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的彎月(一)

作者: 秋水ぜ依晨

導讀到同裡時候其實是白天,但不知為什麼我心中總是湧起劉歡唱的那只歌“遙遠的夜空,有一個彎彎的月亮,彎彎的月亮下面,是那彎彎的小橋,小橋的旁邊有一條彎彎的小船, 彎彎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嬌。”走進水鄉,眼前真如歌中唱的那樣,彎彎的小橋下面是那彎彎的小船。來到同裡,仿佛走進了歌裡,那歌也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 像回家一樣,沒有帶什麼行李,反 ...

到同裡時候其實是白天,但不知為什麼我心中總是湧起劉歡唱的那只歌“遙遠的夜空,有一個彎彎的月亮,彎彎的月亮下面,是那彎彎的小橋,小橋的旁邊有一條彎彎的小船,

彎彎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嬌。”走進水鄉,眼前真如歌中唱的那樣,彎彎的小橋下面是那彎彎的小船。來到同裡,仿佛走進了歌裡,那歌也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

像回家一樣,沒有帶什麼行李,反正只住一夜,行李就存在了蘇州火車站。在蘇州火車站,買了80元同裡門票,連8元長途車票也省掉了,將近1個小時到了同裡。在網上查的,事先在“呂家客棧”訂好了房間,說定90元一間,老板娘來車站接我們,大約走上10分鐘,就到了客棧。這裡位置最好,位於三橋的中間,坐在門口,抬眼就見左邊的長慶橋,右邊的太平橋和正對著的吉利橋。因為不是雙休日,小鎮異常清靜,除了寥寥的散客,就是為數不多的老外。靜才有了水鄉的味道,人少才有賞景的心情。

水鄉也看過不少,卻從來不會感到重復,每次去一個地方總是會嗅到一種清新的水鄉味道。無論是雲南的麗江,還是江西的婺源,也不管是黃山腳下的西地、紅村,還是沿江而建的鳳凰吊角樓,只要有水,我都喜歡。其實到一個地方,玩的是一種心情,在同裡,我又找到了這種心情,悠閑、平靜、祥和。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感到彌漫在你周圍的這種氣氛。沒有人大聲叫喊,沒有汽車威脅你的安全,更沒有為生存而戰的拼搏。一切歸於自然,一切順其自然,也許這就是我在同裡呼吸到的空氣。

同裡鎮位於太湖邊、運河旁,是被五湖環抱的美麗地方。她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這裡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同裡,絕對是塊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據介紹,在歷史上,同裡鎮真的稱為“富土”。但“富土”之名,過於招搖,故把“富”字不出頭,去掉一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裡”,同裡之名,由此而來。

和老板娘定了中午飯,“太湖三白”,就沿水邊慢慢的走,人說同裡橋多,確實不假,形態各異的橋遍布在小鎮中,因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因而也就留下了眾多的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這才是真正的“小橋流水人家”。

在同裡古鎮,有一些橋之“最”,最古老的橋是思本橋。它建於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至今仍巋然不動,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河港上。橋名“思本”,乃取“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之意。在同裡最小的橋該是坐落在環翠山莊荷花池上的獨步橋。此橋橋面總長不滿五尺,寬不過三尺,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單孔拱形,小巧玲瓏,堪稱一絕。而最能反映同裡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又稱小東溪橋。初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其西側石壁上,刻著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一泓月色含規影”,下聯為“兩岸書聲接榜歌”。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裡魚化龍”的石雕。 古鎮最有名的當然是前面提到的“三橋”,三橋位於鎮中心,長慶、吉利、太平三座小橋,呈三足鼎立的姿態佇立在三條小河的交彙處,同裡人有“走三橋”的習俗。每逢婚嫁喜慶,花轎必定要繞行三橋;老人祝壽,也要兒孫攙扶走過三橋以圖吉利、太平。

來同裡不能不乘船,參觀了博物倌往前走,就是船碼頭,70元1船,最多也就坐6、7個人,我們於是乘船游水鄉。歌聲又在我的耳邊響起“阿嬌搖著船,唱著那古老的歌謠,歌聲隨風飄啊,飄到我的臉上”,身著藍底白花的土布上衣的大嫂,站在船尾,一手扶槳,一手拉動栓在槳把上的繩索,兩米多長的槳在她的手中顯得輕輕巧巧,小船悠悠,慢慢沿著河道向前。今天真清靜,除了老外的兩條船,只有我們這一條中國人乘的船。在岸上行走的老外,紛紛把鏡頭對准了我們,要知道,來趟中國,看的是中國的古鎮,照回去的照片卻都是外國人,那該多沒味道,所以我們也甘當他們鏡頭中的一景,由他們盡情的拍。在同裡,幾乎是家家依水,戶戶枕河,處處通舟。每家幾乎都有通到水邊的台階,走下來洗菜洗衣十分方便。春天的同裡美不勝收,新綠的柳絲垂在水面,隨風飄起,像少女披著的綠紗巾,婀娜、輕盈。那舒緩的流水,彎彎的古橋,掛在茶樓和酒樓上的黃色旗幡,帶給你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那麼歷久和清新,令人沉醉,難以釋懷。人稱它為“東方威尼斯”,並不誇張,如果把威尼斯比作一幅油畫,這裡則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更讓人感動的是這裡並非完全商業化,人們還在小鎮過著自己的日子,沿路看到坐在門口吃飯的老人,提著馬桶來刷洗的大媽,晾曬衣裳的大嫂,生活就如船下的流水,一切都在舒緩的有條不紊的向前。船就這樣走著,我也試著搖了幾下櫓,雖不甚熟練,倒也能讓它前行,只是到了一個狹窄的彎道,又要過一個很矮的小橋,我們坐在船上將將過得去,站著搖船的大嫂是一定要彎腰的。這一段無論如何是把握不好的,還是交與大嫂來劃。我們的“小船悠悠”,從較寬的河道進入了狹窄的河道,不知什麼時候,拐了幾個彎,忽然發現,小船又回到了起點。眼前這流淌了千年的河水,依然不盡地緩緩流淌著,穿過精致樸素的古橋,穿過平淡的歲月。讓人有多少思緒和幻想,就像回到了了那牧歌式的田園。因為愛同裡,心中就多了許多牽掛和擔憂,這裡的水是他們的生命,是生活和致富的資源,看到村民們把刷碗和一些生活污水隨意潑進河中,河裡翻著油花和雜物,心裡很不好受。他們過去也是這樣生活的,但是那時人少,水有自淨能力,在流動的過程就消除了污染,現在來的人多,還像以前那樣生活,水污染在所難免,沒有了水就就沒有了資源,生活別說提高了,維持原來的狀態都困難了。還是那首歌,縈繞在我的心頭“我的心充滿惆悵,不為那彎彎的月亮,只為那今天的村莊,還唱著過去的歌謠。啊故鄉的月亮,你那彎彎的憂傷,穿透了我的胸膛。”沒有任何一首歌能像這首歌一樣打動我。小鎮在變,商業化氣氛在腐蝕著它,那種自然純樸的美正在遠離它。也許我太過傷感,不敢想再過幾年,同裡這自然古樸的小鎮會變成什麼樣子?



(對面就是呂家客棧,TEL:0512-63330674)



(魚鷹)



(乘船很有情趣)



(夜)



(同裡)


精選遊記: 同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