.帶了一盒回家也受到媽媽的稱贊.只是速溶的牛奶差的很.或許,像我這樣一天可以不吃飯卻要跑好幾家咖啡店卻從不喝咖啡,只點茶和牛奶的客人確實很少吧.在張三瘋家也遇到這樣的情況,大清早殺去說要木瓜牛奶,被告之只有他家特色奶茶,只能拍拍屁股走人了.
5.魚丸店: 統共吃過好幾次魚丸.可一次也沒在那些名叫 “原巷口”吃過.在鼓浪的最後一天早晨.往八卦樓的路途中遇到一家似乎叫 “林氏魚丸”的店面.建立在一個院子裡.大概有3,4張的桌子.進去點的時候發現隔壁坐著一起吃的女子就是八卦樓的講解員.她說這家的魚丸最好吃,她每天早上都會過來吃一碗再上班.後來根據君怡介紹,其實那些所謂原巷口魚丸都不正宗.島上有兩家店的魚丸,一家是現場好吃,也就是我吃的這家.另一家是打包後帶回家的好吃,雖然她告訴過我具體位置,可也記不清楚了.
6.葉氏麻糍: 每次路過都回買一個吃.符合南方人的口味.軟軟的很糯米,然後是芝麻,是花生,是小小幸福,是大大的滿足.
7.花時間: 曾路過這家咖啡館好幾次.最後在島上的上午,把自己丟在那裡.點了錫蘭紅茶.先在室外走廊的位置上拿著POLA,品一口茶,對一下焦,按下按鈕,出一張新片.然後又走到吧台位,翻看AIR夫婦寫的書本.看豬豬在旁邊大口的吃著午飯.然後離開.
8.擺渡對面的燒烤攤: 好奇下點了碳烤生耗.仔細詢問老板是如何暴殼的.然後吃下布滿蒜泥的肉,又在老板娘的調教下喝完那些湯汁.起身沒走幾步,就感覺到熱血沸騰.後經班公解釋,這生耗真不是亂吃的東西啊.
9.黃勝記肉脯: 買了近200元帶回家.這個親戚那個朋友,還有托我買的同事.總而言之,現場的比打包的好吃點.畢竟熱乎,新鮮嘛.
後記: 一個人出行總是快樂的.因為可以隨性結交路人,隨意安排行程,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旅行的多了,也就了解自己對於 “在路上” 的想法.整個生命就是一次旅行.你所要做的只是盡情享受周圍的點滴.所以,廈門的日子裡我總是漫無目的的亂走著,期待下一個出乎意料的事情跳出和我say 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