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網上的點評文章好像大部分是年輕人寫的,我這位老年朋友也是看了相關的介紹才增加了“自由行”的信心。所以旅游回來後也想將自己值得回味的經歷講述給朋友們,以待借鑒之用。
退休前我經常借出差和開會之機,到祖國一些風景秀麗的山水間游覽過,但畢竟時間有限,總是顯得比較匆忙,不太盡興;退休後我曾和女兒一起隨著旅游團到雲南各名勝景點走馬看花地轉過,但經常處在“趕鴨似地觀景、強賣似地購物”這種極其被動而不快的境地。所以這次的廈門之行,我們老夫妻兩決定進行“時髦的自助游”。為了讓我們輕松而舒適地游玩,寶貝女兒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相關的資料,使我們對這個陌生的城市有所了解,她還精心地為我們五天(6月18日—22日)的行程作了精心地安排:買好時間適宜、價格優惠的來往機票;在網上預定了廈門市和鼓浪嶼的四星級賓館。
廈門沒有寒冷的冬天,而夏天卻是出名的炎熱,這次我們對其體會深刻。每年六、七、八這三個月是該地區旅游的淡季,難怪我們毫不費勁就能買到3折的機票;提前五天能在廈門賓館預定到398元的豪華標准間(包括豐盛的中、西式自助早餐),在鼓浪嶼的南京軍區療養院預定到320元的觀海豪華標准間(早餐相比之下差多了),節省了我們不少旅游費用。由於賓館的住房寬敞、設施齊全,休息得很舒適,使我這個經常失眠的人竟然沒服用隨身攜帶的“安定”,就能在他鄉的異床上安然入眠。但這個城市是我國最東的地區,可能是太陽照射最早的地方,每天早上5點多就陽光燦爛了,透過窗簾的光線就像北方上午八、九點那樣明亮,真有些不習慣。那裡夏天的太陽真厲害,我們只曬了半天就一下變成“大紅人”:外露的臉龐、胳臂和頸項都像被開水燙傷似地紅一片,我還擦了一點防曬霜都擋不住那強烈的紫外線,第二天我就不嫌其煩地撐著傘行走,我老伴卻仍堅持“男人不怕曬”的原則在烈日下汗流浹背地對著秀麗的美景拍攝。怪不得那裡人的皮膚都黑黑的,我們要再多呆幾天也會像他們一樣。後來送我們去機場的司機師傅說:“夏天廈門人都習慣撐著傘在大街上走,這是不分男女的。”看來在這裡男士用傘遮太陽是不足為奇的。這季節去廈門一定要帶上即能擋雨又能遮陽的好傘,因為那裡的天氣變化實在太大,一會兒海風夾帶著雨點撲面而來,一會兒炙熱的太陽又衝出烏雲,照得你汗流滿面,所以我們天天出門都要帶上傘。
廈門三個名勝景點都集中在西南角,我原計劃在第二天去那裡。沒料到我們下午二點多到達廈門賓館後,前台服務員告訴我們:門口就有公交車直接到廈門大學,很方便!所以我們提前“執行”計劃,立即上路。原以為到在這座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出門肯定要打車。而且那位從機場送我們到賓館的出租車司機抓住了我們這種心態,曾“熱情”地要充當我們的導游,聲稱:每天只收30元車費,靠景點給回扣。我老伴當時還真有些動心了,他擔心不認路會更費錢,但我堅決不同意:那樣會很被動,和隨團旅游沒區別了。實踐證實:我們在賓館買了一份地圖,辨別各景點的方位,並通過正規的渠道先了解交通狀況,就完全可以自由出行,而且還節省了不少交通費。幾天的親身經歷確實體會到:廈門的公交系統建設得很好!正如一位出租車師傅介紹的那樣:凡是有人住的地方就通公交車。我們當天只花了半天時間就游覽了廈門大學、胡裡山炮台和南菩陀寺,都是乘坐公交車去的,只是要多准備一些零錢,那裡的公交車幾乎都是無人售票(每人2元)。公交車穿過廈門市區的老城區,那裡的街道很窄,一般只有兩條車道,經常看到兩輛車相對“擦肩而過”,這對我們看慣北京大馬路的人來說真有些緊張,但也從心眼裡佩服這裡駕駛員們的技術高超!可是在這樣擁擠的馬路上卻沒有出現堵車的現像,也沒見到警察的身影,真奇怪!
