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想去西安,想去探詢古都的神秘,想去感受一個城市經過歷史沉澱後的深遠文化。看到旅游族的推薦去西安往返機票只要720元,更加讓我沒有遲疑的理由了。既能享受到旅游的樂趣,又能長見識,那就去西安吧,接受接受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熏陶。真的太核算了,所以大家喜歡旅游的朋友真的要去參加一下旅游族的會員,他們推薦的信息真的含金量太高了。吼吼。 第一站: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標志性的建築,全稱“慈恩寺大雁塔”,座落在大慈恩寺內,歷經數千年風雨,依然挺立,俯瞰著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芸芸眾生,裡面有三藏寺,供奉著這裡的第一任住持玄奘的塑像。相傳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自天竺國歸來後,為了供奉和儲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親自設計並督造建成。他的廣為人知還是由於《西游記》這部小說,人們在喜愛那個不安分的猴子的同時,記住了這個心軟面善絮絮叨叨的人。那幾個徒弟是他在取經路上說服的強盜,吳承恩加以演化成了現在的版本,確有女兒國的國王看上了他想留下他,他卻向佛而不為所動,傷了許多女妖精的心,他應該是眉清目秀的一個人,肉質鮮美純屬無稽之談。
大雁塔是一座樓閣式磚塔,塔高64余米,塔基邊長25米,共有七層,塔身呈方形錐體。全塔采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附近還有曲江池、杏圓和樂游原等景點。近年來由於西安市區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大雁塔已傾斜了1米有余,登上七層可以俯瞰西安城區。
從大慈恩寺出來走過新落成的大雁塔北廣場。那裡有亞洲最大的音樂、燈光噴泉,氣勢宏偉,如果碰巧音樂噴泉開始時正好在大雁塔上,站在塔頂上看一覽無余,比在廣場上擠在人堆裡看清楚、舒服多了。還有錯落有致的仿唐建築群,很大氣,讓人聯想到盛唐時期的長安城。大雁塔廣場上的音樂噴泉真的很漂亮,號稱亞洲最大的噴泉。
第二站:小雁塔
離大雁塔不遠有一座寺院叫薦福寺,小雁塔就坐落其中。雖然都是雁塔,但是玲瓏秀麗的小雁塔與雄偉莊嚴的大雁塔風格迥異,小雁塔和大雁塔的構造也截然不同,大雁塔是一座樓閣式的磚塔,而小雁塔則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小雁塔的底層特別高,以上逐層次遞減,愈往上愈促,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每層迭澀出檐,檐下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閣,颯爽秀麗的美感效果。塔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都有券窗。
據說小雁塔在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像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第一次自裂自合,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像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第三站:陝西歷史博物館
從大雁塔北廣場出來步行十分鐘便來到了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占地約7萬平方米,是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也是我國最大型、最現代化的歷史博物館。站在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規模宏偉漂亮的仿唐宮殿建築群體,館舍的布局緊守“中央殿堂、四隅崇樓”唐式風格。沒有紅牆綠瓦的熱烈,也沒有雕梁畫棟的工致精巧,那深灰色的琉璃瓦屋面,乳白色的面磚牆面,在綠色樹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清新典雅,恢宏大氣。博物館的陳列以中國歷史進程為線索,內部分為三個陳列廳,所展出的文物都是陝西境內出土的歷朝歷代文物,讓人們感受到陝西古代的燦爛文化,重溫了一遍中國歷史。
進入博物館,所見的更是令我們為之震撼。序廳空曠高大無一文一字,背景的巨幅畫面是一瀉千裡、奔騰咆哮的黃河,廣袤起伏、蒼茫無際的黃土高原,一高大威武、氣宇軒昂的石刻石獅立在中間。站在這裡,除了震撼,我無法言語,任何語言此刻都顯得蒼白而又多余。館藏的文物含蓋了從遠古人類初始階段開始,歷經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文物精品。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特別是其中的商周青銅器,讓你感覺精美絕倫,而歷代陶俑更是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朝墓道的壁畫舉世無雙。真正可謂是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第四站:西安碑林歷史博物館
西安碑林歷史博物館是在西安孔廟舊址改擴建成的,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內容分為“西安碑林”和“時刻藝術”兩大部分現有7個大型陳列室、8座游廊和8座碑亭,是中國古代書法和石刻藝術寶庫,收藏了從漢代到清代的碑石共2300多方,現展出的碑石達1000余方,其中多數是唐人所刻。在這裡你不僅可以欣賞到篆、隸、草、行等各種書體,還有機會一睹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的親筆刻石,以及王羲之、蘇軾等名家的墨寶。石刻陳列館裡可以看到著名的昭陵六駿中的四駿。
進入碑林,一直往前走,便到了一座碑亭,亭上寫著“碑林”兩個字。碑亭裡存放著一道很高很大的方形石碑,碑身上刻有《石台孝經》的經文,經文主要記述了孔子和他的學生之前的問答。這塊碑刻於唐天寶四年,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注釋作序、並以隸書所寫的。走過那一塊一塊刻滿了文字的石碑,就好像聽到一首首沒有聲音的歌一樣,而那些跳躍而靈動的字符,像被精靈依附了,閃著耀眼的光彩。碑林真正是一座藝術的寶庫。
第五站:兵馬俑
去秦始皇兵馬俑之前,對於兵馬俑所有的認識和了解,都來源於一些圖片以及影視作品,最深刻的印像來源於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一號坑裡最前面的是前鋒,二百多名武士俑,橫列成三隊,手持著弓駑,身上背負著箭囊,他們的身後緊緊跟隨的是身穿鎧甲的步兵,間雜著駟馬戰車組成很多路的縱隊,從十幾條坑道裡湧出來,軍隊左右各有側翼,一直排布開來,整個軍陣布局嚴密,有一種整裝待發的氣勢,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當年,當年的秦始皇金戈鐵馬,橫掃六國所向披糜。
兵馬俑是作為陪葬品被塑造出來的,據說他們的原型是秦始皇的近衛軍團,而能夠入選近衛軍的,不論士兵或者將領,都是當時秦國軍隊中的佼佼者!這些兵馬俑雖然是作為陪葬品而誕生的,質料也不過就是驪山上的土,可是,每個陶俑的臉仔細看都是不一樣的,真正是千人千面。據說這些陶俑本來都是彩色的,可是出土的時候,把陶俑從土裡取出來,卻發現俑上面的色彩永遠地留在了土裡。那一張張沒有色彩的臉,和那些殘缺殘破的身體,不由分說地把歷史拋在了時間之外。
兵馬俑的坑在秦陵東側,它的規模之大令人驚嘆,一號坑的規模最大,有俑馬6000余件。二號坑次之,面積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馬1000余件。三號坑只有500余平方米,內有武士俑68個。根據專家的判斷這幾座從葬坑,像征著秦始皇生前的近衛軍守衛著陵園,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陣的,其中三號坑是總指揮部統帥三軍。走在兵馬俑博物館裡,仿佛一不小心踩上了時間隧道,所有的視線,感官都被這歷史牢牢地占領住了,再寂靜的石頭上,都會有最靈動的舞蹈,我只感覺自己被這厚重的時間擊得粉碎。
第六站:西安古城牆
西安有一個古城牆,是唯一能讓我們想起原來這裡還是世界四大古都,總長13多公裡,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建造的,形成了一個圈,西安人喜歡把城牆裡的地方成為”城裡”。西安城牆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牆,不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城垣建築,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以城牆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牆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御體系。城牆上很寬闊,現西安城牆已經全面貫通。在古城牆上真的能讓人感受到歷史文化於現代文明所給你的一種內心衝擊的感覺。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