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行路與讀書

作者: rcscb07911

導讀雁蕩山:行路與讀書 年前的秋游,終於去了雁蕩山。 行前找出《徐霞客游記》,忽然發現很多種“書中自有……”而外,其實“書中”也是另有“游樂趣”的。 一生“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的徐霞客曾於1613年和1632年二游雁蕩,時年分別28歲和47歲,並時隔二十年先後寫下兩篇《游雁宕山日記》傳世,至今靈岩景區還立有徐霞客的石雕像,並名之為“霞客亭”呢!且翻開 ...

雁蕩山:行路與讀書

年前的秋游,終於去了雁蕩山。

行前找出《徐霞客游記》,忽然發現很多種“書中自有……”而外,其實“書中”也是另有“游樂趣”的。

一生“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的徐霞客曾於1613年和1632年二游雁蕩,時年分別28歲和47歲,並時隔二十年先後寫下兩篇《游雁宕山日記》傳世,至今靈岩景區還立有徐霞客的石雕像,並名之為“霞客亭”呢!且翻開《游記》,就當他是位穿越時空的另類導游吧。

先說登山工具。徐霞客從事戶外運動的時代,“奧索卡”和“NORTHFACE”還遠未誕生,他老家江陰街上,也沒有那麼多的戶外用品專賣店,那麼徐霞客是憑什麼登上雁蕩山的呢?且看:“草木緣附,可以著足……崖間多修藤垂蔓,各采而攜之。當石削不受樹,樹盡不受履處,輒垂藤下……”直至“垂藤可攀,……衣礙則解衣,杖礙則棄杖”,毋庸解釋,“徒手”是也,此其一;“負梯破莽……梯而登;不及,則斫木橫嵌夾石間,踐木以升;復不及,則以繩引梯懸石隙之樹,梯窮濟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揉樹”——“梯”和“繩”,古今相同,只是並非金屬梯和專業繩索,此其二;“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岩”——看出來了嗎?“裹腳布”!此其三也。

在一切都不過是消費的現時代,徐霞客可被新新人類引為同類,因為史載他“以布衣而得交當時名士,多藏奇書,出游四方,自給旅費,未嘗有求於人”,其“人均GDP”超越同時代人。值得一提的是,霞客初游雁蕩,三月從寧海動身,至四月十五日抵樂清,中間僅四月四日至五日“曾一騎”,“余皆步行也”。

再讀徐霞客筆下文學的雁蕩以及關於雁蕩之名、龍湫源流的小考。公認《徐霞客游記》是部文學游記,“......積水成蕪,青青彌望,所稱雁湖也”的描寫,是他老人家歷經二度游山的艱辛,踏勘出雁湖確切位置後歡欣之情的表露。作為旅行家和地理學家的徐霞客,還終於發現志書所載“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的不確,最終證實雁湖之水“皆與大龍湫風馬牛無及雲”。看來旅游有時不僅能夠成為文化之旅,還常常能夠成為科考之旅呢!

由當時名士所撰的徐霞客墓志,曾繪聲繪色地記載了他從初游雁蕩時的“主僕衣履俱敝、尋湖之興衰矣”到二游雁蕩前的一段插曲:“予席上問霞客:‘君曾一造雁山絕頂否?’霞客聽色動。次日,天未曉,……叩予臥榻外曰:‘予且再往,歸當語卿!’過十日而霞客來,言:‘吾已……上龍湫三十裡,有宕焉,雁所家也……’”。意思是說,徐霞客當年二游雁蕩,並最終登頂成功,還是受了友人激將法的刺激呢!

嘻嘻,“掉書袋”至此,人說“行千裡路、讀萬卷書”,嗟乎,按上海古籍1987年版《徐霞客游記》,止卷十耳。


精選遊記: 雁蕩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