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去旅游有計劃和希翼本想感受一些蒼涼和深情踏上旅程計劃因為司機的一席話有了漂泊和隨性於是山水橋人與思緒合一徘徊的每條山徑在腳掌中蔓延不滅的記憶在山花盛開中顯得更加爛漫所有的的聲音盡數褪去在寧靜中獲得真實的自我眼前這稀有的廊橋啊看到自己在歲月中流水年華對於旅游,我一向計劃性很強。要去什麼地方,幾天的時間如何安排,事先我都會做足功課。這次也不例外,我做了整整三頁紙的路線規劃,並收集了N多的地圖。可是這次卻又碰上了例外,作業其實只用到三分之一,接下來的幾天全部是走到哪看到哪,根本沒有計劃性,去得全是在網上查也查不到的地方,“隨性”是這次旅行的主題 。
提起泰順,人們會想到廊橋之鄉。而我最初對於廊橋的印像卻來源於那部經典影片《廊橋遺夢》,在麥迪遜橋發生的故事凄婉動人,一探廊橋的究竟,體味那永恆的愛情成為我想來泰順的原始衝動。而當我穿梭在這百橋之間,感觸最深的卻是巧奪天工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詩為證:“一帶長廊護拱橋,誰遺奇跡撼今朝?溪流不識人間巧,疑是飛虹頭上飄!”在眾多的廊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毓文橋。其系石拱木廊橋。石拱用青石築砌,呈半月狀,橫跨兩山之中。石拱上建有廊屋,有三層樓閣式,第一層為行人過橋通行,二樓像一間小小的閣樓,三樓呈正方形,屋脊正中上方是葫蘆狀的尖頂。和其他廊橋不同的是,毓文橋兩邊沒用木板側封,而是做工精細的格子木雕,橋內橋外通透可見。與周圍的青山、古樹、山路、溪水溶為一體。
別以為這裡只有橋值得你流連。這裡的風光很“自然”,這裡的民風很淳樸。“自然”的定義在於它是完全融入生活的。隨便走走看看就是一道風景,沒有任何景區的概念,沒買過任何的門票。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小路兩旁,不少圍牆用片石壘成,很富有鄉村的古樸美感。村裡看不到幾個人,沒有一幢現代建築,就好像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幾家大戶人家的院落也有種衰敗的感覺。看到有人對他家的房子感興趣,他還會很熱情的給你介紹,並帶你去參觀村子裡其它的古民宅。熱情、純樸、好客是他們的標簽。
據說只有在這個山坡、只有在這個季節,你才能看見火紅的杜娟開滿了山坡。既然我們來對了地方,又趕上了好時節何不一去呢?用文字很難將那裡的美景描述清楚。紅的、粉的、紫的、白的,各色花兒爭奇鬥艷。這裡的杜娟勝在鋪天蓋地。手裡的相機不停“卡擦”,只為留住“她在叢中笑”。蒼白的語言無法表述我的震憾,那天在山上,我只能反復說 “真美啊”
在密密麻麻的鋼筋叢林裡,我們已遺忘得太多。什麼叫怡然自得?什麼叫知足常樂?原來在這山與水之間,在這歷經百年的廊橋林中,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最真實的自我,才會尋覓到那最真摯的感情。

(北澗橋)

(田園即景)

(滿山杜娟)

(仕陽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