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人(The Three Legs of Man)上文講道,未到馬恩島,三足人的形像已深深地印在了游客的腦海中,及到了島上則處處飄揚的都是三足人圖案的國旗了。無論是學校、機關、飯店,還是居家門前,這樣的旗子隨風飄舞,簡直就是曼克斯人獨立特行的圖騰標志。在汽車牌照、旅游紀念品,甚至於路面裝飾上均可見到它的形像。
但當地人講,三足人的形像不僅僅是曼克斯人獨有的,在世界其它地方也能看到。在一張旅游卡片上,有對三足人進行專門介紹的文字。文字說,這個圖案是在十三世紀時引入作為馬恩島三個國王的徽章而使用的,當時它的管轄地還包括西蘇格蘭的赫布裡第群島(the Hebrides)。1266年後,當地的土著王朝瓦解,蘇格蘭曾經短暫統治過一段時期,此後政權又落入了英格蘭王朝直至現在,而這個三足人的徽記也保留至今。至於它為什麼被引入作為曼克斯王朝的皇室徽章,似乎沒人能說得清。從紋章學意義上看,多數徽章並無實際含義,只不過是因為它與眾不同才被選擇使用的。追宗溯源,三足人的圖案歷史可遠至異教時期,它像征太陽、權位與生命。古代這一圖案尤其是與西西裡島聯系在一起,但西西裡的人腿是光滑無裝飾的,而且中央位置有人妖馬杜莎的頭像。與其更接近的圖案來自凱爾特人和古斯堪的納維亞人,曼克斯三足人似乎是前者的修正版。十世紀挪威王Analaf Cuaran時期的錢幣上就有這個三足徽章的簡化圖案,那時該王的領地就包括了愛爾蘭的都柏林和馬恩島。有論者說,晚期的曼克斯王有可能就是該王朝的一個支系。又有民間故事明確傳說它與Mananan這個凱爾特人的海神有關,這個海神的家就在馬恩島上。傳說中的海神Mananan有三條腿或是風火輪,但傳說有可能是十三世紀後創作流行的。早期的曼克斯三足人樣式均顯示出步伐是呈順時針方向奔跑的,後來作為徽章標志使用時也保留基本的原始特征,即古代異教時期的太陽標志。
現在我們在馬恩島上所能看到的三足人圖案多數都有馬刺花飾,但也會在不同的地方偶有其它裝飾性的圖案,可惜我的相機未能及時捕捉到此類鏡頭。
邁克爾•薩蒙Michael Salmon和他的旅店
邁克爾•薩蒙並不是一條三文魚,它是名字的主人自我介紹時的戲稱。他是位於馬恩島首府道格拉斯濱海大道一側眾多簡易旅店的一家的主人,旅店叫聖海利耶(St. Helier’s Hotel),就是我們在4月29日歇息的住所。此類旅店的標准介於B&B與正經旅館之間,是宿費包含早餐的一種,房間規格比B&B旅店高一些,無論單人間、雙人間還是家庭間均有獨立衛生間,不提供一般旅館該有的房間服務,如果事先預定也可供應簡易晚餐,如傳統的英式鱈魚薯條、印式咖喱雞飯等,餐費另算。
既然簡易,服務又少,人手當然不用那麼許多了。實際上邁克爾並未雇佣其他人員,平常時間很難看到什麼人,只在旅客入住登記時他才來到前台應付。客人入住後進進出出只要記住他提供給的密碼即可進門來,鑰匙就掛在前台牆壁的一塊板子上,對應房間號碼有釘子可懸掛鑰匙,客人出門時不能帶走,需要掛回原處。以我們的“小人”之心立馬想到,如果別的客人進來取去別的鑰匙開了他人的房門豈不壞了。不要忘記,這是一個遠離都市的地方,這裡的曼克斯人純樸得有點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中。從長相看,曼克斯人應該就是蘇格蘭人的親戚,紅紅的臉膛,粗粗的皮膚,憨憨的笑容,海風與高地的凜冽塑造出了同樣的人群。
次日早飯的時候,我們在底層的餐廳看到了旅店的第二雇員——廚娘,我們猜測應該是老板娘了,從家庭旅店的經營模式看應該如此。看來這是真正的夫妻店。也正是這個餐廳,讓我們一行更多地了解了主人邁克爾•薩蒙。