廈門大學真不愧為“黃金”旅游景點,它沒有一般高校必設的校門和欄杆,也沒有常見的保安嚴防著,只設立了支撐著校牌的兩個充滿藝術品位的大柱子,它敞開著“胸懷”熱情地歡迎全國的朋友參觀游覽。香火不斷、人頭攢動的南菩陀寺就在它旁邊。校門前是一個多條線路公交車的終點站,換乘車的旅客穿流不息。這一切在其他城市是不可思議的,但周圍擁擠、嘈雜的環境並沒有擾亂廈門大學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這兒與一牆之隔的鬧市似乎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在寧靜、整潔的校園裡沒有見到一處小攤販,我們想買瓶飲料都找不著地方;一路見到的都是匆匆行走的學生和教師,沒有閑雜人員在裡邊晃悠;隨處可見一群群穿著寬大學士服的畢業生戀戀不舍地在既將離開的母校中留影….。我在高校工作了幾十年,對學校的這種氛圍感到十分親切。我對全國各地不少高校都比較熟悉,但卻從未見過這樣依山傍水、美麗如畫的校園,真是名副其實的花園式的學校!遙看那遠處的藍天白雲下,山坡上那一排排翹著紅色房檐、塗著雪白牆壁的樓房在綠色樹木中顯得格外醒目耀眼;近處的林蔭大道旁豎立著一棟棟色彩鮮艷、民族風格的校舍也引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抬頭望見那根深葉茂的大樹上盛開著一蔟蔟火紅的花朵,在明媚陽光的照射和翠綠樹葉的陪襯下十分鮮艷,這是我從來未見過的奇異花卉,它好像不能單獨插在花瓶裡供人欣賞,它的花瓣是緊貼在樹葉的枝干上,我們後來在海邊的路旁經常看到這些長在大樹上的艷麗花朵,它可能是伴著海風開放的奇花異草,這應該作為廈門的市花!在美麗的校園中間呈現出一片綠波蕩漾、風景秀麗的湖泊,湖邊綠草如茵,古老的大榕樹和熱帶的芭蕉樹下坐著讀書的年輕人,在那一片清澈的湖水中竟然沒有一點漂浮的雜物,這是主人們共同維護的“成果”,廈大的師生素質真好!我們沿著崎嶇的山路繞到校園的南邊,驚奇地看到學校將規模龐大的大操場建在一路之隔的大海邊。本來擁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場就是學校視野最寬闊的地方,現在它幾乎和無邊的大海連在一起,那裡的呼喊聲和海濤聲混和在一起,這是多麼美妙的設計啊!愛好攝影的老伴感嘆地對著這些美景按動了快門…。
我們興致勃勃地從廈大北門出去,就來到海濱大道。出門在外,分不清東南西北,千萬別盲目地亂打車,那天我們就差一點在環道路上白繞一大圈。我堅持了“路在嘴下”的原則,在好心人的指點下,很快就走到享有盛名的胡裡山炮台。這是唯一對外地老年證也認可的景點(五折優惠),但所有景點憑身份證對全國70歲高齡的老人都實行大優惠。所以提醒老年朋友出門時將相關證件隨身帶著,能享受的政策我們也別放棄!能省一點也不錯,對嗎?!
