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汝,一個可算是冷門的景點,網上言者甚少。未進尼汝,我對這陌生之地充滿了好奇與期待;漫步尼汝,浮躁的心被流水洗滌得只余平靜;離開尼汝,帶走的除了跳蚤所賜的滿身印記,還有對這寧靜村莊的依依不舍。
尼汝是“三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自然奇觀標志性提名地之一,地處雲南省迪慶州香格裡拉縣東北部,東與四川省稻城縣東尼鄉、木裡縣俄西鄉隔河相望,南與香格裡拉縣洛吉鄉岩洛村相連,西與香格裡拉縣建塘鎮為鄰,北與四川省稻城縣亞丁鄉、香格裡拉縣格咱鄉接壤。聽尼汝的村長說,尼汝在行政上隸屬洛吉鄉,而在洛吉鄉所轄的洛吉、九龍、尼汝3個行政村裡,尼汝是唯一的一個純藏族村落。
尼汝四周高山環繞,過去交通極為不便,這裡美麗原始的景觀也因此一直鮮為人知。2002年10月8-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UCN)專家吉姆·桑塞爾、萊斯·莫洛伊一行對香格裡拉縣尼汝村、德欽縣永芒村進行了為期8天的實地評估考察。專家們盛贊迪慶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秀美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尤其是尼汝生態,桑塞爾評價說,這是他所走過的村莊中,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保留較為完整的山村,並稱尼汝是“世界第一村”。莫洛伊博士贊嘆“尼汝和南寶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像,希望永遠像現在一樣得到保護。”國家建設部對外宣傳司司長李先逵先生為尼汝題詩:“崇山竣嶺聚寶盆,香格裡拉傳美名。風光無限唱不夠,自然生態第一村。”國內外專家們將尼汝作為“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景觀資源價值的典型展示區,多次進行實地評估考察,認為尼汝南寶草場集中了多個高原冰濁湖,湖光山色美如畫,迪吉塘、南寶等高山草甸物種豐富,百花爭艷,如彩毯鋪地。尼汝河流域分布的硬葉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古冰川遺跡、高原泉華瀑布等景觀資源,類型多樣,範圍廣大、分布集中,是具有極高保護價值和發展潛力的原始資源研究展示區域。同時,南寶等地一帶的古冰川地貌遺跡是提名地範圍內發育最完整、展示最集中的第三期冰川地質遺跡。2003年7月2日,通過國內專家推薦、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專家對“三江並流”地區實地評估考察並評審,在巴黎召開的第27屆世界遺產年會上,“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以全票通過,被聯合國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秘境尼汝也隨著這次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成功,開始步入人們的視線。
去尼汝,有兩條線路可以選擇:
其一是由中甸經洛吉鄉到尼汝村。這一路雖然只有約120公裡的路程,但因為路況不好,即使全程包車,單程也需要大半天。班車目前只由中甸通到約90公裡外的洛吉鄉(去程:中甸汽車客運站每天有兩班車去洛吉,分別是早上和下午。車費:20元。返程:洛吉到中甸,每天早上8點都有一班車前往中甸,車程四個多小時,乘坐地點在鄉政府招待所門口)。到了洛吉後可以包車前往30公裡外的尼汝村,包車費用在150元到200元。
另一條線路是從中甸經屬都湖到尼汝村。在中甸可以坐出租車或面的到屬都湖,然後步行或者騎馬走30多公裡的山路到尼汝。可以在屬都湖向當地藏民租用馬匹,運氣好的話有時也可以碰到尼汝村往回返的馬幫。馬匹的主人就兼向導,費用是以馬匹的數量而定,一般情況屬都湖的馬兒一匹是80元~100元/單程。
