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我們到臨安時已經4點多了,決定就在汽車站附近住下。感覺這是個因浙西旅游而發展起來的小城,市容干淨,從汽車站出來就發現賓館隨處可見,可能是旅游旺季尚未到來吧小城不是很熱鬧(我們是清明過後去的,游記發得有些晚了,呵呵)。隨便找了家小賓館住下,三人的標房才80元,條件還行,然後就外出覓食。走了一圈發現這裡生活便利,不多遠有農工商和世紀聯華超市,順便就捎了點第二天的供給。在一家路邊的飯館吃了晚飯,三葷二素才50元,真便宜,原來人民幣只要出了上海就可以升值!第二天清晨起來退房後,到汽車站坐直達天目山的班車,到達天目山大門才9點多。門票100元/人,有點貴,而且老人要70歲才能享受半票,於是爸媽也只能買全票(題外話:似乎江浙一帶的老人優惠都是從70歲開始的,不知是否因為這裡的人平均壽命比較長,記得去內地一般60-65歲就可享受半票,70歲都可以免票了)。此時正下著細雨,考慮二老的體力,加上吃不准山有多高,決定先坐觀光車上山,把盡量多的時間精力留在山上精華處。觀光車票單程是15元/人(上下一個價),雙程30元,那我們當然是買單程了。車是人滿即開的,每車可坐十幾人,正好有幾個旅游團到達,很快車就開了。隨車導游簡單介紹了天目山的情況,沒怎麼聽進去,注意力已被窗外深深淺淺的綠色吸引了,間或出現零星的農家樂。來之前拜讀他人攻略時曾有提起住在這一帶,不過從這裡上山似乎挺遠的,因為根據導游的說法公路是繞了幾座山才修到山上的停車場的,而觀光車中途是不停的,不知道住在路邊農家樂的游客是如何上山的。汽車一路兜兜轉轉,記不清拐了幾個彎(暈車的朋友要有准備,我們那輛車倒了三四個,其中兩位因此而堅決步行下山),大約二十多分鐘到了龍鳳尖停車場。這裡雖不算山頂,但是主要景點差不多都在這一帶,因此游玩起來就很省力了,而真正的山頂反而幾乎沒什麼游人去。這時雨更大了,很冷,趕緊把外套穿上,感覺起碼比山下低五六度。這裡還有第二次檢票,據說如果不進這道門,只要10元門票,當然後面的大樹王等等都看不到了。雖然因為下著雨,周圍顯得霧濛濛的,但是目力所及均是參天的大樹,基本都是柳杉。天目山以“大樹華蓋”聞名於世,分布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巨型柳杉群落,胸徑一米以上的樹木有近400株,享有“大樹王國”的美譽。在這裡,我們明顯覺得空氣特別清新,忍不住做了幾個深呼吸,不愧為天然氧吧,這裡的負離子含量也很高,可以好好洗洗肺了。根據事先准備好的地圖,我們的旅程開始了。因為從導游處打聽到下山大約需要2-3小時,而且都是石板路,我們決定步行下山不走回頭路。具體行進線路和我的簡短“觀後感”如下:半月池(一個水泥加石塊砌成的半圓形小池)—幻住庵(有當地人住著的堆雜物的小房子)—返回沿森林浴健康步道向下到四面峰(霧汽特重,啥也沒看到,因此幾乎沒有停留)—看倒掛蓮花(沒看出來,再一次郁悶地聽邊上的導游說“如果天晴,看起來真的很像……”)—又向上到五世同堂(這回看清了,一株有1萬2千年以上樹齡的銀杏,古樹周圍萌發出大小20多支幼苗,據專家估計起碼有五代,因此稱為“五世同堂”。從這裡可以朦朧望見後面的衝天樹,即天目山金錢松,高達56米)—繼續向上到開山老殿(原來是西天目山獅子正宗禪寺舊址,創建於元代,曾經香火極旺,印度、日本、朝鮮都有僧人前來參禪問法,拜為祖山。