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三天玩轉巴黎(行程+景點介紹)

作者: 由依莉

導讀這一次的法意希之行已順利結束,雖然在法國只有短短的三天時間,但是我和LG用博物館卡盡情地玩遍了巴黎~特此與大家分享我的行程和經驗第一天 可以在機場先購買博物館卡,然後正式開始以後的旅程。 盧浮宮Louvre -經杜勒裡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 榮軍院/拿破侖墓Hotel de Invalides -順便看亞利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羅丹博物館Musee Rodin -- 凱 ...

這一次的法意希之行已順利結束,雖然在法國只有短短的三天時間,但是我和LG用博物館卡盡情地玩遍了巴黎~特此與大家分享我的行程和經驗第一天

可以在機場先購買博物館卡,然後正式開始以後的旅程。

盧浮宮Louvre -經杜勒裡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 榮軍院/拿破侖墓Hotel de Invalides -順便看亞利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羅丹博物館Musee Rodin -- 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盧浮宮

盧浮宮在亨利四世那個時代還是法國王宮,後來路易十八聽到拿破侖百日政變的消息時,是在旁邊的土伊勒裡宮,再後來,王朝沒了,王宮也沒了,雖說是“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可畢竟還沒有“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盧森堡宮現在是法國參議院所在地,除了盧森堡花園之外,不對外開放。土依勒裡宮一把大火燒了,以後再沒有修復,現在只剩下花園,和土依勒裡這個地鐵站名。盧浮宮則很早就轉作藝術博物館,對百姓開放。我參觀盧浮宮的經歷,得益於事先做了最周密的准備工作,居然能夠在迷宮般的盧浮宮裡,搶在人潮湧入之前20分鐘之內參觀完“三寶” ,總共三個半小時可以看完我這次想看的所有名作,而我對藝術史所知並非淺薄,想看的絕對不少。那天效率之高,直到今天寫這段的時候,還禁不住笑出聲來。竅門是這樣的:首先,要頂門去,早上9點半開門,我9點10分到達,在庭院中拍些貝聿銘玻璃金字塔與古典王宮建築交相輝映的照片,之後馬上進宮。(這個玻璃金字塔,當年也跟艾菲爾鐵塔,蓬皮杜中心一樣,建成的時候挨罵,後來變成了天才的傳世傑作。其次,要選對入口,所以我從黎塞留入口進宮,這樣又超越了至少幾百人。還可以直接從地鐵入口憑通票進入,但是因為我從中庭拍照之後退出來,地鐵出口反而不如黎塞留入口近便。第三,最最要緊,一定事先把盧浮宮地形圖熟讀,甚至背出來,到入口再拿幅盧浮宮示意圖作參照,尤其是所謂“三寶” 的位置,這三樣一定會聚集最多的人群,因此,即便要繞些冤枉路,也要首先拜望過這三位女神,再從容去看別人。下面兩張照片大概拍攝於進宮後10分鐘,我可以在周圍幾乎無人的情況下,與帶翼勝利女神和維納斯合影。

第三位“女神” ,好像去過盧浮宮的大多數朋友回來都說失望至極,蒙娜麗莎畫幅既小,又嚴禁拍照,人流眾多還不能停下來仔細欣賞。說實話,我也挺失望的,我以為這幅傳世名作即便不像“拿破侖加冕” 的尺寸那麼大,至少跟真人也該差不多同比吧,沒想到這麼小,藏在防彈玻璃後面連眉眼都看不清,不懂為什麼弗朗索瓦一世會把她掛在浴室裡,天天欣賞。不過我來的時候早,至少沒有很多人,還可以在畫前面想停留多久停留多久,即便被隊列推著走過,也能馬上轉身再從隊尾排一次。

杜勒裡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

杜樂麗花園原為皇後麥迪奇的私產,皇後在花園裡建杜樂麗皇宮後,杜樂麗皇宮一直都是皇帝皇後的寢宮,也是皇帝大開宴席的地方,因此華麗不凡,後來凡爾賽皇宮落成,皇帝遷出,它一度冷落了,1798年法國大革命之後,巴黎人強制路易十六從凡爾賽皇宮住進杜樂麗皇宮,因此杜勒樂皇宮又有帝蹤了,但杜勒麗皇宮也開始充滿了血腥的味道。

