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游記之懸空寺和應縣木塔

作者: 單飛的日子

導讀到北京游玩,特地安排了兩天去大同,一看石窟,二看懸空寺,三看應縣木塔。 北京到大同的火車不少,但是合我意的車次只有三班:1136/1133—23:03~05:17,K608/K605—23:36~6:21和2602/2603—23:47~7:01,這幾趟車既充分利用晚上的時間又可省一晚住宿費用。最後我選了2602次,因為正好買到了軟臥票,才102元,從來沒睡過這麼便宜的軟臥,建議大熱天出行坐普快夜車的話還是別選硬臥, ...

到北京游玩,特地安排了兩天去大同,一看石窟,二看懸空寺,三看應縣木塔。

北京到大同的火車不少,但是合我意的車次只有三班:1136/1133—23:03~05:17,K608/K605—23:36~6:21和2602/2603—23:47~7:01,這幾趟車既充分利用晚上的時間又可省一晚住宿費用。最後我選了2602次,因為正好買到了軟臥票,才102元,從來沒睡過這麼便宜的軟臥,建議大熱天出行坐普快夜車的話還是別選硬臥,只有軟臥有空調。

7點多到大同,就在火車站廣場對面找了個小賓館住下,標間100元(老板開價120元,沒怎麼殺價,看看條件湊合,就住下了)。整理一下,扔了行李,直奔雁同西路汽車站,到渾源的車費15元。趁等車的間隙,在附近吃了碗面,味道不錯尤其是價格暖人心3.8元。車開出汽車站後又在一處轉盤的地方停車拉客近半小時,然後終於滿載向渾源出發。

大約10點多到渾源縣汽車站,下車坐公交(好像是8路)到懸空寺。其間還有個小插曲:車快到渾源前有個加油站,司售不停地喊到恆山懸空寺的下,正准備下車被一老人拉住,悄悄告訴我:坐到底轉公交就行了,這裡下就得包出租或摩托了。我一看窗外果然有不少機動車輛(以摩托車為主)正虎視眈眈,於是堅定地坐到汽車站。老人還熱心地把我帶到公交站,一直等看我上車了才離開,真是從心底裡感謝這位老人。

公交車一路狂奔10多分鐘到懸空寺路口把我放下,據了解此線路終點是恆山大門。下車處那風不是一般地大,感覺人都被吹得打飄,但當走過一個下坡路到懸空寺時風就很小了,而登上那座古建築後都沒什麼風了,其實這也是懸空寺選址的成功之處。60元門票有點小貴,但能夠親近古人這一超越千年的驚世之作也還算值得。

站在山下仰望,整座懸空寺貼壁而建,仿佛是山崖上的高浮雕作品。這天人不多,沒見限制措施,於是我在上面來回走了好幾圈,最頂上有一層已經不讓上了,也許有一天整座樓都只能遠觀了—實在經受不住廣大中國人民的熱愛呀。懸空寺裡面並不是從下面看到的那麼狹窄,似乎是充分利用的崖壁的天然弧度拓展了空間,全木的結構,雖經歷多少世紀的風霜雨雪人走在上面依然挺穩的,只是在探頭向外時才覺得有些險,寺內棧道石壁上刻的“公輸天巧”道出了古往今來游客或香客們的由衷贊嘆。因為河流淤積等原因,懸空寺距離地面已不像過去那麼高了,但是行走其上仍不失漫步空中之感,念及當初在此修行的道士時時面對著恆山美景和腳下白雲,真是不想做神仙也難。返回地面再次仰望,依舊覺得此建築的不可思議,難怪詩仙至此亦幾乎無語,只留下“壯觀”二字!

從懸空寺出來一時沒等到公交,於是就沿著來時的公路步行下山,反正就這一條道,車來了也不會錯過。公路開在恆山中,懸空寺就建在恆山的翠屏峰上,可能因為尚不在風景區的原因,我這一路也沒見什麼風光。大概走了20分鐘就到山腳了,這時來了輛出租,上車5元送到汽車站,中間還在一個牌坊(據稱為恆山後門)處停車拍了張到此一游的照片。

下午打算去應縣,班車12元,要1點多才開,正好有機會一嘗有名的渾源涼粉。於是就在車站對面的小店點了一份涼粉,5元,確實味道不錯,尤其是上面那些零碎,很豐富。飯畢,上了輛挺破的車,搖搖晃晃,漸漸遠離恆山,路況倒還好,也沒遇上大批運煤車,快2點半才到應縣。下車一路走一路問,一邊驚嘆於這個小縣城超級寬闊的大馬路。

木塔還是很容易找的,因為小縣城就這麼一個出名的地方。在院子外面就可以看到雄偉的木塔了,端莊穩重,這是國內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建築了,建造於遼代(北宋),距今有950年了。但是大老遠的來了自然不能滿足於遠觀,而且從外面看似乎木塔並未傾斜得厲害,於是在支付了60元後進入景區。

