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時間是用來花的--鼓浪嶼游記

作者: hang002

導讀 深深的庭院,古樸的別墅,蒼老的榕樹,文化發祥地,音樂的殿堂,鼓浪嶼基本成了每次到廈門必去的地方。和G約好去鼓浪嶼,一個每次去都不一樣的音樂之島,不過這次除了到處逛逛外還想找找友人說的那個叫《花時間》的咖啡屋。 《花時間》,SLOWLY風格,她和常見的咖啡屋來得更特別:時間是用來浪費的,顧客不是上帝,愛吃不吃的菜單,愛等不等的服務,日出而作日 ...



深深的庭院,古樸的別墅,蒼老的榕樹,文化發祥地,音樂的殿堂,鼓浪嶼基本成了每次到廈門必去的地方。和G約好去鼓浪嶼,一個每次去都不一樣的音樂之島,不過這次除了到處逛逛外還想找找友人說的那個叫《花時間》的咖啡屋。

《花時間》,SLOWLY風格,她和常見的咖啡屋來得更特別:時間是用來浪費的,顧客不是上帝,愛吃不吃的菜單,愛等不等的服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營業時間,簡樸的桌椅,特別的裝飾。店主air夫婦,聽說店主性格有些怪異,他們不接受傳媒的采訪和廣告。咖啡屋崇尚自由,散漫,慵懶,人文。店主收集了很多文學藝術等方面書籍,還有店主的手記等,大多顯得異常地特別。這裡店主和客人都是主角,店主的文字中,看得出生活態度有些超然有些奇特,出的幾個手記看得出還是比較有才華,有點藝人的感覺,和純粹的咖啡廳老板區別有些大。在我們常人眼中店主有些才華,有些個性,他們喜歡四季品嘗鼓浪嶼的風情,遠離遠離世俗的處世方式,平淡而悠閑,有如他們的文字和相片。恬淡地遠離紛擾,有如其名air的自由。

陽光很不足的日子,G是會玩之人,記得在陽朔,有他在,歡樂就少不了。可能為了限制上島人數,和往常比沒有了只買回程票的慣例,而且船還將小島繞了一圈,倒也看到了世界上少有的跨海浮橋和全方位的鄭成功雕像。島上見到好幾個藝人,電子琴手現場表演經紀人在幫他賣他的專輯,歌手忘情的彈唱,島上有國內唯一的鋼琴博物館,音樂學校,藝術學院,音樂之島果名副其實。



城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日子過慣了。偶爾穿行於小島小巷探究那些熟悉陌生的古老別墅。小巷四面通達,沒記得哪次走遍過,雖然偶爾也聽導游講解某棟是哪國的領事館,某棟是某名人的官邸,某些地方發生過某些印像深刻,民間傳唱,遺留史冊的故事。但當下次再次走過的時候,哪裡什麼故事總沒法記得那麼清晰,但記得每個深深的庭院,每階石板都有不同尋常的故事。

冬日,燈籠和故宅,喜慶古樸。想必時光倒退幾十年這裡是何等的繁華和熱鬧,而今除了游人外,牆頭和籬笆上的小草也可爭艷與早年的路燈和斑駁的磚瓦。

島上樹林深處隱約可見一特別新的歐式建築,近些有點像咖啡廳,走了面前才發現是一影樓“鐘愛一生”,此樓有些別致,在這背上靠海,幽靜而通透。往前走是一處沙灘,對面是廈門市區,可看到世界上少有的跨海浮橋,多數游人在這裡駐足留影,嬉戲,春寒料峭仍有成群女生在海邊玩水。



不經意間走到一公園,看介紹原來是林巧雅夫人紀念公園,林女士為婦科醫生,有“生命天使”之美譽。博愛的人文精神,以及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眾多排布的石刻,無不體現後人對林女士的景仰之情。



島上榕樹大多百年以上,榕樹的須到了地下亦成為根,須根相互依戀相互蓬勃生長,很多時候難以分清誰是誰的依靠,只有歲月知道它繁衍成樹成林。在榕樹繁茂處島上發現唯一的派出所,幾間小房屋,很小,冷清。大概島上的淳樸、自然、和諧,沒必要警察來維系治安。

沿著石板路,繼續向上,人變得少了些,隱約可見幾處別墅,前邊有一學生模樣大概藝術學院的把告訴我們她面前的別墅可以上去參觀,並解釋是島上最高的建築。地勢看來的確是最高的了,給了點小費,學生介紹右側老蔣去台灣前曾留宿的,左側是廈大一任校長的住邸已捐給廈大,其他大多是有名之士的住所。可參觀的別墅叫觀彩樓,建於1931年,由荷蘭設計師設計,因可看到美麗的落日彩霞而得名。大概是年久失修,往日的紅漆已褪去,樓道有些狹小而昏暗,上樓不得不小心翼翼,上了樓閣便得寬敞起來,在往日這樓閣大概喝茶賞月吟詩做賦好地方。不過如今繁華離去,追憶依舊,當閑下來懶洋洋的曬著太陽,倒杯咖啡,喝杯茶,或許愜意。



三樓翻過窗台,窗外有對來自上海的情侶在拍鼓浪嶼全景的,給我們介紹不遠處便是廈大――美麗而浪漫的學校,說已多年沒來了,想再去看看。這裡鼓浪嶼萬國別墅盡收眼底,沒有護欄,伴著習習微風,小心翼翼地行走,小心翼翼取相機拍照,島上樹木繁茂,古別墅隱約其中,遠眺可見廈門市區,浮橋輕浮海面,現代與古樸對望。雖沒有看到落日彩霞,但可記錄此情此景,體味久遠。

問了好多島上的人們,都說沒聽說過《花時間》。想想可能今天和花時間是沒什麼緣分,只待他日再找的了。沒有找到《花時間》 ,沒有進入教堂 ,沒有進入菽莊花園。。。。

時常留點遺憾,算是保存異日驚喜。大概這就是時常留戀該島的緣故。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