當時的杜樂麗皇宮已淪落為國家的議壇,皇帝已不能當家了,國家議會、革命委員會、元老會等等都在這裡開會,直到拿破侖「霧月政變」(1799年11月9日),各種驚天動地的大事層出不窮,杜樂麗皇宮成了權謀家的決戰場。

在拿破侖崛起之前,1792年8月10日一大早,路易十六在杜樂麗皇宮中接到消息,聽說帝制被廢,路易十六自知大難臨頭,於是帶著全家跑向議會,議會原是杜樂麗皇宮的馬房,可是中途被截,於是保皇的與倒皇的雙方在杜勒麗皇宮展開戰鬥,倒皇的以大炮攻入杜勒麗皇宮前廳,雙方都死了很多人,杜樂麗皇宮也半廢了。可惜1871年五月人民公社的政爭之火,就連這半廢的杜樂麗皇宮也保不住了,如今它只是一個很長很大的花圃,往日的繁華已一無所有,見證了王權的殞落。

如今杜樂麗花園可見許多雕像,有「露天博物館」之稱。杜樂麗花園位於羅浮宮與協和廣場之間,一邊依傍塞納河,坐在花園的大池塘邊,或在露天咖啡座喝杯咖啡,是感受巴黎式悠閑的最佳體驗,無怪乎被認為是巴黎最令人著迷的花園之一。

栗樹、萊姆樹以及五彩繽紛的花朵為杜樂麗花園帶來靜謐,青銅雕塑作品添加些莊嚴氣氛,整體整齊清爽的景觀設計則是典型法國花園的特色。

奧塞美術館

奧塞博物館當年是一處火車站,1970年代改成博物館,專門展出1848到1914年的近現代繪畫,而這個時代,恰巧是印像派的鼎盛時期。奧塞很大一部分藏品,來自盧浮宮的印像派收藏。

位於市中心的奧塞博物館,緊鄰塞納河畔,對岸是杜樂利宮,是當今巴黎三大藝術寶庫之一,以收藏19、20世紀印像派畫作為主,而雷諾瓦的加雷特磨坊舞會、梵谷自畫像、莫內的藍色睡蓮等作品都是鎮館之寶。 1898年奧塞博物館的原址為巴黎通往法國西南郊區的一個火車站,但在1940年即已沒落,閑置了約47年之後,1986年將火車站改建成奧塞博物館。為了實現全面性的展覽,該館收集了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品,其他許多作品來自羅浮宮。建築、雕塑、繪畫、素描、攝影、電影、裝飾藝術都在此完整的展出。 奧塞博物館依年代順序,分三個樓層展出豐富的藝術作品。一樓的繪畫作品多為1870年代之前,印像派及後印像派陳列於上樓層(Upper Level),自然主義、像徵主義位於中間樓層。大廳與中間樓層則展示雕塑作品,囊括了羅丹、杜米埃、卡波、竇加等藝術家的作品。不但內部收藏各類的藝術品,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建築物本身也是頗有看頭。它的屋頂采用玻璃,可在自然光線下欣賞藝術作品。

據博物館圈內的懂行人士說,因為近些年印像派在藝術品市場上時髦,而美國人日本人購買力強大,現今北美比法國擁更多更好的印像派名畫。此言好像不假,我自己在美國的各大博物館,都看見像凡高“向日葵” 莫奈 “睡蓮池塘” 這樣的名作,就在一個半月之前,還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博物館,欣賞了修拉的“大碗島星期天” 。不過就單個博物館而言,我不相信美國有哪個博物館的印像派收藏像奧塞這麼豐富,這麼系統,起碼我去過芝加哥藝術學院,紐約大都會,華盛頓國家畫廊,洛杉磯的蓋蒂,費城藝術博物館,這幾家單論印像派,應該還比不上奧塞。

奧塞博物館二樓的露天大陽台,是個我喜歡的地方,這裡面臨塞納河,可以俯視盧浮宮,並遠眺對面蒙馬特爾高地上,聖心教堂的白色拱頂。艷陽高照的明媚日子,這裡絕對是曬太陽,看風景的好地方。