要把尼汝的兩個主要景點,七彩瀑布和南寶牧場,都玩好至少要花三天時間。前者一天即可往返,從村裡出發一個小時不到就是往屬都湖方向去的岔路口;後者一來一回需要兩天,可以讓當地的村民帶上睡袋鋪蓋,晚上住在牛棚裡。其實沿著南寶牧場再一直往前走,就可以到達四川的稻城。我這次時間有限,加上師傅不能扔下車子不管,所以只去了七彩瀑布。但在尼汝的短短一天,已經足以為此次滇西北之行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了。
因為聽說尼汝村裡缺蔬菜,我們特意買了好多青菜辣椒黃瓜帶進去。過普達措國家公園大門前的收費站,右手邊就是往洛吉鄉的公路了。平坦的柏油馬路只持續了十多公裡,再往後的七八十公裡全是盤山的土路,路況和進碧沽天池的林區公路差不多,大大小小的坑和石頭讓車子維持著“顛髒”的按摩狀態,爽啊!一路上可以從兩旁山上的植被判斷我們當時所處的海拔——雲南松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方才會大量成林,而雲杉冷杉則通常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下到山谷的地方可以看到有河流穿山而過,水流並不湍急,卻仍然可以看到沿路大興土木建造攔河的高壩,看來雲南政府要大力發展水利事業的觀念已經深入民心,哪怕是在這樣偏遠的山區角落(相關舊博文請見:http://***/s/blog_53c43d3f01000ccv.html )。
當土路變成好走許多的彈石路面(就是白馬雪山快到埡口的那種公路)時,洛吉鄉就快到了。鄉上地方很小,房子沿著山勢散落,一所小學就已經算得上是最好的建築物了。過洛吉鄉下到溝底有個毫不起眼的水泥橋,通往河那邊山裡面的尼汝。如果你看到什麼水電開發的房子和它面前的橋時,那你已經走錯路了,倒回來過最前面的橋吧。進尼汝的三十公裡基本就是從洛吉鄉所在的山谷爬升到山頂,然後再次下到山溝。尼汝河一直在低處伴隨著我們,有時雖不見其影蹤,但潺潺的水聲也為我們驅散了夏日的炎熱。
終於看到了尼汝村口的藏式牌坊,從此往內便是尼汝的地界了。回程的路上聽村長大人說牌坊本來在更外邊,後來因為修水電就整體搬遷到現在的地點。正當我下車去拍牌坊旁的木制導游地圖時,忽然聽到師傅在車上小聲地說“狗、狗......”一開始我沒有反應過來,什麼狗啊,哪有狗啊?一番打量,赫然發現我的腳前,有只碩大的黑色藏狗正靜靜地看著我,眼神有些不善。師傅更小聲地說“你慢慢地退回來,千萬別跑”。我小心翼翼地往後退,直到跳上車,關緊車門,這才覺得害怕。師傅不好意思地說“一開始我也沒有看到那裡有條狗......”相信去過藏區的人都有過給藏狗狂追的經歷吧,見到它們一定要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啊。

(尼汝導游圖)前行的路消失於河對面一座巨大石壁之後。師傅說這叫“關門山”,因為此山形狀像一座緊閉的大門擋住了去路,而尼汝村就隱身於這扇大門之後。崩主活佛為此山取名“丹松農布林稱”,意為“寧靜、吉祥的地方”。村民在此燒香,祈求出行平安。繞過守衛尼汝的大門,田園散布在小河的兩岸,偶爾看到小小的空置的木頭房子,後來才聽村長說那是當地人在耕作或收獲季節時暫住的“莊房”,這讓我和師傅都很奇怪,這麼好的地方,怎麼會沒有人住呢?
村子分布在幾個小山坡上,我們沒有住在一般人常住的鄉公所裡,而是在河對岸的古老師家——那是村裡唯一的一家旅館。兩層的木式藏房,一層的大半是日常起居的火塘、佛堂和大廳,余下的是古老師一家住的房間,二樓用木板分隔出六個房間,裡面除了床,什麼都沒有。院子裡還是一片工地,已經可以看得出洗澡間的雛形。院子外是石砌的廁所,門和頂都還沒有蓋好。古老師見我要去的樣子,急忙拿出一匹白布,細心地把門擋好,頂上再壓上石頭,這才示意我可以用了。在這樣的地方竟然能有這麼干淨的衝水廁所,實在讓我很是幸福了一陣(估計也是跟這裡游客稀少有關,我倆就是這幾天村裡的唯一游客)。

(古老師的家)
老師的兒子搬來被褥,幫我們把床鋪好。被褥看上去居然很干淨,我特地帶來的睡袋也就派不上用場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意外。這天村裡停電,手機也沒有信號,吃過美味的燉腊排骨和炒腊肉,我就早早睡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來這感覺是如此愜意啊!
