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Angkor Wat以後,一路南行,先經過巴肯山,然後就可以遠遠地望見吳哥通王城那扇舉世聞名的城門了。吳哥通王城(又稱:大吳哥),是吳哥時期柬埔寨的首都,這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差不多是Angkor Wat四倍的面積,除了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以外,在東面偏北的位置還有一座勝利之門。每座城門的前面都有一座架在護城河上的橋,橋的兩側欄杆上各有一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一邊是“修羅”代表神靈,另一邊是“阿修羅”(“阿”字在這裡代表否定的意思)故代表魔鬼,手抓9頭蛇“那迦”,再次演繹了“乳海煉藥”的印度神話,一個關於“神靈與魔鬼合作煉取長生不老仙丹的故事”,看來古印度的時候就講究和諧了。南門是保護的最完善的了,後來的某天從另外一扇門(大概是東門)出城時,看到的半身像絕大多數都已經沒有了頭,那些蛇身也都已經斷得七零八落了。其實後來去了不少的寺廟門口都是用到這個神話故事的。
吳哥通王城的城門上有著吳哥最著名的景致之一:高棉微笑。一張有著典型高棉人特征的臉(細眼、闊鼻、厚嘴唇),面帶似笑非笑的表情,高高地聳立在城門的上方,笑看四面八方。沒有人知道這個笑臉是參照了誰的原型,有人說是印度教中的梵天,也有人說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的自畫像(如果這是真的話,這個國王倒是蠻自戀的,嘻嘻)。四個笑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看著吳哥通王城從繁榮昌盛走向蕭條寂寞;看著中國人周達觀的仰慕來訪,又看著法國探險家穆奧在叢林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撞見了他;看著柬埔寨人從信仰印度教再到佛教。反正他用一成不變的微笑看著所有的成王敗寇、朝代更替、侵略抵抗,簡直就是看遍了人世間的所有鬥轉星移、世事變化、滄海桑田、花開花落。。。。。。感覺就像中國人的彌勒佛一樣。
進了城門,沿著人工開辟的道路,最先看到的是巴戎寺(每個旅行團都會去的地方)。我喜歡叫那裡“大頭林”。這座寺廟是蘇利耶跋摩二世在柬埔寨最興旺的時候建造的佛教寺廟。這個寺廟的外牆上也雕滿了講述當時現實生活的浮雕,不過因為不像Angkor Wat那樣有廊頂的保護,浮雕很多已經被時間衝刷的面目全非了,很多的刻著浮雕的牆也已經坍塌了。沿著樓梯上到寺廟的上面,49個代表當時柬埔寨行政省的佛塔就那麼突兀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其實如果光是佛塔的話,也不會那麼顯眼,關鍵是每個佛塔上都有朝著四面的吳哥微笑。向前看、向左看、向右看、向後看,到處都是面帶微笑的佛塔,簡直是走進了一個到處都是大頭的“叢林”。整個巴戎寺是四方型的,而那些佛塔除了大小、高低不一樣以外,實在是很難區別究竟哪座是你曾經見過的那座。因為不耐煩老公在那裡擺弄他的單反寶貝,我一個人獨自去逛了,等看煩了這些大頭以後,卻發現要重新找到老公所在的那個大頭竟然是如此的困難。
出了巴戎寺,既感嘆古人在建築上的能工巧匠,也感嘆古人的靈魂雖是被宗教信仰壓榨,但是未必比現代人的靈魂被物質壓榨來得更加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