在奧塞博物館的二樓有羅丹雕塑,還有羅丹的情人和學生克勞黛爾的作品“成熟” 。

奧塞博物館的二樓是個看羅丹作品的好地方:在小空間裡面集中了最著名的傑作,可是如果你是羅丹雕塑的粉絲,值得去巴黎殘廢軍人院附近的羅丹博物館,專程造訪。那裡不太大,曾經是他的故居,現在花園裡布滿了羅丹的大型作品和石膏草稿,包括地獄之門,加萊義民。大家都知道加萊義民是取材於英法百年戰爭,英王愛德華三世圍困加萊,城市投降,送出這幾位士紳獻上城市鑰匙,任由英軍宰割的故事。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故事的結局:歷史上愛德華三世不但沒有屠城,連這六位義民也赦免了,這六人沒有一個死於英軍刀下。可能因為我看過費城的羅丹博物館,這次我對巴黎羅丹博物館的室內小型作品,更感興趣。例如這座“吻” ,羅丹的成名之作,第一個贏得公眾追捧的作品,不過羅丹自己並不滿意,他覺得力度不夠,太過於溫情脈脈。 亞利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

亞利山大三世橋於1900年落成,有世界最美的大橋之稱,全長107米的橋身由一個橋拱組成,橋身較低是為了不影響香榭麗舍和榮軍院的視野。作為當時法俄友誼的像征,橋以它的奠基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利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橋的兩端、兩側,各有一個巨大的石柱,石柱上是鍍銅騎士群雕像,飛馬振翼欲揚,非常生動,是極佳的藝術品。橋的每一個入口都豎著高高的角柱。橋身是一群水生動植物圖案與一組花環圖案;橋上,做工精致的金屬路燈在夜間更添魅力。

榮軍院

榮軍院高110米,是路易十四在1676年建成的,包括教堂和一些幾層樓的大院,用來安置戰爭中有功的殘老官兵,類似養老院。北邊的一院三層樓房後來改為軍事博物館(Musée de 1Armée),大門前蹲著好幾門古代大炮。如今,它因拿破侖墓而出名。 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te 1769-1821年)出生於科西嘉島一個破落貴族家庭,是法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年)和百日王朝(1815)的皇帝。他在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統治時期,竭力強化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機構,頒布了《法國民法典》(有的民法至今還在使用),把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由於連年戰爭,國內階級矛盾加劇,人民生活貧困,其統治被削弱。1814年歐洲反法聯軍攻陷巴黎,拿破侖被放逐到地中海中的厄爾巴島。1815年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1815年6月18日在滑鐵盧戰敗後,又被放逐到南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死在獄中。他在遺囑中寫道:“我願我的身體躺在塞納河畔,躺在我如此熱愛過的法國人民中間。”後來,路易 •菲力浦國王滿足了他的遺願,於1840年12月15日在隆重地儀式中把拿破侖的遺骸運回巴黎,存放到榮軍院。這也就是說,在死了19年之後,拿破侖才葬到了他想永遠安息的地方。 拿破侖墓安置在墓堂地穴中央,四周有12根石柱,分別飾以浮雕,代表一次次光輝戰役。遺骸放在六層棺槨之中,從裡向外,第一層是白鐵棺,第二層是桃花心木,第三、四層均為鉛制棺,第五層是烏檀木,第六層是橡木棺。然後,還有一層外棺,用從俄羅斯運來的紅斑岩鑿成,表現曲線凹入,多少有點像拿破侖生前常戴的船形軍帽。墓室上.層建成環形樓台,人們站在上面可以向下瞻仰他的棺槨。

殘廢軍人院最有紀念意義的部分,是中央大穹頂下的拿破侖皇帝大理石棺

皇帝墓周邊,呈圓形陪葬著家族的兄弟,和法國歷代最顯赫的幾位名將,其中包括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國王約瑟夫-波拿巴,太陽王時代的沃邦元帥,杜侖尼元帥,一戰聯軍總司令福熙元帥。在杜侖尼墓前,有個小型的拿破侖遺物展,有皇帝那套著名的行頭:三角帽,灰大衣,還有奧斯特裡茨戰役中攜帶的佩劍。

羅丹美術館(Musee Rodin)

