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猛往曼糯古茶山之行

作者: 版納山羊

導讀西雙版納猛往曼糯古茶山之行 猛往曼糯古茶山在猛海的北面,距離西雙版納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130公裡,曼糯是猛往鄉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也是第一個住進猛往的布朗族村寨,祖輩是從瀾滄遷來的,來曼糯有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還很興旺,有三個布朗族大寨,人戶超過200戶,家家都有茶園,寨子裡有兩座佛寺,每逢傣歷新年節是曼糯最熱鬧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 ...

西雙版納猛往曼糯古茶山之行

猛往曼糯古茶山在猛海的北面,距離西雙版納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130公裡,曼糯是猛往鄉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也是第一個住進猛往的布朗族村寨,祖輩是從瀾滄遷來的,來曼糯有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還很興旺,有三個布朗族大寨,人戶超過200戶,家家都有茶園,寨子裡有兩座佛寺,每逢傣歷新年節是曼糯最熱鬧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聚。

我們一行6人,經過3小時顛簸,來到猛往,在猛往剛吃晚午飯,就下起了大雨,從猛往到曼糯還有8公裡的山間公路,因為下雨,車子是上不去了,我們只有冒雨徒步上山。

走出猛往,往山上看去,山頂全被烏雲蒙蓋,李哥說:“真是有雨的山無頂,沒雨的山無腰。”沿著彎曲的公路一走3個小時才到曼糯,哇!好漂亮的村莊,成林的古茶樹圍著村莊,可以說是以茶樹為籬;豬雞在路上串來串去,燕子飛過古色的屋頂,落在電線上;岩賽笑眯眯的從家裡走出來,把我們迎到客廳,茶桌上有剛泡好的普洱茶,一股茶香味撲鼻飄來,斟上一杯一飲而盡,味道濃烈,苦味從舌到吼,久不散去,接著苦盡甘來,味及班章。

晚上在村裡的老人家火塘邊,聽老人唱曲、講那遠久故事;它沒有山寨夜曲動聽,但唱出了老人心裡善良和對我們的歡迎;它沒有書中小說精彩動人,但它講述了善良的曼糯布朗族人民的真實歷史故事。

早上起來,我們又是淋著小雨,去參觀了成片的古茶林和有著神奇傳說的仙人腳,雖然有很多地方茶樹被破壞,可單我們看到古茶樹上百年比比皆是,根據岩賽的統計,目前的古茶林約2000畝。

現在的曼糯,是一個居住著有布朗族、拉祜族、漢族的雜居村寨,目前的已經超過了200多戶,"家家都有茶園,寨子裡有兩座佛寺,每逢傣歷新年節是曼糯最熱鬧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聚。後來由於茶葉不好賣了,曼糯人無錢維修佛寺,兩座佛寺於1958年拆去。沒有了佛寺,外鄉人來曼糯的就少了。茶葉興,曼糯興,茶葉衰,曼糯衰,商道寂靜、曼糯也就寂靜了。 曼糯的古茶園面積大,但損毀比較嚴重,成林連片的少,茶樹分散,但從現存古茶樹占山面積來看,一百年前茶園沒損毀是面積至少在五千畝以上。曼糯在猛海到瀾滄的古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猛海至瀾滄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漸少,馬幫也沒有了,曼糯的茶沒人買,村民只好砍去茶樹種糧食,茶園年年漸少。 五六十年的遺忘,自然的人為的毀損,使曼糯古茶園傷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的約2000畝古茶園,從可采摘的面積和產量來看,並不比巴達、倚邦、莽枝、攸樂、革登古茶山中的任何一個少,還給“曼糯古茶山”一個地名,今日也有資格受之。 歲月流逝,曼糯無言,如今尋它,美質依然。方圓十裡的古茶林故地,2000多畝尚存的古茶園,便是曼糯留給人們為它重新定位的珍貴史料。 (轉載)"






在去的路上,因為上坡太多,車開鍋了,





一路上的向日葵、佛塔,



冒雨前進,開心不變!



雨後路上,不同的兩條山水溝!



下雨的泥濘公路,車子走不了,只能徒步上山,







走進漂亮的村莊,在火塘邊聽老人講那過去的故事:“在百年以前,在水庫旁有一個寨子,在一夜間不見了,好像從人間蒸發了,在村寨消失的前一天,還有曼糯人他們一起干活,第二天去,就只看到破碎的瓦片,人畜、家具都沒有了,沒有人知道那些人去向,到目前都還是一個不解之迷。”






一雙破鞋子說明了什麼?









一到下雨,村裡都是稀泥路,人們都在那一個一個石頭跳著走路,



這就是小橋流水,體驗心跳、腳抖的過程。



這裡是仙人腳神石:山上有一個很大的石頭,石頭上有一個小金塔,據說塔下有一大一小的腳印,這次我們倒沒看到;傳說:“以前有一群石工,在一個萬裡晴空的日子,想把這塊石頭打成小塊來建築房子,當他們打了幾塊後,忽然閃電打雷,石工被嚇到了,懷疑自己觸犯神靈,趕快到石下跪拜,雷聲才停了,石工急忙收拾工具返回村寨,以後這事就在村子裡傳開了,大家都認為那個石頭是神石,後來每年的潑水節,全體村民都會敲鑼打鼓,到神石下跪拜、唱歌、跳舞,以此方式來祭拜神石;”



這些就是曼糯的栽培型古茶樹和古茶林,上面這棵是那裡根莖最大的一棵,周長130分米,直徑40分米,



這棵是產量很高的一棵,采制鮮葉一次可達25市斤。









猛往街




(曼糯古茶樹)



(古茶樹)



(曼糯古茶樹)


精選遊記: 西雙版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