後來屢次被毀,現在整修一新做為茶室兼游客休息處)—途中見有條泥濘岔道,這是去山頂的小路,下雨估計上面也看不到什麼我們就沒上—冠軍樹(又稱新大樹王)—中峰塔院(是墓塔群)—大樹王(又叫龍袍樹,樹齡1500多年,宋代時已被稱作千秋樹。傳說乾隆下江南時登臨天目山,看見大王樹時驚訝於樹身巨大,用自己的玉帶測量,封之為“大王樹”。後其樹皮可治百病,眾多香客競相剝取樹皮,以至大樹在上世紀中期枯死)—普同塔(真是很普通的一個遺址)—出小石門,從現在開始出游覽區正式下山—洗缽池(創建開山老殿的高峰禪師常於此處洗缽,實際是一大柳杉下的一個迷你小坑)—張公舍(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出生、修煉之地,張道陵就是大名鼎鼎的第一代張天師,這兒是個山洞,倒是很符合古代道家修煉的選址要求)—這裡有段路比較陡雨天路滑,我們是手腳並用地爬下去的—高峰塔院、獅子口(巨大的山岩還真像獅子頭,風景應當是不錯的,但是可惡的天氣:()—眠牛石、七裡亭—伏虎瀑(在岔路上,看了還要返回,因為下雨瀑布有點小氣勢,旁有一巨石如虎蹲守,此溪水為天目山溪水之源。)—鐘樓石、五裡亭—三裡亭—飛銀濺玉(小瀑布,水很清,我最喜歡的天目山景點,可以在這裡洗洗手,附近有很多開花的樹,叫不出名來,但是很漂亮,一改之前略顯單調的綠色,也許當中就有鴿子花)—一裡亭—山門(貌似這裡還有個售票處,但是沒看見人)—竹祥山莊(停車場,很奇怪地發現旅游車可以開到這裡,還有幾個像農家樂的飯店)—禪源寺(在建,規模應當不小,大殿裡有萬手觀音,殿前庭院中有玉琳國師手植的羅漢松,禪源寺曾是東南佛教勝地,歷史上曾與靈隱寺齊名,是佛教中韋陀菩薩道場,可惜抗戰時期為飛機炸毀。周恩來演講亭也在裡面)—返回大門。我們這條線路走到了山上的絕大部分景點,只有紅蛇洞漏了,因為離我們走的主線有點距離,考慮到之前看的那些景點都不很出色就沒有專門折返去看。如果從五世同堂這條路下山(我們是從大王樹處下山的)就可以經過紅蛇洞,但張公舍、洗缽池等處就要錯過了,另外五世同堂的下山路比較好走,都是寬寬的台階。山下的太子庵、雨華亭看著挺遠的,我們沒去,雙清池其實就在禪源寺邊上,當時為了趕回臨安的車,也沒去。下山途中,七裡亭以下就基本沒有什麼出彩的景點了,實際整個天目山各景點都不是很大(也許有人會說四面峰不錯,可我們很遺憾地沒有看到),不過行走在大樹之間呼吸著濕潤的新鮮空氣是件很愜意的事。雖然一路多數情況下雨霧茫茫看不太清,但是經常來一陣風吹散霧氣,眼前的景像忽然就變得非常清晰,頗為神奇也頗讓人驚喜。間或能看到路邊的小指示牌“二大王樹”、“四大王樹”(沒找到三大王)、“子孫滿堂”、“千眼樹”、“夫妻同堂”等等,讓這一路下山不寂寞;印像最深刻的是一處“大樹的申訴”:一棵兩人才能合抱的大樹只剩下黑色的樹皮了,原因就是煙頭引發的大火,這比任何森林防火的牌子更有警示作用。從五裡亭開始天放晴了,可能是海拔低的原因吧,我們望向山頂時上面還是雲霧繚繞的,這時候能看到山中不僅只有大樹,時不時會出現各色的山花,伴著潺潺溪水聲,這段路走得特別輕松。我們整個行程大約6小時,9點20分上觀光車進門,下午3點半出門,走走停停歇歇,應該算是比較慢的,可能速度慢就省力吧,我們都沒怎麼覺得腳酸。出門就上了輛去臨安的車,一路順利,晚上7點我們已在杭州大吃海吃了。

(這份地圖是找到的最實用的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