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麗江

作者: qaz888

導讀漫步在花紅柳綠的古城小巷,看著清清的河水波瀾不驚,心情如初春三月的陽光般明媚動人。 想到陶淵明寫的桃花源,放眼一看,想起初春時河堤裡怒放的桃花,感覺我們古城的小河亦有此種味道。從初春裡的花間散步到盛夏時節的涼風習習,再從深秋裡的風卷落葉到隆冬時節的雪花翻飛,在古城品味著春秋四季的美景,一種浪漫溫馨在回憶中漫延開來。 而記憶中最值得回 ...

漫步在花紅柳綠的古城小巷,看著清清的河水波瀾不驚,心情如初春三月的陽光般明媚動人。

想到陶淵明寫的桃花源,放眼一看,想起初春時河堤裡怒放的桃花,感覺我們古城的小河亦有此種味道。從初春裡的花間散步到盛夏時節的涼風習習,再從深秋裡的風卷落葉到隆冬時節的雪花翻飛,在古城品味著春秋四季的美景,一種浪漫溫馨在回憶中漫延開來。

而記憶中最值得回味的是古城裡的小魚兒,這些無顏六色的小精靈,曾經寄居在古城的屋沿下,在弄堂開井裡尋尋覓覓,每當游客看到這些小魚兒時都露出慈愛的笑容。而河堤間的小魚兒好像並不在河裡覓食,它們在河床間游來游去,充滿著青春活力,像一片會飛的樹葉,有裡一群衝天而起,那起飛的架式活像一隊出征的“轟炸機”。

我非常喜歡麻雀,更喜歡他們掉落下來的聲音,撲,然後是一種捕獲的狂喜,不管草有多高,樹有多密,我像麻雀一樣在地上尋尋覓覓,把他們提在手裡,就像獲勝的將軍,拿著我的戰利品。

卡,可惡的腦袋,寫著寫著就拐彎了。

言而總之,總而言這,河堤上的麻雀味道還是不錯的。

喜歡散漫文章的朋友請跟貼寫寫古城的風景名勝。

進入古城木府,猶如進入了一座古老的歷史畫卷,喜歡收藏古董的人只知道在地攤上溜溜轉轉,不知道就在我們身邊,一座座巨形的古董,開門老貨,正無聲的擺放。

一座座古老的碑亭,一面面精美的彩繪,如童話般的屋脊龍子,還有那背駝千年古碑的老龜坐騎。

那蒼蒼老樹,爬滿的歷史巨蟒的樹身昭示著古老的滄桑。那微俯的身軀告訴我們爺爺的爺爺曾經在這裡進進出出,累了時就靠在它的背上暫作喘息,一個個華衣族裔邁著四方小步從樹蔭中走過。也許曾有哭泣的侍女靠在它身旁傾訴誰也不知道的秘密。老樹啊老樹,多少年了,你不站在這裡,看著人世滄桑,看著這些“文明古跡”

我最喜歡的是大殿,穿過杏壇,眼前便是一種蔚為狀觀的開闊,龍柱是偶的最愛,一條條飛龍盤在一根根大柱上,怒目圓睜。曾經在深山中沉寂千年的它,只在此地,才顯示出巨石心中的高志,才使它化身為龍,同樣的千年它沒有沉默,他成了達官貴人的禮贊,成了萬世巨人的像征。

回首看木府,一扇扇門,一堵堵牆和一棵棵千年古樹,碧草如織,牆角的青苔昭示著年代的久遠,剝落的斑痕傾訴著歷史的輕痕。



我最喜愛的,還是古城的小巷。

從小到大,無數次穿梭其中。是小時候游戲的樂園,是戀愛時傾訴的地點,是成人後生息的樂土,也必將是年老時津津樂道、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是陋巷街,“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是闕裡街,考棚街見證了多少古往今來學子的艱辛與榮耀,稻香街的居民,只怕夢裡依然會有百裡香稻的波濤,四方街、新大街、七一街……哪一條街沒有典故,沒有一段綿長的、理不清剪不斷的歷史淵源?

外地朋友來古城,我都會耐心的介紹,感嘆古城這小小的彈丸之地,竟承載了如此厚重的歷史。閑暇時,我更喜歡帶著孩子,慢慢探尋這些斷壁殘桓,看曾經的雕梁畫棟、石刻碑坊,在歲月中洗淨鉛華,與質樸的居民為鄰,煥發出別一樣的風采。

古城總是這樣,不算起眼,看起來漫不經心,細細追究下去,卻有深藏不漏的驚喜。是大智若愚,也是思想深刻到極致後的平靜。

從小喜歡雪,自然也就喜歡雪山。多年來,雪山這個精靈總是時不時地撥動著我的心弦。然而,人世間很多東西並不是你喜歡就可以輕松地去擁有的,工作的壓力、生活的重荷似乎總在羈絆著人們前行的腳步,要想瀟灑地扔下它們一走天涯談何容易?因此,對雪山,很長的時間裡,我只能擁有一種虔誠的景仰與真心懷想,而悠悠的酸楚泛起,只好無奈地任其相伴我的靈魂。

