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讀一讀太平天國的有歷史或洪秀全的傳記,來到花都官祿布這樣一個平淡無奇的廣東小村,實在沒有什麼好看的。但是,別忘了,洪秀全52歲的人生中有三個本命年是在這裡度過的,想想這洪氏37年的官祿布人生與他14年太平天國運動的聯系,就會覺得這裡值得你留連回味。他在這裡耕讀教書,寫下《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思想傑作,他因此而成為中國農民運動的傑出而僅有的思想家。有人說這裡風水好,注定了要出皇帝的,我從來不信這個。洪秀全的反清思想首先來源於他屢試不弟的刺激,更來源於清末生民倒懸的社會現實。中國近代思想和革命的策源地在廣東而不會發生在內地各省,因為這裡是鴉片戰爭前中國對外開放的唯一港口,廣東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已是以對外開放經濟發達領軍全國,物質決定意識,新的思想產生在廣東就不足為奇。據說洪的思想武器來源於梁發寫的一本基督教小冊子《勸世良言》,洪秀全還沒有讀懂,就已大悟,把這舶來品加以改造,變成了拜上帝教,用這種思想武器武裝了廣西的一萬貧民,加上各地逃荒來的客家人,居然聚成三萬之眾,成為金田起義的主力,可見時勢造英雄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洪秀全故居的六間平房是平常的,在今天看來簡直有點簡陋,一床一桌一椅,洪秀全白天種田教書,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燈下完成他對人生的思考。洪秀全故居還有一個值得稱奇並與洪秀全還有點直接關聯的就是那棵他親手種植的龍眼樹,被雷劈成幾株不枝繁葉茂,斯人已去它還活到如今。還有就是屋前一個池塘與遠處的丫山所形成的倒影,使洪的故居形成了兩大美景,如果在夏天,在龍眼樹下坐坐,再到書房閣前看看丫山倒影,倒是一種快意人生。想當年洪秀全也沒有這樣的情致,池塘只是洪洗濯農具的地方,龍眼樹則可在盛夏為佐餐之食,洪的生活現實就是這樣一種狀況。洪秀全的前半生一貧如洗,他只是到過廣州,他的思想也只是半懂不懂的拿來主義,他前半生的經歷太簡單。在官祿布這樣一個小村眺望中國未來是危險的。如果洪秀全能走得更遠在金田起義之前走過南京走過上海,太平天國的結局可能會改寫。
37歲默默無聞的鄉村生活,洪卻完成了從一個無知農民到農民運動思想家的歷程,雖然他的思想有點邪教的味道,歷代農民起義最初的宣傳武器都是宗教,而且這些宗教都只是盛極一時,隨著農民起義的失敗再也沒有生長的土壤,洪的宗教也不例外。洪在這個小村子也完成了從一個熱衷於朝廷科舉的書生,到萌生他的帝王夢,到最後付諸行動。當他第二次到廣西紫荊山地區時,他欣喜若狂地發現馮雲山已發展了兩千教眾,並且有了石達開、楊秀清、蕭朝貴這些骨干,洪秀全的腳步從此走出官祿布,開始他縱橫天下,開創新朝的輝煌人生。
但是農家子弟的步伐走得不會很遠,他雖然站在時代的浪尖上,但是對於中國社會的濁流,卻無法控制。洪的結局應了那句“書生造反,十年不成”的古話。洪的失敗大部分原因都是歸究於農民思想的局限性,一開始就充滿了帝王享樂思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農民起義也未能成功,再一次印證了農民不是代表那個時代的階級。洪的革命使中國減少了一億人口,中國的經濟從金融體系開始全面崩潰,洪卻過著三宮六院封建帝王的生活,他的帝王夢真的實現了,可是“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永遠是個無法實現的夢想。
他在歷史上注定是個有爭議的人,歷史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無論怎麼說,洪秀全都是花都的驕傲,廣東的驕傲,中國的驕傲。正如他自己的詩句所寫,“古來事業由人做”,他創造的是驚天偉業,他推動了歷史的車輪,我們今天站在他的塑像前,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偉人已逝,今天我們生在一個風雲變幻的偉大歷史時代,我們應該有我們的創造,無愧於這個時代。

(廣州花都區洪秀全故居洪秀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