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六月盛放-暹粒吳哥之行(四)

作者: gege_zzh

導讀出了巴戎寺以後,在吳哥通王城的小圈還有巴方寺、空中宮殿、癩王台階、戰像台、十二塔廟等等精典可以參觀。但是這些廟宇和小吳哥、巴戎寺比起來,他們無論是規模還是保存的完整程度都差了很多,所以我也不再贅述。其實,出了通王城以後,還是有不少好地方的。 在勝利門外,有那麼一個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旅行團基本都不會去的,所以我們到的時候,那裡連一個 ...

出了巴戎寺以後,在吳哥通王城的小圈還有巴方寺、空中宮殿、癩王台階、戰像台、十二塔廟等等精典可以參觀。但是這些廟宇和小吳哥、巴戎寺比起來,他們無論是規模還是保存的完整程度都差了很多,所以我也不再贅述。其實,出了通王城以後,還是有不少好地方的。

在勝利門外,有那麼一個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旅行團基本都不會去的,所以我們到的時候,那裡連一個人都沒有。我之所以堅持要到那裡去,原因很簡單,吳哥的大小寺廟遺址都是世界各國免費幫助修復的,而我們去的“周薩神廟”則是我們中國人援建的。遺憾的是,我們去的時候,除了看到那個有中國國旗的標牌外,我沒有看到一個中國同胞,也許他們在午休吧。落寞在寺廟裡拍了一些照片後,就離開了。

出了通王城的東門,在東池的附近,有個因為好萊塢電影《古墓麗影》而為世人熟悉的建築-塔布蘢寺。建造時間:12世紀中-13世紀初;信奉的宗教:佛教(獻給褚耶跋摩七世的母親)。這座寺廟還保留著當初歐洲探險者初次發現它的狀態:整座寺廟被巨大的樹木緊緊包圍著,到處可以看到巨大的樹根於建築物相互糾結著,纏繞著。我在寺廟裡穿行的時候,時不時可以看到那些龐大的樹根向四面八方匍匐伸展著,發達粗壯的樹根盤根錯節、像巨蟒一樣緊緊得纏住佛塔和廟牆,如龍爪一樣攀附在各式的寺塔和長廊上。無論寺外的陽光多麼明媚和燦爛,反正走進寺裡,就此就和陽光暫別,到處都是高聳的榕樹,茂密的樹枝遮住了陽光,也擋住了建築物上的浮雕,甚至還封住了門窗。我已經搞不清這座寺廟裡究竟有幾棵蒼天大樹是與建築交錯在一起的了。只記得在這個寺廟裡,我好像不曾看到什麼完整的建築物,只記得頭頂上是漫天的樹冠,腳底下踩著的是相接的樹根,滿眼看去都是樹根、樹枝、樹葉。看著那些龐大的樹根肆無忌憚地攀附在那裡的時候,我就幻想如果他們都會動的話,那絕對是一部恐怖電影了。其實他們都會動的,只不過動得很慢,憑人類的肉眼是無法察覺的。這麼多個世紀以來,這些自然的樹和這些人造的用來供奉神的建築物之間何嘗不是在進行著一場漫長的角鬥,最終到達某種和諧吧。

看到塔布蘢時,我已經為自然的神力所震撼。但是後來去了崩密列的時候,我才真正知道什麼叫自然的力量。那是一個巴戎寺往東40公裡開外的地方,是公元12世紀建造的。它幾乎就是小吳哥的翻版,但是它完全被包圍在叢林裡,由於地處偏遠,基本沒有任何的修護過。

當我們到達那裡時,首先看到的是和小吳哥一樣的長橋,可惜兩邊的護城河早已經干涸,變成了茂密的樹林,長橋上的護欄-七頭蛇“那迦”的頭和身子也已經斷得不成樣子了。走完大約為1.2公裡的長橋,首先看到的是一堆亂石,寺廟門口已經被坍塌的石塊堵住了,我們不得不從邊上的牆上爬進去。整個游覽的過程,都可以用手腳並用來完成,與其說是寺廟,不如說是廢墟來得恰當,已經很難分辨出明顯的建築物了,到處都是亂石,隨便爬進一個長廊,最後居然在進來的地方重見天日。很難想像這裡原來的樣子會和小吳哥一樣,但是確實是同一個時期造到。因為那些自然界的這些樹隨心所欲的生長,所以用來供奉神的廟塌最終被他們穿透了、包圍了、擠散了。看來神也沒啥用,連供奉自己的地方也保不住啊!呵呵!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