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游華山,1997年夏天曾用兩天時間來遍游華山,那年我年屆花甲,想爬座名山做紀念,翻開93年金盾出版社出的《中國交通旅游地圖冊》,查到華山高1997米,數與年同,於是便定下來爬華山。那是八月中旬,一個人從玉泉院進山,經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北峰、蒼龍嶺,用一天時間走上中峰,次日清晨到東峰上看日出,再轉南峰、西峰,在南峰上見到標高的石碑,才知道華山高2065米,列五岳之冠。回想在進山路上多次遇到老鄉勸我回頭,被婉言辭謝,頂著烈日堅持到底,最艱難的是最後一段山路,到金鎖關時筋疲力盡,坐下就不想起來,和96年登泰山爬十八盤最後一段的感覺相同。在和自己不斷較勁的過程中,最終還是戰勝自己登上山頂,體驗到難得的成功感、勝利感,增強了對自己身體和精神的自信心。這是我60歲那年最重要的活動,是我在以後十年走遍祖國大陸(包括新疆西藏)的良好開端。以後不論走到哪裡都忘不了華山道上老鄉賣的小米粥。
這一次跟著旅行社一日游,實際上只有半日游,上午半天在路上,導游還要帶去藥材商店參觀,完成旅行社給她的任務,吃了中飯才上山。進山的中巴把我們拉到索道站,游客特別多,雖然15秒就發出一輛纜車,我們折疊式的隊伍還是排了近一個小時才上纜車,纜車幾乎是甩出去的,有失重的感覺,提升速度太快了,外孫女用英語問旁邊坐的西班牙女大學生怕不怕,西班牙姑娘說怕。和步行的慢鏡頭觀景不同,從纜車上看,山路、行人、崖頭、樹都一閃而過,來不及細看已到北峰的終點站了。兩點鐘走出纜車,這裡是仰觀華山景色的最佳平台之一,四下看,光禿禿的萬丈絕壁令人悚然,往上看,絕壁頂上郁郁蔥蔥,南邊群山層巒疊幛,蒼翠叢中有瓊樓玉宇的身影,隱隱透露著人間仙山的靈光。在北峰南伸的崖嶺盡頭,一條光滑的山脊直上南山,連接著北峰和南邊諸峰,那就是著名的蒼龍嶺。有無數人影在蒼龍嶺上蟻行。華山纜車路線設計比較合理,既減輕游客的體力負擔,又不影響景區的主要自然景觀。不過它的適可而止不上最高峰,卻讓華山繼續成為年輕人的山,而不是老人山。
華山素以高聳險峻著稱,一代代的華山人無法改變山險,也沒有必要改變山險,但是可以修好梯道、護欄和拉索,使梯道看起來險,走起來卻比較安全。現在的情況正是這樣。經過擦耳崖,攀天梯,走日月崖,上蒼龍嶺,感到比十一年前走這一段要輕松,可能與坐纜車上來精力充沛,梯道和其它相關設施完善有關。十一年前登山時想找個洗手間“方便”一下是很難的,現在隔一段距離就有洗手間,方便多了。在天梯下,一位年輕人看我年紀大勸我不要上了,我說我不一定走不過你們,大家一笑而別。攀爬接近九十度的天梯實際上游戲性大於驚險性。蒼龍嶺地形所限,三裡長的陡道無盤旋,石級間距又大,累是正常的。金鎖關前明顯感覺吃力。過關以後置身天外園林,頓時神清氣爽。
在南天門附近,面對不同方向的指示牌,決定先登最高的南峰,四點到達峰頂。峰頂立著今年四月新樹的標高碑,上面刻著國務院批准的權威數據:華山高2154.90米,比以前的標高高出89.90米,這當然不是華山又長高了,而是測量更准確了。伴著標高碑留影是最重要的節目,對每一位登頂的人來說,這張照片是登上極頂的證明書,也是在華山游的過程中成功挑戰自我的合格證。
西下南峰,順便去西峰,中間過一段狹窄的山峽,也是一段光溜溜的山脊,南側萬丈深淵,看去容易頭暈目眩。山脊的道上是人工鑿出的淺淺石階,兩峰之間路雖不太長風卻不小,刮大風時過這段路會有一定危險,雨中走這段路不能打傘。我們在陽光下走過山脊,在西峰留了影。回望來路,雲霧正從南側漫上來,剎時間天色陰沉日色頓收,於是趕緊從原路下山,俗話說“下山容易上山難”,在蒼龍嶺上,我不止一次聽到下山的年輕人說腿軟了,腳發飄了,頭暈了等等。上山面對梯道不斷提腿,主要是累;下山如果不是專注於腳下,而是受眼前景色對自身處境高險的暗示,甚至產生如臨深淵的幻覺,就會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產生上述的身體與心理的反映。所以年輕人主要是缺乏下山的經驗,而不一定真的是體力不濟。說歸說,誰也沒停下,也不能停下。五點半回到北峰纜車站,下山的人排成長龍,擠在隊伍中盤點自己,雖乘纜車上到一千五百米左右的北峰,但自己還是爬了六七百米才又一次登上華山極頂,身體感覺正常。奧運之年,作為古稀老人說得過去了吧。
華山,我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