第二天一早醒來,耳邊傳來打酥油茶的聲音。下得樓來,發現外面天色陰暗,古老師說早上山頂下了雪——是嗎?我怎麼看不到一絲白雪的痕跡呢?聽到門外細碎的鈴鐺聲音,知道我們約的兩匹馬兒已經到了。早餐是酥油茶和特意為我們烙的粑粑,而馬夫,一個很帥的藏族小伙(可惜我到最後都還是忘了問他的名字),也已經坐在火塘邊等著我們了。
尼汝村離七彩瀑布大概七公裡,一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山,尼汝河的濤濤水聲就一直陪伴著我們。出於對騎馬的恐懼,本來我還打算盡量自己走,實在不行時才騎馬,但是才爬了半個小時,就已經氣喘吁吁了。師傅和馬夫都勸我騎馬算了,反正怎樣都要騎的了,只好一咬牙上了馬。師傅說他還想自己走一會,反復叮囑馬夫一定要把馬牽穩了,千萬別嚇到我,又教我上山時要身子前傾,腳往後蹬,下坡則身子後仰,腳向前使勁,這才自己爬向了旁邊的小路。而我,也開始了此生第一次的騎馬之旅。山路很窄,很多時候就一尺寬,散布著山上滾下的碎石,我騎的騾子又不愛往山壁靠,總要沿著山邊邊走,可憐畏高的我看著身邊直下的山坡,嚇得手腳都軟了。有些很陡的山坡路,騾子走起來也覺得費勁,經常走著走著就罷工不動了,馬夫在前面又是拉,又是吆喝,才哄得它繼續往上。下山路很陡,馬夫沒我繼續騎了,怕不安全。而稍微平緩的地方,我覺得走路遠比騎馬舒服。於是乎一路上馬下馬,走走停停,前進的速度並不快。幸好一路上的風景極美,四周清山郁郁,森林遮天蔽日,雨後的空氣裡充斥著好聞的花草清香,杜鵑此時還未開敗,散落在路邊林間。不時要低頭躲過橫出的樹枝,碰落不少花瓣和露珠,灑在身上,冷冷的讓人精神一振。每隔一段,就會有木頭牌子指著方向,同時表明這一海拔的植物特性。間或有木頭做的小池子蓄滿了山間下來的溪水,那是給馬兒休息喝水的地方。
半路上會合了師傅,一起騎馬繼續前行。馬夫盡心盡力地在前面牽馬,一路上話都不多,只在我發問的時候說上兩句。但是當我們拍照和攝像的時候,他總會很有興趣地湊上來看,看到自己或是馬兒的的樣子時開心得咧嘴直笑。聊天中也知道了來尼汝旅游的人,一年估計也不超過一百人,而這些在我看來又窄又差的山路,其實已經由村民們辛勤修整過了——以前山裡就根本沒有路。
轉個彎,眼前出現了一大片開闊的草地,馬夫說這叫下掉牧場,是一個夏季牧場。牧場的四周被低矮的灌木所環繞,邊上有幾間低矮的小木屋,那是牧民們搭來休息或過夜的牛棚。馬夫卸了鞍,讓馬兒在牧場上吃草,因為接下來的路太陡,不能騎馬。我們在牛棚外面找個空地坐下,把帶來的干糧分給馬夫讓他也一起吃。馬夫也把自己帶的啤酒奶酪和粑粑拿出來,讓我們一起吃,還問我們要不要到牛棚裡面烤烤火,喝點酥油茶。

(下掉牧場)
七彩瀑布就在下掉牧場之下,要走半個小時。然而下去的路(如果那還叫路的話)極險極陡,幾乎都是六七十度的坡,依稀能看到前人踩出的半尺寬的路。雨後的路滿是泥濘,還有落葉,踩上去又濕又滑,不好用力。兩旁雖有樹木或竹子,但師傅卻不讓我伸手去扶著借力,說萬一樹木不牢固扶了反而不安全。於是乎下去的時候,師傅在前面頂著,我扶著他的肩膀半蹲著往下蹭,兩眼根本顧不上看兩旁是什麼環境了,緊盯著腳下,心裡暗暗叫苦怎麼還沒有下到底啊。回程的時候,馬夫對我伸出了援手,一路上拉著我往上爬,好些陡的地方連他自己都腳步不穩,滑了幾下。如果不是兩位壯男相助,我要看七彩瀑布,估計沒戲。
下到溝底,循著水聲,轉過擋在面前的參天大樹,踏過原木搭成的小橋,今天的目的地——七彩瀑布便在眼前了。40多道寬窄不同的瀑布從高約30米的扇形碳酸鈣台地上相擁而下,形成一處寬約300米的瀑布群。石壁上是顏色各異的苔蘚,把從上方神山洞中流出的水流分割成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白練。今天沒有陽光,寬大的台地上那些千年沉積的礦物質失去了斑斕的色彩,流水也恢復了它潔白純淨的本色。馬夫說在陽光普照的時候,整個瀑布群會幻化成道道彩虹,絢麗多姿。

(陰天裡不再七彩的七彩瀑布)
回程的路多是下坡,很多時候都必須下馬走路,但感覺反而舒服多了。回到古老師家時已是四點,他們一家正在屋裡喝酥油茶,見到我們進來,趕緊又打了一筒新鮮的酥油茶倒給我們,又烙了新的粑粑,還有酥油炒奶酪,給我們墊墊肚子。師傅累了,跑上二樓去睡覺。我眷念外面美麗的景色,一個人出門在村裡亂逛,累了便在一處山坡上坐下聽著MP3發呆。暮色漸深,三三兩兩的牛兒從自己身邊走過,開始歸家,而村裡人家的屋頂也陸續升起了裊裊炊煙......