在胡裡山炮台附近就能換乘去南菩陀寺的公交車,即又返回廈門大學的北門。因我們對寺廟、燒香都不感興趣,所以根據網友的推薦直奔南菩陀寺的素齋館吃晚飯。那裡人氣不是很旺,可能又因是淡季的原故,我們差點懷疑走錯地方了。那裡主要是接待團隊、宴請,菜單上都是若干人的套餐,價格偏高。在服務員的指導下,我們要了一份價格為148元(4個菜)的2人套餐,其實就是一盆炒粉(稱當地小吃)、一碗白菜豆腐湯(菜名很好聽)、一盆香芋泥餅(也冠以美名)和一盆炒素錦,我按北京人的習慣還想添一點主食,可那些經驗豐富的服務員倒不像北京飯館那樣巴不得多收費,反而好心地勸我們:“這些量夠你們倆個人吃了,不夠再添吧。”並還如實地告訴我們:這裡的素餅就是外面賣的盒餅,這裡的價格要貴很多。在廈門吃飯時,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樸實的言語,看來他們並不主張“多買、打包”等浪費行為。我對他們這種友好、誠信的言行印像很深刻!只是廈門的小吃都比較貴,如我們特地到網友推薦的“小眼鏡” 吃海鮮大排擋,沒料到:我們只要了一盤小明蝦和細長的蟶子,外加一盆素菜和蘿蔔骨頭湯,就達140多元,在服務員的強行推銷下,要了半扎極其普通的飲料(竟付14元),我們對這家店的環境和價位不太滿意,在北京馬路上的大排擋也吃不了這個價格啊!在打車返回途中,熱情的司機聽我們在這裡花了170多元也很驚奇,並將他所知的價格和我們比對了一下,才知道:幾乎所有價格都漲了一倍。看來這家宰客的“小眼鏡”大排擋應該在網上注銷,網友們不要再像我們這樣吃“後悔藥”了。
我們晚飯後按原路乘坐公交車回到賓館休息了一會兒,又精神抖擻地到海邊碼頭,熟悉一下去鼓浪嶼的路線,並在知名的步行街—中山路轉了一圈,其實那裡大部分商店都是出售旅游產品——各種糕點、肉脯等廈門小吃和福建茶葉,也是針對外地游客的。我發現不少特產都是鼓浪嶼生產的,肯定原產地的價格更便宜,不如到那兒再買(我們要到那裡住兩天)。實踐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後來我在鼓浪嶼的商業街找到著名老字號《黃勝記》專賣店——黃金香肉松店,位於龍頭路95號。當我強調“沒跟旅游團,應便宜些”時,那可愛的女孩向我交了個底:導游帶來的客人,要提取30%的回扣,所以我們只能提價,她也憤憤不平地說:“導游的錢真好賺!”。那姑娘按“散客”的實價給我:餡餅才賣5元一盒(中山路賣10元左右),各種肉松也是以較低價格賣給我的。所以,“自助游”的朋友們在購物時千萬不要擠在旅游團裡湊熱鬧,免得吃啞巴虧。但我們在中山路的一家服裝店裡買了兩件鱷魚牌打折的體恤衫,回家後我女兒仔細查看裡外的商標,發現是雙重假貨。看來,在旅游地還是不能輕易買東西,尤其是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對一些名牌的標記並不熟悉,更容易上當受騙。
我們只花了半天時間就將知名的三個景點游覽過了,如第二天去逛全國各城市都大同小異的廈門市區大街、商場有點浪費時間。所以我們決定乘公交車,過跨海大橋到對岸去感受一下著名的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府。我們冒著風雨一頭鑽近緊臨海邊的集美大學華文學院,校園風景如同廈門大學一樣秀麗,特色鮮亮的校舍建築使我們這些看慣了火柴盒般灰色樓房的人更加贊嘆不已,它真像一個小巧玲瓏、幽雅別致的“後花園”。我們還驚奇地看到那座擁有龐大運動場的集美小學,它的占地面積和北京市大部分只有一個籃球場的小學簡直無法相比。位於大海邊地的集美中學至今還保留著高層塔式的教學主樓,它矗立在幾十節台階上的山坡上,要不是看到那裡有一群群穿著統一校服的中學生,我還以為是一座天主教堂呢!