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游鐵山寺淮河邊上的這座蘇北山城盱眙,先用“龍蝦”搭台唱戲,繼而大打“旅游”新牌,近年來逐漸嶄露頭腳,讓人刮目相看。
盱眙是滁州的近鄰,原先還是滁的轄縣,後劃省而治。盡管如此,滁州人還是熟悉的,尤其是老同志,更有一種回鄉的感覺。在車上,他們如數家珍地講述著山山水水、逸事新聞……但也有人懷疑:盱眙,一條淮河,幾座亂山,有什麼可看的呢?
那一日,我陪同本單位的離退休老干部前往盱眙旅游,首站到的是“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它的“國家級”是前幾年批的。我們去的那年,許多項目在建、待建,就連大廟裡的菩薩也是“木裝”(未完成)迎客,沒有漆裝,沒有金裝,一條條的木頭拼接的縫隙猶然在目,連神聖的念經聲也是收錄機放出的,而不是直接出於和尚之口。廟門口,雜亂地靠護牆放置著一些石碑,上面刻著許多捐助的金額與姓名。
於是有人大呼上當受騙了!
其實,“鐵山寺”的名稱是個誤導,此段旅游的真正魅力並不在那個終點——鐵山寺,而在於整個的尋找過程之中。足之所至,眼之所及,耳之所聞,鼻之所嗅,皆有一派風光在其中。不用說紅葉黃葉綠葉葉葉有色,更有鳥聲泉聲林聲聲聲通幽。踏著石板鋪出的道路,過吊橋,經石橋,跨竹橋,敲木橋,在高高低低的山間行走,別提有多美了!
尤其是那吊橋,很有氣勢。橋頭雙屋並立,鐵索組成∪形,橫過寬闊的水面,上面鋪著些木條作為橋面,讓人行走。老同志在上面行走,充分感受到行路的艱難。一走就搖晃,腳下如懸空的不踏實。在橋頭還能勉強行走,越往中間越難,上下左右搖擺的幅度都大,頭暈眼花眼發抖身不穩的人多了起來。便互相攙扶著幫助著,形成合力,並互相吆喝著:不要搖晃!於是,大家都一致輕手輕腳,屏息凝神,全力以赴地過橋,無一人掉隊。
這兒的山頭不高,山勢不陡,山路不彎,一切都平和流暢,給人自由自在的感覺。進入林中,可見各種古木,許多都被掛上標有名稱、樹齡,認養者等標簽,多見的是340年的樸樹。最讓我飽眼福的並引起深思的,是其中的葛藤,那真叫多,形態各異的古藤,在山坡上葡蔔著,行進著,有時忽然穿過山路,有時凌空拔起,有時螺旋式上升,當然,它的取向取決於被攀緩者的高度與距離,或傾斜可直立都不能自由作主,在藤纏樹這一情節中,我們雖然為樹悲哀:受到糾纏,難以自由,影響生長,但藤同樣更加悲哀:在至死不渝的糾纏中,藤得到什麼了呢?往上爬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證明了一種成功,但同時也留下了損人利己的形像,沒有掌聲與鮮花,唯有唾棄與譴責……然而,藤就是藤,它就是用這種扭曲著不折不扣的生長,展示著自然界的這種怪異,形成自己獨特的景觀!
關於“鐵山寺”,在盱眙的舅舅向我講了一個笑話:在早期,一個南京人,到此地“尋找”鐵山寺,許久不見蹤跡,忽然遇到此地唯一的一個長3米,高2米的一個建築,看似土地廟,問路過的一老者,說:此即“鐵山寺”,其人一笑而去: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原來那裡,已經標為“遺址”了,新建的“鐵山寺”在風景區的歸途中,依山而建,好幾進建築,拾級而上,如果全部完工,規模尚可。但我的著眼點不是它,而是山中的種種原生態,那一地的野趣足以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