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在旅途,四川地震的新聞還是自己每晚電視和上網的主題。此行第二天的路上碰到師傅的朋友,朋友說24號下午麗江地震了,問師傅知不知道。24號?不就是自己剛到的那天嗎?師傅和我都沒有任何感覺啊!晚上特意到網上搜索了一下,果然在一個BBS上發現有條說24號麗江地震的帖子,不過也就是那麼一條,是真是假,沒人知道,反正新聞上沒說,在之後的十多天的旅途裡也從來沒有覺得又什麼異常情況。看來這次的汶川地震是搞得人人自危,更何況是12年前發生過大地震的麗江?!
1996年2月3日的麗江7.0級大地震,師傅說他在中甸也感覺到了強烈的震感,人就跟站在蹦床上一樣,上下左右搖晃,當時把他嚇個半死,急忙從屋裡衝到外面的院子裡。而位於麗江中甸交界的虎跳峽也受到了牽連,待我慢慢把故事道來。
從尼汝徒步出來,我們取道中甸的東環線,從碧塔海經白水台到虎跳峽。作為中國最大的華泉台地之一,白水台也算是中甸附近的一個出名景點了。但如果你去看過黃龍,那白水台的景色就實在不值得一提了,吸引我的其實更是它的宗教文化意義——白水台是納西文化的發祥地。據稱,納西族東巴教的第一始祖西巴會羅從西藏學習佛經回來,途經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留下來設壇傳教,白水台由此成為東巴教徒的聖地。師傅說,每年的二月初八,方圓幾十公裡的納西人(包括師傅一家,奇怪,師傅何時又成了納西族的了?)都會聚集到白水台祭祀山神,家人朋友也樂得聚在一起,燒烤聊天,不亦樂乎。那天的白水台堪稱是人頭湧湧。
過白水台後一路都是下山,望著前方大片平整的農田,我突然發現這片土地的中間怎麼有這麼一條巨大的溝壑?我問,這是當年的麗江地震留下的嗎?師傅一陣狂笑,說“這是金沙江峽谷啊,傻瓜!金沙江就在裂縫下流著呢。我們這不是正往虎跳峽去嗎?”峽谷??峽谷怎麼不是兩周高山聳立的?峽谷頂端怎麼會是平的呢?車漸漸行近地裂,這時看清了,原來這真的是金沙江峽谷啊!這可太顛覆我對峽谷的定義了!!平地的前方五千多米的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拔地而起,一左一右挾峙著金沙江,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虎跳峽。南岸的玉龍雪山海拔5596米,屬麗江地界,臨峽的一側山體陡峭,幾乎是絕壁,無路可尋,只是沿著當年勘探虎跳電站的道路開發了一小截一條公路,到上虎跳就中止了。北岸的哈巴雪山海拔5386米,屬中甸地界,臨峽一側山坡稍緩,得以修建一條貫通全峽的簡易碎石公路,而著名的虎跳徒步小路就位於公路的上方。一般游客都是從虎跳峽鎮(橋頭)過橋進入上虎跳,而我們這次則是從下虎跳進入的。有人攔著車子要我們買票,師傅喇叭一摁就揚長而入了,果然是地頭蛇啊!
車行不久就到了下虎跳著名的險地——滑石板,這就是96年2.3麗江大地震的遺址之一。站在公路邊往上看,一塊幾百米寬高的石壁以接近90度的角度從哈巴雪山的半山腰一直延伸到公路上,石面平整光滑,寸草不生,仿佛是用巨斧劈開的。滑石板具體是怎樣一個情況?看看下面的照片就知道了。
更專業的來自地理學家的解釋其實是這樣的:1996年雲南虎跳峽左岸發生“滑石板”順層岩質滑坡。滑坡體呈不規則菱形,長800多米、寬250米、厚30多米,體積不小於500萬立方米,高速下滑300多米入金沙江,並堵江成壩。通過詳細野外調查和室內資料對比分析,發現該段斜坡系由內外兩層結構組成,內層為原生節理的層狀結構,外層為節理裂隙化松散結構。認為該滑坡是在玉龍——哈巴雪山斷塊強烈隆升背景下,地震、降雨和深切峽谷的強卸荷改造等地球內、外部動力耦合作用的結果。對該段斜坡的穩定性進行了初步評價,認為將來還可能再次發生類似岩質順層滑坡,其周期長短則受內外動力的聯合控制。將來還有可能再次發生滑坡?!難怪師傅說走這裡要格外小心了,風大的時候山上都還會往下掉石頭。
旅途的最後一夜入住中峽旅館,終於可以好好休整,一洗尼汝三天裡的灰塵了。師傅和旅館的老板是老相識了,免費的房間師傅隨時可以住,可惜不能惠及自己一下,真想去蹭房間啊!入夜後開始電閃雷鳴,滂沱大雨下了整夜,這讓師傅十分擔心我第二天是否能出得了虎跳去麗江坐飛機,因為虎跳峽裡有好幾處塌方區,一下大雨就容易有泥石流,師傅之前也曾經因為雨天而被困在此哪都去不了。還好,早上雨雖然還在下,擔心的泥石流卻沒有出現,看來老天還是不想多留我於此啊!

(白水台)

(地裂)

(地裂-2)

(虎跳滑石板)
更多照片,請移步至:http://***/s/blog_53c43d3f01009bc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