木塔呈八角形,外觀5層,有4個暗層,共有9層,67米多的高度在落成時甚至以後的很多年裡都可算是“摩天大樓”了。在近千年的風雨侵蝕中,木塔經歷了多次地震,其中有一次居然連震了7天(當時的木塔已有300歲高齡了!);在1926年軍閥混戰時,木塔還接受了槍林彈雨的洗禮,至今可見彈痕。專家說,木塔如此長久地巍然屹立,應該歸功於本身精巧的結構體系、建築材料的精心選擇和當地易於木材保存的獨特氣候。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上層柱腳插在下層柱頭的枋上,並向內遞收,形成一層比一層小的優美輪廓。全塔在結構上沒用一個鐵釘子,全靠構件互相鉚榫咬合。塔的暗層,內外槽柱之間的梁用斜撐連接,成八角筒式內外槽框架,增強了構件的整體性。全塔共使用54種不同形式的鬥拱,種類之多,國內罕見,被世人稱為“鬥拱博物館”。因此,應縣木塔被古人譽為“遠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蓮”。 塔內明層都有塑像,一層釋迦佛11米高,面具端莊神態怡然,頂部精美華麗的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於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釋迦坐像於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設計者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莊嚴。(呵呵,上段文字大部分是摘自其他資料的,一是認為這部分只有專業人士才能描述得比較清晰,二是鑒於木塔已“老邁體殘”,我等游客只允許上到第二個明層的回廊,內部光線又不太好,實在也看不太清也看不全,只能從資料上景仰一番)。關於此塔所耗用的木料,各類資料有不同的計算結果,基本是在3000-5000立方之間,總之是很多的,而我曾在CCTV的一檔節目中聽得居然在遼代同一時期大同—應縣這一帶有好幾座如此規模的巨塔,以至於今人推測當時附近的一片茂林因此消耗殆盡變成了草原!—綠色的建材造成如此不環保的結果,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接下來是我的實地考察。走近木塔,從某個角度看塔身確實明顯傾斜,按導游的標准描述是“塔體已扭曲變形,正在向東北方向傾斜,並有100余處殘損”。走進一層仰視彩塑大佛,我並未覺得塑像如何精美,但由於空間狹小這尊頂天立地的大佛還是頗有視覺震撼的。可惜美麗的藻井、六尊如來畫像還有飛天都看不清,太暗了,這是為了保護古老的色彩,內部幾乎杜絕了非自然光源。激動地上二層體驗了,我小心翼翼地踩在樓梯上,惟恐腳步稍重會給塔帶來過大的負荷。木梯的材料是非常厚實的,似乎沒有上漆,怎奈9個多世紀的歲月流逝再好的木材也已老朽,走在上面顫悠悠的。很快上到二層,游客只能在外面的回廊走動,中間的佛像須隔著柵欄觀看。四處眺望風景不錯,木塔附近至今沒有很高的建築,因此尚能感受居高臨下和一覽無余,想來當年登上塔頂更是件心曠神怡的樂事。不過當我走到塔的東北角,一下子就有心底一沉的感覺:木地板是斜的,站在上面的人需要重新調節自己的平衡狀態,眼前支撐著三層的粗壯木柱傾斜得很厲害,像是都在朝一面猛地歪了過去,讓人一時無法找到水平面,這是一座真正的危樓!木塔老了,它只是勉強地站在那兒,每人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它無法承受之重,所以每一步我都聽到了它吱呀的呻吟。忽然覺得自己很不應該繼續停留在上面,特別是看到上來的部分游客甚至以跳躍來測試樓板是否結實,感到很心痛:我們不是來欣賞古人的傑作麼?我們怎麼反而去摧殘它呢?還是趕快下樓,讓我們保持一定距離好好愛護它吧。

回家後又從一些資料中得知,塔的中心部分,作為主要承重構件的三根梁現在已經完全壓碎了,如再遇大地震、大風之類的外力木塔可能將無法屹立下去。現在每天上塔的游客,少則100,多則數百,黃金周更是游客如雲。木塔原來對游客開放可參觀到第三層,而今只允許上到第二層,一次只能上20人,限時10分鐘,但是我並沒有發現管理人員嚴格地執行這一限制措施。雖然60元的高票價確實限制的一部分游人,但還是會有好奇的游客(譬如本人)願意上樓一看,如果再多幾個我所見的“野蠻”游客,真擔心經受千年風霜戰火的木塔最終是倒在現代游客的腳下。在懸空寺我很贊同限制游客流量來保護古建築,但在搖搖欲墜的木塔這裡,我的切身體會是應該禁止一切非專業人員上樓。看了兩座瀕危古建築,今天的行程也結束了,既佩服古代中國人的高超建築水平,又為這些國寶的命運有些隱憂,一路回味思緒不斷,1個半小時的車程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從應縣返回大同的車終點不是雁同西路的汽車站,好像是西南汽車站,但是到市中心很方便。跳上一輛公交,並未坐到終點,在一處燈火輝煌的飯店區下車,沒有仔細研究這是大同的哪個區域,只知道晚飯時刻到了:P我的旅游飲食准則是白天馬馬虎虎,晚上好好犒勞。找了家人滿為患的,點了一葷一素和一份點心,超級足量加上溫馨的價格再次讓我感受大同人民的實在,最後葷菜和點心打包了大部分,成為我次日的早飯加半頓中飯,23元解決2頓半是否很超值啊,而且看那家飯店的裝潢及規模應該和我們這兒的躍民海鮮酒樓差不多。飯後,帶著滿足和一大包吃的,返回火車站邊的賓館,早早歇息,明天還有精彩的呢。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