一所所集美大學財經學院、海事學院、機械學院等分院都座落在這美麗的小島上...。陳嘉庚先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投入了多大的精力和財力啊!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參觀了陳嘉庚先生的故居、歸園和陵墓。由此可見,到廈門的朋友們應該來集美瞻仰一下這位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是周總理對他的評價)。
我們在鼓浪嶼住了兩天,除了游覽菽園裡的江南風光和參觀鋼琴博物館的世界名琴,並懷著無比崇敬的感情,頂著烈日瞻仰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巨大雕塑,還沿著大街小巷尋找那些風格各異、色彩明亮的萬國別墅和歷史悠久、痕跡斑斑的老式建築。我們還發現小島西北海邊的風景和建築更美,真是風景這邊獨好!那裡沒有東邊商業區嘈雜的店鋪和人群的喧鬧,所以導游決不會帶團來這裡,但這一片寧靜、秀麗的風光絕對是“自助游”的朋友們應該欣賞的地方。我們從灣仔海灘沿著西海岸邊自由自在地漫步,迎著濕潤的海風,伴著悅耳的海濤聲,穿過不長的隧道,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大片綠草成茵的美景:崎嶇的石子小路通往遠方一幢幢歐式的小別墅,那紅瓦白牆的建築在芭蕉樹寬大的葉叢中顯得格外奪目;路邊大樹上盛開著嬌艷的紅花,豎立的路燈都仿佛是一件耐人尋味的藝術品;在綠茵茵的草坪中陳列著一組組造型可愛的雕塑:有坐在小板凳上聊天的農村大媽、大爺;有倚靠在家門口期盼著親人歸來的大嫂;有圍著小貨郎看熱鬧的調皮小頑童…。海邊的人行道旁也能看到很多抽像派的藝術雕塑:圈著雙腿、遙看大海對岸的姑娘;拎著大魚、眉開眼笑的漁姑…。沿路的公廁都建造得十分藝術,而且和周圍翠綠的草地、樹木自然相連,十分“和諧”。在感嘆驚訝的同時,我才真正體會到這個美麗小島的文化藝術氣息。
我們沒有花費很多時間去尋找鼓浪嶼的小吃,但在有數的幾頓就餐中基本也品嘗了一些。如到達的當天中午,我們看到海鮮樓裡人滿為患,就轉到龍頭路(小吃街)找網友推薦的海鮮大排擋,可令人大失所望,不知是否因旅游淡季的原故,家家店冷冷清清,只能憑感覺找,在比較干淨的《阿福魚丸店》坐下。據介紹:魚丸是這裡的特色小吃,大部分店都是在商店買現成包裝的,而他們是自己做的,確實比較新鮮,也比較大(每碗5元),還吃了出名的蛤蜊炒蛋(20元)和炒面、炒粉(各10元),外加一盆炒生菜(10元),那裡的蔬菜比較新鮮,口感不錯。我們兩個人這頓小吃花費了70元,不便宜吧!那天晚上我們到海鮮樓吃晚飯時,見到的情景與中午截然不同,冷清得只有我們兩個客人。雖然看到很多鮮活的魚蝦等海貨,但我們對那些形狀怪異、比較陌生的生物還是沒有膽量去嘗試,只點了一斤肥厚的蟶子、兩只螃蟹(78元一斤)和一盆素菜、炒粉,支付了178元。第二天晚上位於我們在賓館旁邊的海鮮大排擋只吃了一點小蝦、蟶子、素菜和西紅柿雞蛋湯,竟然也花了148元,意想不到的是那碗及其普通的湯竟然要價20元!看來,在旅游景點的大小餐館宰客的現像是很普遍的,最好找當地居民居住地區的餐館去就餐,可能會感到公平一些。鼓浪嶼是個有名的音樂之島,由於停留時間短促,未能深入了解,但也略知一點。我們偶爾聽說:晚上在唯一的音樂廳裡經常舉辦《天天音樂會》,這是免費的演出。所以我們晚飯後,順著不遠處傳來的鋼琴聲,輕輕地走進那個敞開大門的音樂廳:午台中央擺放著一架黑色的三角鋼琴,一位身著紅色長裙的姑娘在彈奏著世界名曲,雖然觀眾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小學生,但對台上小演員都以熱烈地掌聲予鼓勵。