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薩三個廣場與七個巨人(感受歐洲系列之五)

作者: 古漢

導讀出羅馬城向北方行駛,跨越意大利中部連綿的亞平寧山脈,在長滿綠油油的葡萄藤和橄欖樹的山坡和田野中逶迤穿行,風情萬種的佛羅倫薩城市就在眼前了。如果說你在羅馬體會到一種逾越千年的強悍的霸主之氣、大王之風的話;那麼,充溢著佛羅倫薩街頭巷尾的,更多的是一股慵懶、閑適的鄉村貴族的情調,是濃濃的如同意大利著名的卡布其諾咖啡味道般的文化氣息在飄逸 ...

出羅馬城向北方行駛,跨越意大利中部連綿的亞平寧山脈,在長滿綠油油的葡萄藤和橄欖樹的山坡和田野中逶迤穿行,風情萬種的佛羅倫薩城市就在眼前了。如果說你在羅馬體會到一種逾越千年的強悍的霸主之氣、大王之風的話;那麼,充溢著佛羅倫薩街頭巷尾的,更多的是一股慵懶、閑適的鄉村貴族的情調,是濃濃的如同意大利著名的卡布其諾咖啡味道般的文化氣息在飄逸。

就是在這座城市那一幢幢古舊的、低矮的、紅頂黃牆的老宅裡,500年前,走出了一個個驚天動地的巨人,讓全世界為之側目,讓這個城市從此天下聞名。



在佛羅倫薩市區南端的山坡上,米開朗琪羅廣場的石牆邊,游人可以俯視阿諾河北岸被托斯卡納群山圍繞著的佛羅倫薩老市區。

藍天下,對岸一幢幢低層古老民居與聖瑪麗亞大教堂的那凸起的巨型圓頂及喬托鐘樓的高大方頂錯落有致、交相輝映,蜿蜒穿城而過的阿諾河和河上的一座座橋梁也歷歷在目。

廣場中央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青銅鑄造的高大的大衛像。

大衛相貌英俊、目光堅毅、身材魁梧,是力量與正義的像征。米開朗琪羅(1475-1564)在雕刻大衛像的時候,刻意把人物的手和腳拉大和拉長,給人以更非凡的氣勢。後人評價,“從大衛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嚴,人的意志。”可以想像,當這個高達 5.5米的男性裸體巨像樹立在15世紀的佛羅倫薩古城並作為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像征,對奉行禁欲主義的教會給予的挑戰和震撼。大衛像的原作是用純白色大理石雕成,在米開朗基羅廣場的銅像和烏菲茲美術館旁邊石像的都只是復制品,原作現存在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畫廊之中。

從23歲創作出《哀悼基督》開始,到80多歲還在不眠不休地設計聖彼得大教堂。他的代表作還有世界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創世紀》、雕塑《垂死的奴隸》、《被縛的奴隸》、《摩西》、壁畫《最後的審判》等。這些作品體現了“一股像颶風一樣凶猛的強大生命力”,在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中,他傾注了怎樣的悲劇性的激情!

從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中我們知道,米開朗基羅的痛苦來自他充滿矛盾的靈魂:他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他的祖國多災多難,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毀於戰亂。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會獲得一大筆酬勞,但他卻過著像窮光蛋一樣的生活,只吃面包,喝點葡萄酒,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他驚人的長壽,一生渴望愛情,寫出大量火熱純潔的十四行詩,但他卻終身未婚,孤單到老。。。。。

在一首詩中,米開朗琪羅曾這樣描寫自己的個性和作為藝術家的人生: “燃燒著的硫磺般的心,沒有向導的靈魂,無法約束熾熱的意願,激情迸發出惱人的傲慢。如果我為藝術而生,從童年起就成為美的犧牲者,應該譴責那使我生而為之效勞的女神。”



穿過阿諾河邊若干彎曲的小巷,我們走進坐落在市中心的杜奧莫廣場。廣場的原本有限的空間被周圍的宏大的建築物的體量逼迫而愈發顯露出狹窄。

聖瑪麗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座偉大的標志性建築,1496年建成。教堂高107米,進深149米,它著名的橘紅色大圓頂直徑45米,甚至超過羅馬萬神廟,是世界四大教堂之一。教堂上面的圓頂由布魯內萊斯基設計,教堂整體風格為哥特式,外立面用黑、綠、粉紅三色大理石相間砌成條狀圖案,色彩明快而又調和。建成後,大教堂成為佛羅倫薩的鮮明標志,為一代又一代歷史學家、建築師、詩人和學者們所景仰與敬重!

