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廟的由來:
忠烈廟神像雕刻於明代,供奉著在唐朝為平息“安史之亂”為國獻身的大忠臣許遠和張巡。許遠當時是鎮守河南睢陽城(今河南商丘市)的太守,為唐模許姓的祖先,張巡是鎮守睢陽城的節度使。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當時已被親信謀殺)之子安慶緒的遣將尹子奇率十萬大軍來攻打睢陽城,當時睢陽城只有兩萬守軍,尹子奇想睢陽城只區區兩萬人,定可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攻破。沒想到整整攻打了一個月,還是攻不下此城。於是增兵十三萬圍攻睢陽城,數日後,被困的睢陽城彈盡糧絕,在這種情況下,許遠和張巡舍小家保國家,含淚殺妾烹僮,為將士充飢。但是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最後還是全軍覆沒,以身殉國。殺妾烹僮不可取,但是他們這種效忠國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為後人所敬仰。因此,在江南各地都曾建有他們的神廟,延續一千多年的徽州“上九”廟會(許遠、張巡獻身時間是正月初九),就是為祭奠他們而形成的傳統民間節日。人們常說平安是福,此兩尊神像就是保一方平安的神靈。
忠烈廟兩旁的木柱上掛有這樣一副對聯:“僮可烹妾可殺城不可破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歲死同年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雙輝”。這副對聯真實地反映了許遠、張巡寧死不屈、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
孝子湖的形成:
檀干園--建於清初,園內的亭台、樓榭均仿杭州西湖格局建造,所以又稱“小西湖”。相傳清初,唐模村有個叫許以誠的富商,在全國擁有36家典當鋪,非常富有。他70多歲的母親一心向往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西湖,但苦於山水阻隔、路途遙遠,加上年老體弱,不能前往。許以誠便不惜巨資,耗時三年零六個月,在這裡挖塘築壩、修亭造橋,模仿杭州西湖景致造出了小西湖,供母親頤養天年,遂了老母親的心願,真是孝心可鑒,故此湖又有“孝子湖”之美譽。(石板道外的檀干溪對應杭州的錢塘江,那邊湖堤對應著蘇堤,鏡亭對應湖心亭,到鏡亭的小橋和堤表示玉帶橋和白堤,園內的忠烈廟對應杭州西湖的岳飛廟,真可謂是杭州西湖的微縮)。
鏡亭碑刻的傳說:
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毀鏡亭碑刻。當時,村中有一位老人,他叫許海生,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十六期,文革期間受到衝擊,下放到生產隊養豬,住在鏡亭。(當時鏡亭是生產隊的豬圈)。許老見此情景,深感痛心,於是急中生智,騙他們說:此碑仍一般石碑,無多大價值,留著還可以修橋鋪路,紅衛兵們也就罷了。許老在他們走後,連夜用豬糞塗滿石碑,才使這些不可多得的碑刻避免毀滅。許海生老人這種保護文物的行為後來受到當地政府和歷史學家的一致稱贊。如今,許老先生已謝世,但是他這種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一代代的唐模人。
銀杏樹傳說:
相傳唐模銀杏樹的根已伸到休寧縣萬安一黃氏人家的廚房內,成了黃家燒灶時的座凳,此根自然美觀,令人喜歡,黃氏經常澆水,不許別人敲打。
有一天,黃氏下地干活,小孩燒火做飯劈柴時,不小心劈破了樹根,根部頓時滲出鮮血般的樹汁,全家人頓感驚奇。不久黃氏之妻生了一場大病,到處尋醫問藥,求神拜佛,弄的傾家蕩產,仍不見病情好轉。正在一家人無計可施之際,一位白發老翁路過此地,向黃氏討水喝,黃氏仍然熱情招待。此時房內傳來陣陣呻吟,老翁便問:“家中有病人麼”?黃氏曰:“妻子疾病在床”。老翁於是掏出幾粒藥丸交給黃氏,說道:“藥到病除”。黃氏心想,難道是神醫嗎?接著問道:“老翁尊姓大名,家住何處”?老翁笑道:“我姓白,家住唐模宗汪”。說罷便飄然而去。
黃氏之妻服藥後,病情便慢慢好轉,不到半個月,身體果然康復。全家人為感謝老翁之恩,來到唐模宗汪問及數家都說此地沒有白姓,唯有一棵千年白果樹(銀杏樹),全家人大吃一驚,恍然大悟,原來老翁是白果樹的化身,即購香紙瞌頭祀拜。此年後,黃氏及其子孫每年都來唐模宗汪祀拜白果老人(白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