一夜無話,早上起來,發現自己終於著了跳蚤的道,身上多了二十多個又紅又硬的小包,奇癢無比,我忍不住伸手去撓,卻被師傅制止,說要撓破了的話容易感染化膿,癢還不能碰,這下可把我難受壞了。這跳蚤也是的,要咬第一天夜裡怎麼沒有動靜呢,害我放松了警惕,昨晚沒有塗驅蟲膏。這跳蚤怎麼就淨咬我,不咬師傅呢,真是郁悶啊!師傅說阿裡路上的旅館裡跳蚤是常客,看來我九月的阿裡之行估計得體無完膚地回來了。
走前我問古老師我們這兩天的食宿一共多少錢,古老師卻說房子還沒有完全搞好,接待條件差,不好意思要我們的錢。再問,他猶豫了會說,一百塊錢就好了。平時外面的旅館一個床位怎麼也得20塊錢一晚,加上我們吃了人家那麼多腊肉,還有一只雞,我最後硬塞給古老師150塊錢,古老師幾番推辭才勉強收下。我覺得賺了人家便宜,心裡頗有點過意不去。在此推薦一下,大家如果去尼汝,記得一定要住古老師家啊!他們一家人非常純樸而且有禮貌,總是讓我們先吃飯,我們上樓了他們才自己吃。給我們倒完酥油茶、裝完飯或盛了湯後,不會轉身離開,而是一直面對著我們,微微躬身倒退著走。
離開尼汝的時候,我們捎上了村長,他要到洛吉鄉辦事。一路上,村長和我們聊起了村裡旅游的發展,對於普達措國家公園二期工程將把景區擴大到尼汝的計劃喜憂參半,喜的是尼汝景區出名後將帶來更多的游客,憂的是當尼汝被並入國家公園後,村民們的旅游收入反而會直線下降......
從尼汝回來到今天已經快20天了,身上的跳蚤包還沒有消,顏色已由之前的暗紅逐漸變黑,看上去觸目驚心。如果跳蚤包能一直留到八月倒也是件好事,至少能讓我一看到就想起這段旅程,讓再次出行前的等待時間不那麼難熬。
Amy問自己,一個人的旅程有什麼不同。認真想了想,也許最大的不同是自由——不需要遷就他人的行程,想去哪就去哪,想停留多久就多久。這次在中甸呆了足足四晚,晚上從師傅家蹭完飯後回到青年旅館,便是自己的空間。開著音樂上上網、寫寫字、看看照片和DV,一個人的旅途原來可以這麼過。
其實看什麼景點,每天的終點是哪對於自己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走在路上的這種感覺。坐在車裡,看著景物從兩旁飛快後退,或是站在路上,望著身邊的景物,我有時會陷入思想的空白,什麼都想不到,卻又像是想了很多很多。如果路能一直往前延伸,我能一直這麼走下去,那會是怎麼樣的一種生活?!
更多照片和DV,請移步至:http://***/s/blog_53c43d3f01009ghh.html

(那村、那河、那杜鵑——遠眺尼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