餐廳在六層旅店的底層,外飄窗開向大海一側,地面與外邊的濱海大道高低一致,面積雖不大,但足可容納二十多人同時就餐。引人注目的是,餐廳被滿是中國的物事裝飾了起來,光是大扇子就有六七把,一個垂飾件上寫了“平安”兩個漢字。這些東西一看就是中國的旅游點店中的外賣物。邁克爾說,他去年去了中國旅游,在北京呆了四天,從重慶買舟下行四天,後來在香港還玩了四天。看來那些裝飾品就是他從中國帶回來的了。但麥克爾不是本地人,他從英格蘭來,10年前買下了這幢六層家庭旅店開業至今,生活悠閑有序。他熱愛足球、賽車,也和我們一起在他的酒吧間看2006 世界台球錦標賽的半決賽,一會兒又帶上門出去遛狗去了。感覺他來到馬恩島找到了這種優游自得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身體如沒問題,也許他會一直做下去,淡季的時候也可能再次做客世界其它地方,享受別人帶給他的服務。
對了,邁克爾的聖海倫旅店共有25個房間,單人、雙人、家庭間都有,我住的頂層閣樓家庭間裡有一張雙人床,兩張單人床,看來是為兩個孩子的家庭預備的。住宿按人頭算,每個床位25英鎊。
利斯博物館Leece Museum利斯博物館位於馬恩島西側稍南的海港小鎮Peel靠碼頭的岸邊道上,門外就是船桅林立的內港。博物館是一個兩層小樓,首層一進門有個小間,擺放些老式縫紉機樣的東西,再深入些一個黑洞洞的門,門口寫著黑洞。沒敢進去,就順著右側的樓梯上二樓了。樓上面積也不大,一些箱櫃中擺放著展品,多數與航海有關,包括船老大和船員的制服,還有些帶有三足人圖案的舊時硬幣,甚至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從館名不大看得出博物館的特色,進來看展品也很雜,好在管事的大娘過來了,我就問這些展品,她說這裡是港口,展品多與航海有關,但仔細看應該是個地方民俗生活博物館。大娘說,展品都是志願者捐贈的,所以有些雜亂,而博物館也是民間志願性質的,只是房產屬於市政府所有,經營則與政府無關,全由他們這些志願者來承擔。房子原來是當地的法庭,什麼類型的案子都接,都在這兒審理,樓下那個叫做黑洞的地方是關押犯人的地方,那些小偷小摸的家伙因順手牽了人家的羊啊、拿了別人家的面包啦什麼的,一旦罪名成立就先關在黑洞中,然後就會給發配送到澳大利亞去。看來有些澳大利亞人要尋根只能來這裡對著小黑屋焚香祭拜了。
玻璃展櫃裡那些紙鈔和硬幣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娘說,島上一直有自己的貨幣,那張紙鈔實際上不是紙質的,是特殊的塑料制成的,它很不容易被折斷或撕爛。島上貨幣的幣值和英國的英鎊一樣,紙(塑料)幣面值有50、20、10、5 和1鎊(大概也這麼稱呼吧),硬幣則有5、2、1鎊和50、20、10、5、2和1便士,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英鎊在這裡通行,而且等值,當地貨幣出島則無法使用,帶出去的只能做旅游紀念品了,許多旅游紀念品店裡都可換售本地幣。
這家自由出入的博物館是我因找廁所冒然闖入進去的,我們來Peel小鎮的目標恰是距博物館數百米之遙、建於叫做聖帕特裡克小島上的城堡廢墟。不過上文也提到過,就在這家博物館裡,土生土長於本島的大娘解答了我關於無尾貓的疑問並贈我兩枚曼克斯貓的徽章別針,遺憾的是我手頭卻無半點中國特色的物品可回贈大娘的。提到中國,大娘說她曾經去過香港,中國大陸則還沒有機會去。(博物館網頁地址:http://www.peelonline.net/le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