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鎮,破落而又煞風景

作者: 禪心安隱絮和泥

導讀游完漓江,我們隨回陽朔的車上午11:00左右,到了福利鎮。 一下車,就看見馬路對面的一個似自由市場的一個集市。有點像阿拉上海的一個菜市場。 根據《自游行》等書記載: 福利鎮它距陽朔縣城東去八公裡;這裡的書扇太有名了,“有壓過景德鎮陶瓷的利好行情”,游人往往被書扇陶醉而忘記了此處還有鸚武山、東郎山、三色潭等等絕佳的田園水鄉美景。古鎮在唐顯慶 ...

游完漓江,我們隨回陽朔的車上午11:00左右,到了福利鎮。

一下車,就看見馬路對面的一個似自由市場的一個集市。有點像阿拉上海的一個菜市場。

根據《自游行》等書記載:

福利鎮它距陽朔縣城東去八公裡;這裡的書扇太有名了,“有壓過景德鎮陶瓷的利好行情”,游人往往被書扇陶醉而忘記了此處還有鸚武山、東郎山、三色潭等等絕佳的田園水鄉美景。古鎮在唐顯慶年間(公元656-661)即有人定居,因該地多荔枝樹,村舍隱伏其間,故名伏荔村。清道光年間改為伏荔圩,1926年改稱福利。河邊有許多名勝古跡,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專程到此考察。古鎮對岸為渡頭村,綠竹掩隱、幽雅可人,電影《劉三姐》諸多外景在此拍攝。鎮上有“畫扇一條街”,生產裝飾大掛扇及繡球等工藝品遠銷國內外。

由於被大家說好,阿拉來到了許多帖子大為贊賞的福利鎮,可能是期待高的緣故吧,結果使阿拉大跌眼鏡,嚇死阿拉了。真正的福利鎮,原來是 破落而又煞風景。

穿過馬路,想想已經要到吃飯的時間了,於是,就往菜市場看看有無小吃等,一進入裡面,,破落而又肮髒。蒼蠅滿天飛舞,盯著水果,肉攤,蔬菜等等上橫衝直撞,俄而看見有個老太婆用硬板紙扇幾下。

阿拉跑了半天竟無一間像樣的小吃點,僅僅在水泥壘起的台面上,看見放著些餅,油茶之類的。。。。見見實在不衛生,遙遙頭,往鎮上走了。

知了在樹上,“熱死了,若死了”拼命的叫,一路上,三腳獨韌車,晃七晃八的從身邊開過,本想坐車,同行說不太遠的路,走走吧。

由於太陽其好,便跟隨路人的指點,一路往鎮上去。七轉八彎後,越來越覺得不對境,怎麼前面有所小學,眼前已經是無路可走了,懷疑是否走錯了??正在猶豫時,看見在學校的左側,還有一條匝路,所謂天無絕路啊。

恰時,見一農姑走出,便問其福利鎮在哪裡?她指指前說,這就是福利鎮了。

天吶!!阿彌陀佛!!!!真不敢叫,那是古鎮,幾塏青石板鋪就的,高高低低,甚難走。大約2米5寬。細細的一條,不足200米。旁邊是破落的矮的木房子,木門七滑八崎,大門緊鎖著。我們一邊走,一邊面面相噓,驚嘆這些編輯大人們的閉門造車工夫了得!!!

走著走著,不經意間,發現有一戶人家開著八字大門,抬頭一看,了得,大約在50平方米的屋裡上上下下掛滿了字畫。

總算看見還有扇子了(自嘲),大大的足有1米5左右,上面畫著熊貓,漓江山水,牡丹什麼的。

一姑娘模樣的人,引著我們慢條斯理地介紹,

“這是她爺爺畫------的,那時她奶奶畫------的,這桂林的漓江山水是她的叔叔畫--------的。特別是那牡---丹--------,是她媽媽畫-------的,有肅-----立的,也有那橫-----掛的,你看那金絲牡----丹----------也就剩這兩副了”

阿拉並不想買畫,可她繼續說道,“你----們不要-----到陽------朔去買--------,他們是從我們這裡-------批過去的-----------”

阿拉連聲說,謝謝!從她家退出來。繼續往前走。

好像在小路盡頭,有座石頭橋,在靠近石頭橋處有惟有幾家人家開著門。橫著的木版上,放著所謂的古董。(文革時的毛選,徽漳,和所有景點,多有的搪壇罐罐。有一家特別有膽,把有男歡女愛的做愛圖的假玉石雕,公開出售。

走到盡頭,總算見到了所謂的三姐妹咖啡店,用英文寫的。。破裂的竹椅,一坐下去,咯吱的響,所謂的店裡,望過去黑呼呼的,一些廉價的食品橫七豎八的在攤上攤著。

一個女人,躺在木竹子椅上。睡了。一個老太樸走上來,向阿拉推銷水。。。殿碟碟不休,阿拉說,“有水,不用”,她才幸幸的走開。

如果說古鎮的景色可看的話,那麼就是這裡了。

鎮對岸為渡頭村,幾頭水牛,在吃草,一筏停在礫石上。漓江剩下不多的水,彌漫在石頭上。

毫無“綠竹掩隱、幽雅可人”之感。

兜了3分種,阿拉想從另頭竄過,別急,在牌房的下面桌上居然留著一張紙,還寫著字。

好像你要從此過,必須化3元/人。

嗚呼,哀載!!

就在感覺莫名其妙時,有一三韌“的士”載客來了。

我們慌忙爬了進去。

剛才的老太樸匆忙在駕駛員耳邊說了幾句。車費竟然從0。5元升到了2元。

為了盡快離開這個貧窶的古鎮。阿拉每人2元的離開了它。

在顛沛中,我從車向外望去,在房子的牆上,赫然寫著6。13此次洪水被淹處。5。12是四川地震。人們去救了。

古鎮那?是不是我們也要去救一救??

我想:要的。但是最要緊的是先救救他們的靈魂。

//


精選遊記: 陽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