教堂的右側是喬托鐘樓,高89米,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鐘樓之一。1334年由著名藝術家喬托設計並建造的,屬於佛羅倫薩哥特式風格的建築,比教堂還要華美。鐘樓是大理石砌就的,寬度和高度比例勻稱,玲瓏而又別致。樓一共分為七層,裡面有370級踏蹬;下面的四層很低,頂層最高,越顯出凌空的氣勢,拾級登上頂樓,人們便可以俯瞰全城的風貌。

和教堂隔街相望的洗禮堂,是佛羅倫薩最古老的建築。這是一座八角形的三層建築,外形像教堂,屋頂像帳篷。洗禮堂用各式大理石建成,綠色的飾帶突出了建築的線條,使其具有動態感。洗禮堂東大門就是有名的---“天堂之門”,門上有取材於舊約故事的十方雕刻,將“舊約全書”的故事情節分成十個畫面,分別鑲嵌在銅門的框格內。米開朗基羅當年盛贊它“配得上天堂”。而瓦薩利的評價是“可以列入人類創作的最精美的傑作”。

1293年,佛羅倫薩政府制定了帶有憲法性質的《正義法規》,進一步加強七大行會對政府的控制,並且把一切貴族豪門列為專政對像,規定任何貴族都不得擔任政府要職,一切貴族之家都要交納人質和押金,具結守法聽令,否則即予嚴懲。當時人普遍認為:在佛羅倫薩貴族被剝奪了參加政府的一切權利,在今天看來,這是佛羅倫薩共和國已是一個資產階級政權的重要標志。在這樣的經濟、政治背景上,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文化的發源地和最大中心,城市政府和七大行會已掌握文化領導權,教會對文化的控制大為削弱,在城市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的知識階層熱衷於世俗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建設,尤其注重用古典文化來排斥、改造封建的教會神學文化。在教育普及、新人輩出的基礎上,佛羅倫薩市民的整體素質大為提高,社會上形成了重視自由、善於創新、尊重人才、講究效率的新風氣,結果這個只有十萬人口的城市在各行各業,在文學、藝術、科技、政法各界皆有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出現。埃米爾· 路德維希的結論是---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再沒有那一座比佛羅倫薩更富有靈氣了。

聖瑪麗亞大教堂附近,拐入一條不知名的小巷裡,我們看到一棟用粗糙的乳黃色磚石搭建的老舊的三層碉樓。凸凹不平的外牆上,掛著一面一米見方的紅布標識:但丁博物館。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但丁(1265--1321),在著名的長詩《神曲》中 描寫了他經歷地獄、練獄及天堂的旅途和途中的種種見聞,在懲惡揚善的基督教史詩中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他也大力批評教會,被後人稱為“他成了一個模範,一座燈塔,一位導師”。因為城市內部的政治鬥爭,他1301年被流放,一生大部分時間在異鄉漂泊。去世後,曾經放逐他的佛羅倫薩為保管他的遺骸和另一個意大利城市爭論不休。

在但丁這位史詩詩人之後的另一座巍巍高山,是我們熟知的抒情詩人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他以其14行詩著稱於世,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後世人尊他為“詩聖”,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他在詩歌《此刻萬籟俱寂》中透露著渴望新生活的焦急的心境---

我受苦受難,也無法到達彼岸;

每天我死亡一千次,也誕生一千次,

我離幸福的路程還很漫長。

和彼特拉克抱有同樣人文主義思想並結為好友的是另一位佛羅倫薩人薄伽丘(1313-1375)。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學者、議員、還當過大使。他的作品數量巨大,但最有影響力的是小說《十日談》。書中的七女三男,在一百多篇故事中,辛辣地揭露諷刺天主教僧侶和封建貴族生活腐朽、道德敗壞,稱道商人、手工業者等聰明勇敢,贊美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情。薄伽丘熱愛現世生活,堅決反對禁欲主義,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更前進一大步。作品表現出文藝復興初期的民主傾向。

被後來人尊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傑”的三位大師,畢竟是700年前的古人,當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所處時代的鮮明特征,這種被評論家們稱為將過去、現在與未來拉扯在一塊的“雅努斯之臉”現像,現代人總覺得有許多遺憾。但是,只要想想700年前我們的知識分子(如果還有的話)還陷在“皇上聖明,小的罪該萬死”的黑暗泥潭裡不能自拔,但丁們的及時出現及其對世界歷史的巨大推動作用應該是不言自明了吧。



