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竹灘游玩

作者: 吊腳樓

導讀雨下了兩個多月,突然放大晴,讓人真有點吃不消,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帶上兒子從大良到甘竹灘,四十分鐘的車程,專程來看洪峰,記得小時候每當汛期,我總是撐著雨傘站在天橋上觀看滔滔的江水躍過發電一車間的房頂,轟隆隆,分不出是發電機發出的響聲還是洪水拍打房頂的聲音,很多漁民會張開漁網等魚自投羅網,不多久,你會看到漁網上粘滿白花花的魚,經歷兩千 ...

雨下了兩個多月,突然放大晴,讓人真有點吃不消,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帶上兒子從大良到甘竹灘,四十分鐘的車程,專程來看洪峰,記得小時候每當汛期,我總是撐著雨傘站在天橋上觀看滔滔的江水躍過發電一車間的房頂,轟隆隆,分不出是發電機發出的響聲還是洪水拍打房頂的聲音,很多漁民會張開漁網等魚自投羅網,不多久,你會看到漁網上粘滿白花花的魚,經歷兩千多年,魚還是願意“上鉤”。甘竹灘是西江主航道,它一頭通往廣州,一頭連接西江。昔日甘竹灘“灘石奇聳,聲如雷霆,江水、海潮互為吞吐,邑之巨觀。”來往船只十分危險,稍不小心,就遭觸礁沉沒之災。以前這裡流傳說:“甘竹灘,鬼門關,船過要沉,艇過要翻,鷯哥飛過要兜彎”。老人家會告訴我們,就是這個原因,連日本鬼子的船只都不敢來。可是,自家的船只也不敢從此而過。在1971年1月至1974年3月政府投資建設了甘竹洪潮發電站,甘竹灘電站是我國首座平原洪潮發電站。記得小時候很多外來的客人來參觀,香港的特別多,他們會帶上相機幫我們拍上幾張相片,然後寄來,真有點像我們今天到一些偏僻山區旅游一樣,幾個小孩圍了過來,我們也會抓拍幾個鏡頭,讓他們寫上地址寄過來。想不到幾十年後,我們也像當年香港游客一樣,這也是社會發展規律吧。今天我們來遲了,水面只比廠房頂高出一點,沒有澎湃的氣勢,恬恬而流,不時形成一個一個漩渦,小魚兒拼命地逆流而上,卻給等待在那裡的漁夫看准時機逮個正著。沒有看到洪峰過境,很是失望,兒子喜歡到船閘看船只的來往和閘門的開關,於是我們通過天橋,走過一期、二期發電車間,來到壩堤上,船閘的規模不大,如果你去過葛洲壩,那這裡就是縮影。一條不寬的水道把龍江鎮左灘和杏壇鎮右灘隔開,以前來往左灘和右灘的居民會在這裡等候船閘關上後才能通過,而車子是不能通過的。現在卻不同了,一座和水電站並排橫臥在江面的大橋已經通車,結束左灘和右灘的居民往來困難的歷史。中午,老公說帶我們到右灘村裡的一個小飯館吃飯,那裡的河鮮又便宜,又好吃,他和同事經常開幾十分鐘車來這吃飯,我們都詫異地說“值得嗎?”,車子過了橋,沿著江邊跑了一段路,來到江邊的一個小飯館,路邊已經停著好幾輛“奔馳”“寶馬”,我們開始相信老公沒“吹牛”。館子沒有招牌,也沒有美女侍應,只有村姑和老婆子,我問她們這家店叫什麼名字,她說以前的老顧客給它起了名叫“映日山莊”,這座小店正對一座小島,綠樹蔥蔥,一棟樓房掩沒樹叢中,最顯眼的要數那一面迎風飄揚的紅旗。我想到傍晚夕陽直照時,波光粼粼,肯定是一番好風景。坐下大概十來分鐘,第一道菜上來了,是一蝶河蝦,小蝦身子短肥,肚子鼓鼓的,裝滿了蝦卵,吃起來肉軟清甜,連平時不愛吃蝦的兒子也頻頻舉筷。清蒸的筍殼魚味鮮肉滑,順德人最會吃魚,也會“做”魚,“做”出來的魚火候剛好,既能剔去魚的“魚生”味,又能保持魚的肉質鮮味,還要澆上自家調配的美味醬油,如果您來到順德,一定要試試順德的清蒸魚。“勝瓜”(一般稱為“絲瓜”,順德人讀“絲”為“輸”,感覺不吉利,就讀“勝”。)與魚肉一起煮湯,清甜消暑,做法簡單,雖然不能登大雅之堂,可它真是一道很好的家常菜。“勝瓜”清甜,瓜味十足,這是我們在菜市場買不到的,大概是有機食物吧。每一道菜都會讓我們大開殺戒,怪不得那些嘗盡天下珍饈百味的“奔馳”“寶馬”要跑到這個鄉下地方來一嘗為快。



(水流過一期車間的廠房頂)



(進入一車間的旋轉梯)



(賽龍舟)



(遠眺二期發電車間)



(甘竹船閘)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