簡介:羅丹在雕塑上的成就受到相當贊譽,與學生卡蜜兒之間的愛情故事更為羅丹美術館加上幾筆浪漫色彩,著名的作品如「地獄門」、「吻」、「沉思者」前都有許多藝術愛好者佇足欣賞。羅丹美術館所在地原為畢洪宅邸(Hotel Biron),羅丹曾於1908年至1917年在此從事創作,1911年法國政府買下這個房子,加上民間輿論希望成立一間羅丹美術館,羅丹終於在1916年決定捐出他所有作品,他死後2年,羅丹美術館於1919年正式開放。 一進入美術館大門庭院後,左轉直走就是鼎鼎大名的地獄門,沿著花園一路還有著名的巴爾札克像、加萊市民等,繞了一圈就來到"沉思者"面前。雖然羅丹大多數有名的雕像都陳列在花園中,但室內300件作品包括他的收藏品也需時細細品味,除了吻和夏娃外,還有卡蜜兒著名的作品「浪」,美術館2樓有羅丹雕塑過程的詳盡步驟說明。 主建築為兩層樓房,樓上樓下都是小型雕作,大型的都露天展出,名作「沉思者」置於前花園中,「吻」置位後花園中,前後花園約有一百多個雕塑,幾乎滿園都是,還有一些是未完工的作品。參觀的時候一定要睜大眼睛,因為羅丹的作品知名度很高,有些真品常常出國展出,如果真品出國,原地就放一個仿制品,「沉思者」就有兩個仿制品,以備真品出國時原地光禿禿地不好看,而且觀光客也會抗議。

凱旋門

拿破侖皇帝為了紀念奧斯特裡茨戰役勝利而建凱旋門,因為那個時代的美學潮流是新古典風格,巴黎凱旋門就是模仿古羅馬皇帝的凱旋門,其寓意是將皇帝的武功與古羅馬皇帝的輝煌相並列。但拿破侖在位沒多長時間,這座雕刻精美的拱門,卻直到他死後才完工,1840年拿破侖的遺體從聖赫勒拿島流放地遷葬巴黎時,皇帝才如願以償從凱旋門下穿過。

悲壯的凱旋門背後其實含藏了一小段韻事,因元配約瑟芬不孕,同時締結外交關系,拿破侖另娶奧皇女兒瑪麗路易絲,為了舉辦一個風光豪華、畢生難忘的婚禮,拿破侖計畫讓新娘穿越凱旋門到羅浮宮舉行婚禮,而下令建造凱旋門。凱旋門上的雄偉雕刻是不能錯過的欣賞重點,內容多在描繪拿破侖帝國出征勝利事跡,正面右邊是路德(Francois Rude)所雕的「馬賽曲」,刻劃人民出征捍衛國家的壯烈,所有帝國軍隊將領的名字都刻在拱門內牆上。 凱旋門所在的戴高樂廣場是巴黎12條大道的交叉衢口,這些大道部份就是以法國知名將領命名。如果要了望整個巴黎市區,可以先搭乘電梯到拿破侖博物館,再續往凱旋門頂樓,一面可以經香榭大道望至羅浮宮方向,另一邊可以遠眺拉德方斯凱旋門。 凱旋門內的無名戰士墓,埋葬了一位一次大戰的無名法國士兵,1921年至今,紀念火焰和鮮花花束從未中斷。 拿破侖博物館入口在拱門下,購票地點在地下通道內。 第二天

巴黎聖母院及鐘樓Notre Dame -- 聖禮拜堂/聖母堂St. Chapelle Conciergerie-- 巴黎裁判所附屬監獄l’imposante Conciergerie -- 巴黎市政廳Hotel de ville-- 蓬皮杜Pompidou centre -- 凡爾賽Château de Versailles-- 先賢祠Pantheon –st suplice教堂盧森堡公園--埃菲爾鐵塔Tour Eiffel--塞納河游船Bateaux Parisienne--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在1163年奠基,基本上相當於宋朝,兩百多年以後1345年才竣工。看看那美輪美奐的白色鐘樓,實在很難想像中世紀那個規模的市鎮,那點人口,可以動員出金錢,精力,技巧,建造如此宏大的工程。巴黎聖母院的怪獸石雕,多數是屋檐排水管道的裝飾品,就是它們,激發了雨果的創作想像。網上聖母院的攝影圖片數不勝數,我也不願重復,只說幾樣自己覺得巴黎聖母院很特殊的東西。一是從背後看哥特式尖塔飛檐和券拱,比從正面看鐘塔,更別有一番驚奇,而聖母院體量太大,比較好的觀察點,要離遠一點,塞納河對岸,或者將近Citi島和聖路易小島之間的橋邊附近才好。二是面向巴黎聖母院的時候,注意你左手大門左邊門楣上的浮雕,那裡雕著一排聖者,仔細看,其中一位沒有頭,他的頭顱被端在手中。

這裡有個典故:古羅馬迫害基督教的時候,巴黎主教聖丹尼被羅馬人砍頭,頭顱掉下來之後,他自己從地上撿起來,端在手上,無頭的軀干一直向北走,路過噴泉還能把頭上的血污洗洗,到蒙馬特爾高地才倒地而死(這也是蒙馬特爾得名的原因,Montmartre就是“殉道者山”)。現代科學知道人被砍頭以後,還能有一兩秒鐘的意識,可是拿起自己的頭顱走過10站地鐵然後爬山?