聽說我喜歡雪山,朋友送我一本新出的《歷險西藏》,說,會有機會的。“是的,會有機會的”,我也不時地這樣安慰著自己。我將書置於枕邊,一任它占據著本不屬於它的位置,每天睡覺前無一例外地都要拿起來翻翻。斷斷續續地不知讀了多少遍,也不知多少次被朋友四次徒步西藏的壯行所震撼,更不知多少次為書中關於雪域高原的壯美風景所迷醉,以至於常常在眼皮支撐不住時,抱著西藏和雪山就進入了夢鄉。半夜醒來,看到台燈沒關、被子散亂於側的狼狽樣,我不禁為自己感動。

七月流火時節,我終於來到了雪山的身邊,終於有機會與雪山親密接觸,此時此刻的心情不知怎樣描述,只知道,剛剛踏上麗江壩子的土地,心就奔它而去了。“郡北無雙岳,南滇第一峰。四時光皎潔,萬古勢龍從。絕頂星河轉,危巔日月通。寒威千裡望,玉立雪山崇。”這是明代麗江第八代土知府木公土司題寫的關於玉龍雪山的詩句,詩中所吟頌的玉龍雪山是那樣的雄奇壯麗、氣度不凡,怎會不勾魂攝魄呢?

到達麗江的這天,陰天多雲,顯然不是一個探訪雪山的好天氣。本想建議導游改變行程,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抵擋住雪山的誘惑,胡亂地吃了點東西,就急不可待地隨大伙登上了旅游車。途中,導游極盡精彩地給我們演繹了雪山的神奇與美麗,一時間讓我沉浸在無限的遐想之中。我反復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地用鏡頭記錄雪山,捕捉它的每一個精彩瞬間,讓它的美麗相伴我一生。記得導游曾不無藝術地說過:山上多變的氣候使雪山變得十分神秘,很多游客來麗江多次都沒能看到雪山。納西族人有句俗語說“貴人到,雪山笑”,在座的各位都是遠方來的貴人,相信雪山一定會露出燦爛的笑容來迎接大家的。聽了導游的話,心情真的很復雜。我知道導游是想讓我們有點思想准備,但此時,我寧願相信我們就是“貴人”,根本不會也不敢去想另外的一種可能。

玉龍雪山離古城很近,只有約15公裡路程,車行半小時左右,我們便來到了雲杉坪索道站,據說,雲杉坪是看雪山的最佳處,各家旅行社推介的玉龍雪山觀賞點一般都是這裡。下車後,但見各式各樣的車輛擠滿了停車場,而索道站也排起了彎彎曲曲的長龍,一派熱鬧景像。看來,雪山的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即使是這樣的天氣,也不乏像我們一樣祈望奇跡出現的人們。

游人很多,原以為要排很久的隊,但索道運行速度較快,所以,大約半小時後,我們就坐上了往雲杉坪的纜車。上了纜車才發現,與其說是纜車,倒不如說是高山吊椅更確切,因為,它與我們在很多公園裡見到的“吊椅”十分相似,也是全敞開的,同樣不能遮風蔽雨,顯得有些簡陋。或許正因如此,索道費相對便宜,每人只需40元。每個“吊椅”可供兩人乘坐,非常適合熱戀中的情侶,若是三口之家,則就需要暫時的分別了。有意思的是,坐在“吊椅”上面,會有一種高山蕩秋千的感覺,這可能是許多游客所沒有想到的,也算是一種意外的收獲吧。

下了纜車往上走,踏著木棧道穿越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視野豁然開朗,一派天然高山草甸風光盡收眼底,只見寬約二百米、長約三百多米的草甸芳草萋萋,綠意盎然,草甸的四周被高大的雲杉嚴嚴實實地包裹著,蓊蓊郁郁的雲杉像是為草甸鑲了一道綠色的裙邊,不用說,這就是雲杉坪了。

雲杉坪,又名“情死之地”,海拔3240米,是納西族人心中的聖潔之地。傳說,從這裡可通往“玉龍第三國”。據東巴經記載,“玉龍第三國”裡“有穿不完的綾羅綢緞,吃不完的鮮果珍品,喝不完的美酒甜奶,用不完的金沙銀團,火紅斑虎當乘騎,銀角花鹿來耕耘,寬耳狐狸做獵犬,花尾錦雞來報曉”。很久以前,“玉龍第三國”是納西人的理想天國,曾吸引了不少納西族青年男女,當他們的愛情無法衝破世俗的束縛時,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就來到雲杉坪雙雙殉情。他們認為,在雲杉坪殉情可擺脫世間煩惱,升入理想的愛情國度。如今,殉情之俗早已成為過去,但當我身處這片聖潔的土地,想起納西人的這些故事,還是有一種凄婉的感覺。

