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廬山山南的書法石刻藝術

作者: 明之山人

導讀明之山人(個人站點lushanshannan.zhan.cn.yahoo.com)廬山山南,風景優美,名勝遍布,自古就吸引了文人學士前來探幽訪勝,留下了為數眾多的書法石刻,及故事傳說。書聖王羲之曾經隱居在歸宗金輪峰下,養鵝聽瀑練字,後人把山上玉簾泉附近的的洞稱為羲之洞,山下的樟樹稱為羲之樟,並留下了右軍鵝池,洗墨池的遺址,鵝字書法(現存於廬山博物館)作品等。金輪峰下羲之洞依 ...

明之山人(個人站點lushanshannan.zhan.cn.yahoo.com)廬山山南,風景優美,名勝遍布,自古就吸引了文人學士前來探幽訪勝,留下了為數眾多的書法石刻,及故事傳說。書聖王羲之曾經隱居在歸宗金輪峰下,養鵝聽瀑練字,後人把山上玉簾泉附近的的洞稱為羲之洞,山下的樟樹稱為羲之樟,並留下了右軍鵝池,洗墨池的遺址,鵝字書法(現存於廬山博物館)作品等。金輪峰下羲之洞依然幽深清淨,有小口可容一人進入,洞中還有石椅石桌,洞頂是一塊巨石矗立於玉簾泉邊,站在這塊巨石上賞泉最佳,泉水飛珠濺玉,垂下倒掛如簾,讓人不忍離去;山腳的羲之樟現在長勢很好,樹身粗壯,五六人才能合抱,上面布滿青苔,如一條條青龍,這棵樹經歷了1600年的風霜雨雪,天災人禍依然不到,且老當益壯,面對他你不得不佩服;洗墨池旁邊原有28塊名人名家的石刻,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日軍掠走了,現在的墨池已變成了一潭污水了,沒人管理,沒人維護,書聖臨池的精神有幾人能學到,現在的教育把書法漸漸冷落了;“右軍鵝池”四字在山澗的石壁上,為後人所書,旁邊有一個深潭,水面如鏡,據說王羲之曾在此養鵝,不管是後人的傳說還是事實,其實書法與自然與天地萬物有著必然的聯系,一個書法家必然喜歡自然萬物,鵝的線條動作非常優美,與書法有相合之處,所以王羲之愛鵝自有他的道理,李白的詩還記載了一個故事傳說: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山陰遇羽客,要此好鵝賓。埽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廬山博物館裡掛了一幅鵝字書法,落款為王羲之書,並有很多名人如蘇東坡,米芾,朱熹,趙孟頫的題跋,字大如鬥,氣韻生動,也不知是不是真跡。書法亞聖顏真卿有一幅《大唐中興頌》碑刻在秀峰,顏真卿本人沒有到過星子,他的裔孫顏翊住在星子顏家山,他收藏著《大唐中興頌》字帖,顏翊在白鹿洞講學達十年之久,他命人把這幅字帖刻碑上石,放置在開先寺即秀峰寺內,原碑四塊,每字寸許,氣勢開張,字體剛勁,在抗日戰爭時寺僧為保護碑刻就把它們埋在了地下,後來人們發現了三塊,另一塊不知去向了,現在我們只能欣賞這幅帶有缺憾的美的作品了。宋代四大書法家中有三位到過星子,蘇軾留下了很多詩,字沒有留下,米芾留下了行書“第一山”瀟灑獨特,楷書“青玉峽”,黃庭堅留下了很多字如“三峽澗”,“天下第一泉”,“聰明泉”,七佛偈碑,“石鏡溪”等,黃庭堅是江西修水人,江西詩派的領袖,他的字長槍大戟,筆畫較長,獨具特色。理學大師朱熹在星子為官時間較長,雖然他的書法不是很出色,但作為一個學者兼地方行政長官,到處題字是必理所當然的,他對星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他修復白鹿書院,裡面有他寫的對聯,他為了推廣星子的山水文化,題字“谷簾泉”,立在康王谷的路邊,起一個宣傳作用,促進當地的旅游發展。清代的康熙皇帝手書“秀峰寺”,他把原來的開先寺改名為秀峰寺,碑刻仍存,在秀峰還有一塊康熙臨摹米芾書寫的南朝詩人江淹的《從冠軍建平王登香爐峰》,詩書合璧,還有“學達性天”匾額在白鹿書院,書法雖不很好,但是御筆。明代的王鐸寫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碑刻現存於廬山博物館,其中“飛流”二字還真有廬山瀑布的氣勢,明代軍事家,哲學家,“陸王心學”的領袖人物王守仁的《記功碑》收藏在秀峰,《修道記》,《大學》,《中庸》碑收藏在白鹿書院。都是楷書,中規中矩。現代名人的石刻及書法也不少,馮玉祥的《墨子篇》石刻在觀音橋,舒同題“廬山溫泉”“中國金星硯”,趙樸初題“白鹿書院”,歐陽中石題“文會堂”等等。白鹿書院的匾額對聯有不少是現代的名人所書。除了名人書法外,值得一提的是平民書家,萬杉寺後有石刻“龍虎嵐慶”,單字兩米,字體灑脫,落款為“槐京包帚書”;另外在白鹿書院這座傳播儒學的學府裡留下了一位道士叫紫霞真人的書法,而且在書院眾多的碑刻中特別醒目,詩文書法俱佳,詩名叫《游白鹿洞歌》描寫了白鹿洞附近的優美風景及逍遙出世的心情,氣勢豪放;書法行草結合,心手兩忘,行氣連貫,堪稱佳作,現有六塊碑刻保存完整,據說當時紫霞真人游白鹿洞時遭到了洞主的冷遇後憤而折一把蒲草在牆壁上龍飛鳳舞,落款為“紫霞真人折蒲為書”,寫完後揚長而去,書院的學子們看後嘖嘖稱贊,去找人是卻已不見蹤影。山南的書法石刻藝術間接的反應了山南的奇山佳水自古就吸引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自然風光讓人流連,人文氣息更讓人能著迷;只是現在對這些文化古跡的保護利用的還很不夠,一些碑刻在剝落,好的拓本也見不到,這些現成的教育素材也很少被學校教育利用,這可能就折射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現狀。2008.07.06



(米芾的第一山)



(舒同的題字)


精選遊記: 廬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