第三個特殊之處,是聖物。巴黎聖母院藏著兩件基督教的聖物:真十字架殘片和荊冠。基督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頭上戴著荊棘冠,這就是聖物的來歷。後來法國國王聖者路易(路易九世) 去聖地耶路撒冷,請來這兩件寶貝供奉。聖物不輕易示人,只有逢重大宗教節日,和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的下午3點,才會在彌撒開始前在神職人員護衛下,繞場公開展示。所以我去聖母院就專門找那個時間,還真的親眼看到了聖物,也是有緣呢。

聖禮拜堂(Sainte Chapelle)

是法王路易九世用以安置耶穌荊冠之處,在教堂方門楣上即雕刻有捧著耶穌荊冠的天使。 雖和聖母院同以玫瑰玻璃窗聞名,但建築風格迥異,內部以鍍金與大理石裝飾,呈現巴洛克風格。樓上禮拜堂的16扇彩色玻璃窗,代表了1000個以上新約與舊約的宗教故事,包括了聖物移送、耶穌最後晚餐、出埃及記、以賽亞…等,這些閃爍的玻璃窗,在黃昏時欣賞時因光線照射角度,效果最好。

就在巴黎聖母院附近的CITI島尖上,有繁忙熱鬧的花市,有連成一體的Sainte Chapelle教堂,巴黎高等法院,和Conciergerie。Conciergerie在大革命時期,是關押等待上斷頭台的死囚牢,在這裡有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後當年的囚室。斷人頭者人亦斷其頭,丹東和羅伯斯庇爾,也是從Conciergerie的囚室走向斷頭台的。在西提島尖上有新橋Pont Neuf,塞納河上最老的橋梁,1578年就開始修建,橋身上的人頭石像各個不同。也許很多人都看過朱麗婭-比諾什主演的文藝片“新橋戀人” ?一個經典的巴黎愛情故事,就是以這座橋為背景。

蓬皮杜

蓬皮杜中心廣場和周圍的那些雜耍賣藝,零食小吃,都很有魅力,有點蒙馬特爾高地上那種波希米亞的味道,也有點嬉皮的味道。

蓬皮杜中心裡面其實很漂亮很舒適的,一是室外自動扶梯直上六層,遠看巴黎市容,視野非常舒適。二是中心內部公共圖書館,閱覽室,電影院,餐廳,樣樣俱全。當然主體部分還是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憑博物館通票可以參觀,但是各個展廳的內容和主題經常變化,沒有永久性展出。據說欣賞現代藝術,不在於你讀懂它,只在於你的直覺喜歡不喜歡。我挑了這兩樣,直覺上還是很喜歡的作品,起碼比較具像。這頭犀牛,我喜歡它鮮紅純正,光彩流溢的通透感

凡爾賽宮

路易十四的凡爾塞宮,巴羅克-洛可可風格的傑作,從建成之日,就是歐洲各國宮廷羨慕嫉妒和競相模仿的對像,在這裡參觀,最好事先復印一些逐個房間詳細的介紹,或者跟隨旁邊的旅行團聽導游講解,我自己前兩年寫過路易十四時代四位歐洲名將的列傳,對這個時代算得上熟悉,可我也事先復印了Rick Steve’s旅游手冊上的詳細介紹。因為這些宮殿裡的裝飾和典故,委實太多,匆匆一遍走去,可能什麼也看不明白。比如每個主要房間的天頂畫和壁畫,不光是看來富麗堂皇,而且是有寓意的。像阿波羅房間,阿波羅是希腊神話的太陽神,而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這就是國王的正式朝見室,相當於故宮太和殿,它屋頂上自然是畫著阿波羅駕駛太陽車,屋頂四周畫的人物,拿劍的像征歐洲,獅子像征亞洲,大像像征非洲,鱷魚和印第安少女像征美洲,這就相當於“太陽王君臨全世界” 的寓意。戰爭房間裡,天頂中央畫著法蘭西女神,女神手持路易十四的盾牌,向四周發出閃電雷霆,而屋頂四周躲避雷霆,紛紛倒地的,有德國(用雙頭鷹像征) ,荷蘭(用船像征) ,西班牙(用紅旗和獅子像征) 。

