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看江南之---小橋:同裡的許多座橋……“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充滿詩情的游興一直是文人墨客追求的浪漫。有白居易的詩為證: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當我終於有機會在春暖花開之際,專程到江南漫游之時,便下決心好好的看看江南,看看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於是我的游感也就從這裡開始寫起。小橋之三:同裡的許多座橋……同裡是我這次江南之行的目的地,是我此次旅行的最後一站。從陽朔到興坪,到黃姚,再到揚州;無錫,最後到同裡。我走了四個古鎮兩座古城,最具江南水鄉特點的,最有商業氣息的是同裡。處於五湖環抱之中的同裡,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大概有五十五座。我只能寫寫最古老的,最特別的,最有意思的石橋了。我到同裡時賣門票的已經下班,不好意思無意之中又逃了一把票。夕陽夕下,我住在小橋流水旁的人家。因為不是周末,房東老婆婆把最好的一間租給我,一天五十元。推開新新的木制窗欄望出去,剛好看見一座最古老的石橋。它叫思本橋建於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至今仍巋然跨越在川清水秀的小河之上。 入夜,橋上紅燈點燃,映在河水裡婆影挲挲。鎮上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裡魚化石的石雕。傳說這條鯉魚在三月桃花水發的時候,乘風破浪奮力跳躍,想跳過龍門脫去凡胎而進入仙界,可就在它奮力躍出水面的時候,橋上走來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鯉魚凡心一動,結果已跳過龍門的頭部變成了龍頭,而龍門外的半身仍舊保留了魚身。印像最深的是渡船橋,如青龍躍起;氣勢不凡。奇特的是橋的南北兩側刻有兩對對聯。南側:一線橋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帶吳江。北側是:春入船唇流水綠,人歸渡口夕陽紅。很有江南之音和唐風宋韻。當然,來同裡的游人轉的最多的是著名的同裡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同裡人有過三橋的習俗,取其消災解難、幸福吉祥之意。太平橋和吉利橋均是乾隆十二年,同裡人範景烈等重建的。前者屬梁式橋,小巧精致;後者屬半月行拱橋,處太平橋與長慶橋之間。長慶橋俗名謝家橋,又稱廣利橋,是明代同裡人陳鏞、謝忱改建的。如今走三橋已是游客不可少的項目,我嘛,走的不止三五遍,因為那裡是小吃最集中的地方,尤其是晚上。隨意找橋邊一閔小店,啃著當地特產的“狀元”牌紅燒豬蹄膀,喝著冰鎮啤酒,聽著不知哪位有錢人點的當地人拉唱的江南小曲,就著小橋下的流水聲,那感覺一個字:爽。

(小橋:同裡的許多座橋……)

(小橋:同裡的許多座橋……)

(小橋:同裡的許多座橋……)

(小橋:同裡的許多座橋……)

(小橋:同裡的許多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