西紐裡亞大廣場在杜奧莫廣場的南面,它曾經是佛羅倫薩共和國的政治和公共生活的中心。建於十三世紀的西紐裡亞宮(舊宮),是典型的城堡式建築,全部用方形石塊砌成,當時重要的公共慶典都在此舉行。當年煙火齊放、萬民狂歡、富麗堂皇,舉世無雙的場面至今仍為後人稱道。文藝復興時期,這座城堡曾經是富有的美第奇家族的私人住宅,現在是佛羅倫薩市政府所在地。高達94米的塔樓吸引著無數游人的目光。

老宮的左側是美麗的晚期哥特式風格的琅琪敞廊。建築的右邊是雕塑《海神噴泉》。海神雕像旁邊有一個身披披肩、馳騁在駿馬上的青銅巨人雕像。這就是文藝復興時期顯赫一時、操控著意大利經濟命脈的美第奇家族中重要代表科西莫二世,又被人們稱做老美第奇。

聲名赫赫的the Medici(美第奇家族)的故事是一個從醫生轉行為銀行家,又由商人轉為地方行政長官的傳奇。這個當時統治佛羅倫薩長達四個世紀、亦商亦官的最具影響力的家族,出過三位教皇、兩位法國王後。而這個家族對於藝術的喜愛與支持告訴我們,文藝復興源自佛羅倫薩,並延伸到整個意大利並不是偶然,“在洛倫佐的生活裡,不下三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藝術家,至少在他們成長初期,是在美第奇宮度過的”,他們就是鼎鼎大名的波提切利、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可以說沒有美第奇家族,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運動將不會發生”。

美第奇家族當政時期是佛羅倫薩的黃金時代,美第奇家族中的兩位代表人物是科西莫和洛倫佐。他們不僅是政治家,而且是趣味高尚的藝術贊助人。他們一方面擁有財富,另一方面對古典藝術和文學情有獨鐘。其中羅倫佐·美第奇不但是“文學家的保護人”,他本身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對建築、音樂、詩歌都十分愛好,在他統治期間,佛羅倫薩的文化達到整個歐洲的最高峰。

廣場南邊的烏菲齊美術館(美第奇家族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佛羅倫薩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它收藏著10萬件藝術品,據說西方美術史上重要的畫,有一半都藏在這裡。博物館展品中有達·芬奇的《博士來拜》、米開朗琪羅的《聖家族》、波第切利最著名的油畫《春》和《維納斯的誕生》,還有文藝復興美學三傑之一拉斐爾的主題展廳。

1483年出生於小城烏爾賓諾的拉斐爾·桑蒂是上述大師中唯一的外鄉人,但是,他從21歲開始就來到大師雲集的佛羅倫薩,深受民主思想和人文主義精神的熏陶。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聖母》、壁畫《雅典學院》等。他英年早逝,只活了37歲,但他在梵蒂岡宮殿留下大量傑出的畫作,體現了文藝復興對美的追求和發現。

最後,我們必須談到的從佛羅倫薩走出的巨人,是兼有科學巨匠和藝術大師雙重身份的萊昂納多·達·芬奇(1452---1519),他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師。達·芬奇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壁畫《最後的晚餐》(現藏米蘭一教堂)、祭壇畫《岩間聖母》(現藏倫敦國立美術館)和肖像畫《蒙娜麗莎》(現藏巴黎盧浮宮)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達·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每一部門,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是有史以來,世界上少有的全面發展的學者。達·芬奇的研究和發明甚至擴展到軍事和機械方面,他發明了飛行機械、直升飛機、降落傘、機關槍、手榴彈、坦克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等等。他還在數學領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後世的評論家認為,“事實上,他是達到了伽利略那種高度的物理學家,是像畢達哥拉斯一樣的數學家、像哥白尼一樣的天文學家、像阿基米德一樣的軍事工程師和像愛迪生一樣的機械天才”。“他的談話就是文藝復興本身”,他是“文藝復興最偉大的像征”。

達·芬奇比之文藝復興時期中的任何一位傑出人物,有更多的、領域更廣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學多才。他懷著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奧秘,他把藝術和科學、理智和情感、形體和精神熔於一爐,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把藝術推進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為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達·芬奇是當之無愧的“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在眾多的領域裡,我們至今還在享用著他和他同時代巨人們的輝煌遺產而未存感激之情。。。。。



(科西莫.美第奇二世銅像)



(聖母白花大教堂圓頂)


精選遊記: 佛羅倫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