和平房間的壁畫也是如此:畫這和平女神將橄欖枝分別賜予像征德國,荷蘭,西班牙的人物,而愛神丘比特在丟棄一地的大炮盔甲上玩耍。狩獵女神迪安娜房間Diana Room裡,還有一尊出自意大利大師貝尼尼之手的路易十四胸像,這尊雕像非常著名,太陽王飄動的衣摺和卷發,構成非常典型的洛可可風格曲線。

整個凡爾塞宮最著名的房間,自然是“鏡廳” ,我去的時候鏡廳一半在裝修,比較影響拍照,但仍然可以看出當年堂皇的氣勢。用大鏡子作為室內裝飾,今天並不稀奇,當年勒布侖設計這個廳的時候Le Brun,絕對是前無古人的獨創。(勒布侖也是英國布倫海姆宮的總設計師,在凡爾塞宮,勒布倫負責室內設計,勒諾特負責花園設計Le Notre,而總設計師是勒沃Le Vau) 。這間80米狹長大廳的一側是十七扇開向花園的落地長窗,另一側是十七面巨大的鏡子,地毯花紋和天頂畫的圖案一致,當夜間水晶吊燈點起千支蠟燭,再映射在鏡中,很難想像出全部的輝煌光影效果。就在這間大廳,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宣布統一,1919年,結束一次大戰的凡爾塞條約正式簽訂,也有人說那天就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端。 先賢祠

先賢祠(Pantheon,如果按羅馬的譯法,叫萬神殿) ,顯然是模仿羅馬的那座著名建築而來,但也顯然遜色於羅馬:羅馬萬神殿修建於開國皇帝奧古斯都時期,相當於漢朝,當時所建的大穹頂,後世千余年都無法仿制。巴黎先賢祠,在路易十五開始修建的時候,本來設計是座教堂,可是教堂落成那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當時法國的革命群眾們熱衷毀壞舊宗教的熱情,顯然與1百70年後中國的革命群眾紅衛兵們一樣高漲。在法國“火熱的革命年代”,連巴黎聖母院正門上的石雕都砍掉了腦袋,怎麼能再新建“腐朽的”舊宗教的殿堂呢?可是教堂已經落成,空著也不像話,於是革命者想出辦法,在這裡搞了個不倫不類“紀念人類智慧和文化的聖殿” 。這就是先賢祠的來歷。現在這個莊嚴肅穆的大理石聖殿,裡面供奉著伏爾泰,盧梭,左拉,雨果,居裡夫婦,大仲馬的墓,還有大革命的領導人馬拉,就是達維德名畫中被刺死在浴缸裡的那位。

盧森堡公園(Palais et Jardin du Luxembourg)

盧森堡公園占地百頃,有巨大的梧桐大道與圖案的花園、噴泉,以及許多上古智者的雕像,還有一個皇帝的別宮盧森堡宮(Palais du Luxembourg),目前盧森堡宮是國會議員的宿舍。由於盧森堡宮今日已成為參議院所以管制略為嚴謹,公園的開放時間亦為復雜,就是說差不多早上8點左右開放,至夏季6月最晚在晚上9點30分,而冬季12月則最早在下午4點30分關門,依此類推每15天換一次時間。 在法皇昂利4世逝去後,皇後瑪麗德梅德西斯(Marie de Medicis)就無法在羅浮宮中找到生活的樂趣,因思鄉情怯而決定另蓋一個與家鄉多斯康(Toscane)類似的皇宮,就這樣這座靈感來自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彼堤宮(Palais Pitti)的皇家花園就此於1625年誕生。當然現今所看到的公園是經過擴建及整修,加上適度地維護才有如此宜人閑暇的風貌,而成為巴黎左岸人士遛達慢跑的最愛,如果你還保有一份童心的話,這裡有免費的玩偶劇場不可錯過。公園中央的池塘周圍總是圍繞許多學生和年青人,不論看書、閑聊,或是野餐、小憩,充滿閑情活力。池塘周圍眾多雕像中,有一個自由女神像,雖然比當初法國送美國的略遜一籌,但也為盧森堡公園增添一樁美談

艾菲爾鐵塔(Tour Eiffel)