後來一位男孩穿著扎著小領結的白色演出服拘謹地走到前台,但他坐下來調正好自己的位置和姿勢後,就熟練並輕松地彈奏了一首很長的莫扎特曲目…。雖然我們不會以專業的水平去欣賞孩子們的藝術水平,但卻初步感受到這個鋼琴之島的本土氛圍。當我們在中途悄悄地退場時,看到入口處的長桌上剩有幾張簡易的節目單:今天是三位初中學生進行鋼琴曲目的演奏。不知演出者是否需要支付經費(肯定不會多),但也足以看出:好心的主辦者為愛好音樂的孩子們提供了這個展示自己水平的大舞台,並伸出有力的雙臂熱情地歡迎全島居民踊躍參與,這應該是鼓浪嶼的特色之一。當在游覽美景的沿途中看到不少穿戴整潔、彈奏拉唱的音樂藝人時,我總愛停下腳步和他們進行近距離的交談,可是我在北京地下通道有時看到那些留著長發、神情頹廢的流浪藝人時卻從來不會多瞧一眼。因為我知道:“音樂之島”的美譽和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民間藝人是息息相關的。據說:能留在島上居住的音樂藝人都是經過廈門市有關部門審查批准的,所以這些藝人的水平可能相對比較高。他們已不是當街以賣唱為生了,而將自己的音樂作品制作成比較精美的CD光碟,用音響效果較好的設備播放著。我對此感到十分新鮮和好奇,因為這是歌手親自在現場賣,用他們的話:是絕對正版的,而且當場還能演奏。如曾在北京奮鬥過的河南籍小伙子王雲停在這音樂之鄉找到了自己發展的空間,他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錄制了6碟裝的《樂島哨聲》,為了理解和支持,我不顧老伴的竭力反對,支付了50元買了他一套CD(我愛人想只按曲目買幾張);自稱曾參加過2006年春晚演唱過《鼓浪嶼》的歌手代明,還懸掛著當年和小崔的合影,當然我無法去證實其真偽,只是看到廈門音像出版社為他發行了正規的CD,我毫不猶豫地花了15元買了他那天開張的第一盤光碟;要不是老伴賭氣地直往前走,我還會被那留著長須、吹著笛子並有愛妻相伴的樂手所感動….。可是我們回家後,滿懷著鼓浪嶼情懷播放他們的CD時,卻有些失望。可能我們在大城市長期聽慣了配樂齊全、音色優美的歌曲,對這些業余歌手的嗓音和單調的演奏實在不敢恭維,更可氣的是王雲停出售的6碟裝中竟然有一盤是空碟,而且很多曲目是重復的。看來我應提請朋友們:理解不等於輕信,在那兒買這些音樂制品時應讓他們把所有的光盤當場試放一遍,免得重犯我這種幼稚的錯誤。可是這些民間的業余樂手和藝人似乎並不富裕,為什麼他們能安心地在這個小島長期生活著?我那幾天經常想著這個與自己絲毫不相關的問題,後來在回憶中找到了一些解釋:在灣仔海灘景點設攤的王雲停面對著天天不同的人群和濤聲不絕的大海,用高音喇叭播放著自己吹的口哨,心情肯定不錯,而我們這些愛好音樂的游客也會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中被感染而輕易地掏錢買他推銷的產品;那些藝人還能經常在音樂廳的舞台上演出,自己的音樂水平能得到當地居民的贊賞也是一種精神滿足,他們在那個小島上能圓自己的藝術之夢。正如廈門音像出版社在為鼓浪嶼歌手代明發行專輯時介紹的那樣:他是一個對音樂執著追求的退伍軍人,一個在鼓浪嶼歌唱七年的景區歌手,一個對生活充滿憧憬的下崗工人,一個任人評說的鼓浪嶼特殊“島民”,一個經歷過許多人生沉浮的智者。他把對故鄉與親人,對這座靜謐小島,對絢爛人生的深沉感情,都譜成一支支歌,邊走邊唱……。這可能就是鼓浪嶼音樂藝人的寫照,也是值得朋友們欣賞的這個音樂之島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