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小橋,流水,人家”般詩情畫意的江南古鎮,已經超越了大都市的喧鬧繁華,成為人們游覽休閑的好地方。周莊的擁擠,甪直的儉樸,烏鎮的幽深••••••各有各的意境,各有各的底蘊。然而,給我印像最深的,還是舊時江南、醇正水鄉的同裡。位於太湖流域澤國河網包圍之中的同裡,是漂在水面上的。15條河流,縱橫交錯,把小鎮劃分成7個小島,40多座橋梁把小島連成一個整體,居民宅院傍水,因水成園,家家臨河,戶戶搖櫓。
同裡的味道是品出來的。清晨,和好友起個早,想領略一下古鎮的本色。跨過同裡標志性的石牌坊,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兩座橋,一座石橋,一座木橋。但奇怪的是,木橋的上面用原木搭成一個架子,如果蓋上茅草或青瓦,應該成為一座亭子,令人不解其意。從木橋走過,進入了主街區。街道兩旁,有八成的民居都建於明清時代,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粉牆瓦黛,木椽雕刻,不少人家在屋檐下掛上五顏六色的旗幟。街面人家忙著出鋪理貨,生煤爐,擺茶座,稀稀拉拉的游客點綴著清晨的朦朧。沿河岸邊串串紅紅的燈籠掛在高大的香樟樹上,樹蔭下茶桌上鋪著手工印染的藍花布,紫砂壺,青瓷碗,藤柳椅,古色古香,坐下品茶,觀景聊天,恬淡的心情恍若隔世,使人忘卻天上人間。
園是同裡的傳世佳作。在眾多的江南古鎮中,只有同裡的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地位可見一斑。每一條街道,都有幾處大戶人家,深宅大院、園林小築隨處可見。崇本堂、嘉蔭堂木雕藝術十分精美,除了地面、牆壁以外,幾乎全是木質結構,過堂、主室布局緊湊,窗欞欄杆、桌椅床榻,雕刻精細,體現工匠極高的藝術水准。為世人贊嘆的是退思園,建於晚清光緒年間,是當時安徽兵備道的私宅,“退思”取名《左傳》,有“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的味道。整個建築外宅內園,蔬密有致,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假山水池,應有盡有。更值得稱道的是,所有建築都緊貼水面,如出水中,在建築史上堪稱一絕。站在二樓長廊,臨窗而立,一泓碧池把紅魚閑游、白雲藍天、松竹倒影盡收眼底。臨池南邊長廊中有一臥榻,整牆是一面大鏡子,夏日臥榻避暑,就是面牆而臥也可以盡覽園中佳景,真是內外兩重天、匠心獨運啊。
最有特色的當是同裡的橋了,如同夜幕下的點點繁星,有序的分布在小鎮的每一個路口。思本橋的確有些老舊,但它建於南宋寶年間,可算是同裡資格最老的石橋鼻祖。在一個三岔口,三個方向分布著三座橋梁,這就是著名的“三橋”了,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動聽的名字飽含著千百年來同裡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裡是歷來同裡男女婚嫁的必經之地。我們正抓緊拍照,耳聽得一陣吹吹打打的樂聲由遠而近,一對新人在親朋好友的擁簇下緩緩朝三橋走來,突然,游人中一個高個女孩攔住新人的去路,只見她面帶微笑,口中重復著“恭喜恭喜”,新人身後馬上轉出一個伴娘,嘴裡一邊說“同喜同喜”,一邊伸手從包裡抓出一把喜糖塞在姑娘的手裡, 再抓出一把喜糖撒向人群,讓見者共享這對新人的甜蜜,“三橋”頓時成了歡樂的海洋。
在魚行街旁的河道裡,一位老大媽站立船頭,手持竹槁不停的拍打水面,一群魚鷹在水上游曳,在大媽一聲聲的吆喝中,極不情願的潛水捕魚,一只魚鷹從水底冒出來,喉嚨鼓鼓的,大媽用竹竿把魚鷹撈到船上,用手一擠,一條鯽魚滑落下來。又一只魚鷹冒出水面,口中一條大魚幾乎撐破它的喉嚨,尾巴還露在外面甩啊甩的,引得圍觀的游客一陣驚呼。聽人介紹,魚行街還有一條著名的響板弄,也叫“穿心弄”,據說人走在弄堂,腳下的石板咚咚有聲。幾番曲折,卻發現弄堂裡正在修補。我們意猶未盡在街上游走,卻突然發現另一條又窄又長的弄堂,記不清叫什麼名字,但兩側高牆對峙包夾中的小路,讓我想起了戴望舒先生“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若在朦朦細雨中,一個打著紅雨傘的女孩,在長長巷中嫣然微笑,一定會帶給人一種無盡的遐想吧。
邊走邊看,邊讀邊想,不知不覺已到中午時分,前後八景看來難以一一欣賞,但我已經對同裡的遺跡、遺址、遺物、遺風有了一個粗略的了解。在同裡歷史上,曾經出過1名狀元,28名進士,79名舉人,這足以見證小鎮的輝煌,正如小東溪橋上一副對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生接傍歌”,昔日同裡人勤學苦讀之風,與今天的繁華興盛相得益彰,已經深深融進了和諧文明的時代。
我愛水鄉,我愛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