我靜靜地佇立在木棧道上舉目四望,目光所及,除了這綠茵茵的草甸就是一排排高大、整齊、茂密、壯美的雲杉林了。一棵棵雲杉筆直挺拔,高達二三十米,粗壯得兩三人才能合抱。在雲霧的籠罩下,它們顯得那樣的蒼青,又是那樣的迷離。一年前曾來過這裡的F告訴我,雪山就在雲杉的後面,在雲杉的映襯下,呈現一種灰白的色彩,但我只能看見雲杉,而雲杉後面卻是雲蒸霧湧,一片朦朧。

雪山就在面前,但它卻似乎離我是那樣的遙遠,我分明聽得見它的呼吸,卻怎麼也看不到它的尊容。心裡一遍遍地呼喚:雪山啊,你就動動惻隱之心吧,哪怕只現一顰一笑我也就一慰心靈了。然而,雪山無語,一任我縱情地呼喚。

看不到雪山是我所沒有思想准備的。想當初,聽說單位要組織麗江之行,我自告奮勇參與策劃,借著這一便利,在與旅行社商談旅游線路時,帶有私心地將玉龍雪山塞進了行程。自認終於可以一償夙願了,於是像小孩子盼望過年一樣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未曾想,千裡迢迢來到它的身邊,卻是這樣的結果。剎那間,一種想哭的感覺湧上心頭,失望的心比浸在白水河裡還要涼。

不知什麼時候天空下起了雨,我站在雨中久久不願離去。我不明白也想不通,如此撥動無數人心靈之弦的雪山,難道就是這般的迷朦與凄寒?然而,現實就是這樣。逆時針繞著草甸默默地緩緩前行,就像在為我此時的心默哀。

一個小時後,帶著失望悻悻地登上了下山的纜車,此時的我,心中空落落的,如同失去了一件多年珍藏的寶物。

從雲杉坪索道站下來,拐一個彎就是白水河。白水河是玉龍雪山的雪融化後流下來形成的一條水系,因河底遍布白色的石頭而得名。聽導游說,依照納西族人的風俗,小伙子若想得到心上人的芳心,須赤腳在白水河中站立十分鐘接受考驗,想必水溫特別的低。在這裡,你花上十塊錢,就可騎上犛牛在白水河中留個影。汽車在白水橋邊停下後,同行的游伴紛紛搶著去和白水河照相,我卻了無興致,下車呆了幾分鐘就一個人回到了車上。游伴們還在興奮地騎著犛牛照著相,我卻感到莫名的惆悵,翻看剛剛拍的一張PP,陡然吃驚地發現,本來晶瑩靈動的白水河竟被我拍得十分呆板。我不禁嗟嘆:鏡頭記錄的哪裡是白水河,分明就是我心情的寫照啊!

離開白水河,向北行駛約25公裡,便來到了甘海子。甘海子是一個天然草甸牧場,地勢相對平緩,遼闊的草甸中間盛開著望不到邊的絳紫色的花,給綠色的草甸增添了無限的光彩;草甸四周稀疏地散落著一棵棵低矮的松樹,在草木的掩映中,一只只犛牛或隱或現,呈現出一派高原牧場風光。本來,這裡也是一個觀賞雪山的好地方,是張謀子執導的《印像麗江·雪山篇》的主景地,可是,眼前這沒有了雪山作背景的甘海子自然也就遜色三分了。

我們在這裡大約停留了20分鐘,看到天好像要黑了,就趕緊驅車回古城,住進了麗江櫻花客棧。

回古城的路上,我耿耿於懷地向導游說起了我的遺憾,導游說,雪山上天氣變幻莫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八十天左右以真面目示人。聽導游這麼一說,我似乎明白了“貴人到,雪山笑”的真正含義。不知是出於本能的自我心理調適,還是真的想通了,我突然有了這樣的一種想法:也許雪山也需要休息,因為它實在太累了,不僅要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迎候八方來客,還要不斷地為白水河為長江注入水源,滋潤它所摯愛著的這塊土地,造福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如果真是這樣,我們有什麼好責怪的呢?這樣想開來,我的心裡頓時好過多了。

回到古城後,麗江櫻花客棧的老板告訴我,在麗江古城就能看到玉龍雪山,不禁又燃起了一絲希望,心想,不能近觀,若能遠眺也行。於是,走在麗江古城的街道上,時不時地就會往雪山的方向望上一眼,冀望於不經意間能看到雪山露出尊容的那美麗瞬間。然而,直到幾天後我們登上離開麗江的旅游大巴,玉龍雪山也未曾片刻撩開它神秘的面紗。

看不到雪山注定要成為我此次麗江之行的一大缺憾了。登上返程的汽車時,我在心裡對雪山說:望眼欲穿而又無從告別的雪山啊,我還會再回來的。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