要體會巴黎的浪漫風情,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天幕低垂之際登上艾菲爾鐵塔,落日輝映晚霞,等待星辰交替的巴黎夜景,是巴黎的沈靜之美。建於1886年,艾菲爾鐵塔是為了隨後1889年萬國博覽會而建,當時的建築師艾菲爾就曾發豪語:我想為現代科學與法國工業的榮耀,建立一個像凱旋門那般雄偉的建築!因此在自1887年到1931年紐約帝國大廈落成前,保持了45年世界最高建築物的地位,目前仍是巴黎最有名的地標,到處可見鐵塔紀念品。 艾菲爾鐵塔高320公尺,建築設計最著名的是防範強風吹襲的對稱鋼筋設計,兼具實用與美感考量。艾菲爾鐵塔共分3層,隨游客目的樓層不同而有不同的收費。抵達第2層時,最佳建議在黃昏時前往,可同時欣賞白天與夜晚不同景色,特別是燈火通明的凱旋門方向,令人目光不忍稍移。鐵塔建於1886年,兩年後完工,高212.27公尺,後來又加了電視天線20公尺,使它成為巴黎最高的建築。建議你在Trocadero下車比較好,因為一出地鐵站就是夏悠宮,走上夏悠宮階梯前的展望台,可以望見塞納河彼端的艾菲爾鐵塔,鐵塔的醜陋都因遠觀而化為美好了。

夏悠宮(Palais de Chaillot)

夏悠宮與艾菲爾鐵塔建於同一年代,也是1889年世界博覽會的產物。

夏悠宮分為兩大部份,右邊是歌劇院,左邊是海洋博物館(Musee de la Marine)。德洛卡德洛廣場面對夏悠宮的正門,是一個半圓形的廣場,廣場上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英雄福熙(Foch)的騎馬雕像。福熙領導法軍從泥濘的戰壕裡打敗德軍,但和談的時候卻沒有他發言的地方。後來還不幸被他言中,德國又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三天

聖心教堂Basllique du Sacre Coeur--紅磨坊 --香謝麗舍大街、大宮、小宮--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瑪德蓮娜教堂Madeleine--巴黎歌劇院Opera--老佛爺商場

聖心堂(Basllique du Sacre Coeur)

聖心堂(Basllique du Sacre Coeur)就在蒙馬特小山上,是巴黎的最高點;站在教堂前,大半個巴黎清楚可見,教堂前的威利特廣場(Sq Villette)花團錦簇,曲徑有致,許多人在這裡悠閑地曬太陽、喂鴿子。趕快拍張照片,這是巴黎一景!

聖心堂居高臨下,以其白色的大拱頂著稱,巴黎人於是稱它是白教堂。聖心堂建於18世紀末,是為了紀念普法戰爭而建,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巴黎被圍城的4個月期間內,所有的糧食食物均被吃的一乾二淨,可想見戰爭之激烈,至巴黎脫離戰爭威脅,因而興建聖心堂感謝耶穌,從教堂正門最上方即可看見耶穌雕像,大門入口處的浮雕也描述種種耶穌生平事跡。其實聖心堂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教堂本身,聖心堂前方階梯的廣場,總是有許多街頭藝人在此表演,或歌或舞、或彈或唱,是消磨周末的最佳去處,難怪總是人滿為患。

從Tertre廣場到聖心教堂的短短百米距離,正好逛街,在這裡蜿蜒狹窄的小街老屋,密集著小古玩店,畫廊,餐館,還有許許多多的街頭藝術家,露天咖啡座,人來人往,看起來很零亂古舊,這,不就是“波希米亞風格” 麼?聖心教堂白色的窄長圓頂,因為座落在巴黎制高點的緣故,是城市的地標之一,教堂面前的大台階,可以俯瞰整個巴黎,也可以回頭仰望巍峨的教堂。這所羅馬-拜占廷式教堂,是1871年普法戰爭失敗以後,巴黎市民集資修建,作為愛國主義的像征,直至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方告竣工。從聖心教堂這個制高點大致向西南方向走回廣場再步行下山,比步行上山要省力得多,如果你的地圖足夠好,能夠在七扭八歪迷宮般的高地街道,像我一樣順利地找到達利博物館 ,巴黎市區以內唯一真正的葡萄園Clos Montmartre Vineyard,畢加索當年的畫室,凡高當年的住宅,還有一個磨坊 Moulin de la Galette,之所以提到它,是因為印像派大師雷諾阿有幅名畫,就以這裡為題材,不過現在沒有畫上那麼熱鬧了,這裡目前是一家安靜的餐館,價格不菲。直到高地步行路線的終點,回到大街,你可以看到著名的紅磨坊。我覺得紅磨坊應該在夜裡親自來看演出,而白天在街對面拍照最好,因為夜裡人群過於擁擠,很難拍到好的照片。拍完照片,身邊就是Blanche地鐵站。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協和廣場最早叫路易十五廣場,革命以後改稱“革命廣場” ,斷頭機就設在廣場中心,當年路易十六,安托瓦內特王後就斷頭於此,廣場中心的埃及方尖碑,可是真正古埃及的東西,1830年埃及總督阿裡送給法國的禮物,3300年前埃及盧克索城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所建,太陽神阿蒙神廟前的東西,遠比巴黎城本身的歷史更古老。

