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

作者: 西方能夠

導讀在我國本土上,自古以來就有兩大宗教在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儒家學說是普通人最合適的一種信仰,無論他們是官場中人,還是為官場中人效勞之人。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天性就需要自然地活著、自然地了化。這種人便需要感染一點道家的靈氣。在一個春日的午後,我穿過周莊別致的富安橋,忽見一座樓宇軒昂、面河而建、自有一股仙氣和靜氣撲面而來的建築,原來已 ...

在我國本土上,自古以來就有兩大宗教在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儒家學說是普通人最合適的一種信仰,無論他們是官場中人,還是為官場中人效勞之人。但是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天性就需要自然地活著、自然地了化。這種人便需要感染一點道家的靈氣。在一個春日的午後,我穿過周莊別致的富安橋,忽見一座樓宇軒昂、面河而建、自有一股仙氣和靜氣撲面而來的建築,原來已到了莊上有名的澄虛道院了。

道院初建於宋哲宗年間,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它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古鎮文化的地方,當地人叫它“聖堂”。那深入百姓內心深處的宗教文化,無論是時代怎麼發展,無論文明進化到多麼現代化的程度,都具有不衰的魅力。

走入道院天井,萬年寶鼎香煙繚繞,在滿院扶疏花木的映襯下,香客和道教徒們正在向神靈祈求,氤氳的氣氛在香煙繚繞中更加神秘。

我想,宗教的初衷應該是對人類靈魂的洗滌、安慰,乃至勸善。惟其如此,它們才能在眾生中深深扎根,因為這是人類完美自身的一種可以補救的形式。

進入後院,但見松茂柏盛,一片蔭涼。此時我覺得世界十分靜謐,對人間的苦樂都變成欣賞而不覺得疲勞了。

後院鬥姆殿規模較大,這裡有活靈活現的菩薩塑像,蓬花座上觀世音舒眉淺笑。突然旁邊有位游客的話打斷了我的沉思。他說,按常規,佛寺供奉菩薩,道觀供奉神仙,各有信仰,各成體系,而這裡怎麼把佛門的觀世音菩薩也請了進來?我對他說,由此可見這古老水鄉的百姓,自古就有一顆向善之心和折中之舉,才使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道院會三歸一,融通儒佛道之妙。

不過,過去也曾聽赴樸初先生說過:“三教堂”是三教一體朦朧時期的一種有啟發性的遺俗。這或許表明,我們本土的信仰正缺乏一些佛教所試圖提供的東西。如講到出世法方面的事,道、儒就沒有釋氏那樣精深。若拿佛教觀念,看詩自我的靈魂,則是以往和未來不計其數生命體所共同擁有的,若是沿這一條思路走下去,那麼我是誰?

我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介草民,我的靈魂也會感到困惑。這就使我想起了我國浪漫主義的老子早就把出世和入世打通為一,崇尚自然和張揚個性,揭示原理,讓人自去修煉。

我邊想邊走,從鬥姆殿拾級上樓,門是關著的,可我還是推門悄悄而入,據說這裡曾是關雲長塑像的所在地——文昌關帝閣,也稱“指歸閣”。真的很有意思,三國裡的關雲長也在道家崇拜之列。於此,足見人格道教化和道教人格化的感染力到了何等逼真的地步。

從道院出來,當我再回到門口的小橋上坐定時,才感到自己從道觀的仙境中回到了現實,把目光從香煙繚繞中轉到了芸芸眾生。我想老子講《道德經》時,整個西方還處於耶穌誕生前的蒙昧時代,而在華夏,老子已把宇宙真理和社會事實融會貫通,尋出它變化的規律,定名曰“道”。

面對著道院,我感慨不盡的生命和生活之流,正在橋下靜靜地流淌。這生命與生活的原汁喲,不舍晝夜地永無回返地遠征去了!“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這句如流水含有隱而不發之意的話,我是一直記得的。就佛氏三藏十二部來,可算說得多了。老子卻不願多說,只用簡簡單單的五千字,窺探了造化的本源,於至虛至靜之中,領會那感而遂能的妙處。

我們的生活、藝術和文學中簡樸的田園生活,是中國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大都歸功於浪漫的道家對自然的情感。如果現代人已不習慣回首往者,而是致力於瞻望明天,這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們沒有必要反對這種選擇。但在為現代生活大唱贊歌的同時,人們也實在有必要知道,有些值得珍貴的東西已被我們遺失在來時的路上。


精選遊記: 昆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