協和廣場建於1757年。1763年取名“路易十五廣場”,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大革命時期被稱為“革命廣場”,1795年改稱“協和廣場”。後經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了4年,於1840年最後定型。廣場呈八角形,中央驕傲地矗立著那座有三千三百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那是由埃及總督贈送給查理五世的。方尖碑高二十三米,重二百三十噸,塔身是由整塊的粉紅色花崗岩雕出來的,上面刻滿了埃及像形文字,主要內容是贊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豐功偉績。方尖碑的底座基石上記載著將之運到這裡和樹立起來的艱難過程。

廣場的四周有八座雕像,它像征著法國的八大城市。這裡還有花圃、噴泉和閱兵台,如今成了巴黎市民休息、游覽的地方。東北是歌劇院,是拿破侖第三時期修建的豪華建築

協和廣場是巴黎人民英勇鬥爭的歷史見證。人們站在廣場上,仿佛看到這裡燃燒著革命的熊熊大火。1793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憤怒的巴黎人民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在廣場上搭起了斷頭台,廢除了死刑等級,巴黎人民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瑪德蓮教堂(La Madeleine)

瑪德蓮教堂(La Madeleine)位於巴黎8條主要大道交會處的瑪德蓮廣場(Place de la Madeleine),加上巨大莊嚴的外觀,成為巴黎最知名的建築代表之一。瑪德蓮教堂建於1764年,但它好像沒有真正完工過,一直到今天還在修。回溯歷史,路易十五五歲一登基就生大病,痊愈後就決定建教堂謝神,1764年定基後,換了數位建築師,直到拿破侖為誇耀法國陸軍的榮耀,在1824年才終於完成了教堂。教堂建築設計有希腊神殿風格,充滿莊嚴、肅穆的氣氛,教堂唯一的光線來源是來自3個小圓頂的自然采光,讓內部精致、鍍金的細膩裝飾在灰矇中更添美感。

教堂祭台後方的瑪利亞升天像,是瑪德蓮教堂的參觀重點,銅門上聖經十誡的浮雕,和教堂內大理石與鍍金雕飾和雕像也都不容錯過。從教堂朝向皇家路(Rue Royale)方向,協和廣場、塞納河及對岸的國會大廈一覽無遺,是欣賞巴黎街景設計的焦點之一。

十八世紀,皇室為維持協和廣場的景觀,硬性規定皇家街建築的格局,所以它們的外貌機乎相同,今天在這些建築的樓下,幾乎都是大公司名行號,如專賣銀器的Christofle、時裝店Saint-Louis、水晶店Lalique以及花店Lachaume。當然全世界老饕都知道的美心餐廳(Maxims)也在其中。

美心餐廳的美食絕不廉價,沒有三兩三絕不要進到美心來,不過它有一個非常動人的廣告:「你一生也該來一次吧!」

馬德連教堂還有一處吸引人的還是它旁邊的香奈兒總店,以及巴黎最貴的佛雄食品店(Fauchon)。這一處消費若不是王公貴族、名商巨賈,還真消費不起。

Opera de Paris

Opera de Paris Palais Garnier,據說音樂劇“歌劇院幽靈” 的靈感,就來源於此。其實真該來這裡聽場歌劇,可我這次幾個晚上基本都安排滿了,只是路過進去看了看金碧輝煌的前廳和大理石樓梯,感受一下很多小說裡描寫過的,19世紀巴黎全盛時期上流社會雲集於此的勝況。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