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參加北線二日游,北線諸點此前我從未到過。早晨從西安北行,上高速公路,中午到黃陵,參觀軒轅廟,敬謁黃帝陵。軒轅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所以軒轅廟黃帝陵是中華兒女心中的聖地。誠心亭上的對聯:“誠朝聖地人文祖,心寄神州兒女情。”道出了我們大家共同的心願。
軒轅廟北靠橋山,南臨洛水。進門庭院寬敞古柏森森,其中一株最粗壯最蒼老的樹,高5丈8尺,圍3丈1尺,立有“黃帝手植柏”碑,如此算來樹齡應有5千多年。游客到此幾乎都要留影,因為這是我們和5千年前的老祖宗親密接觸的難得機會。往後走,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了一對比常人大一倍以上的赤腳印:“黃帝腳印”,這如果真是黃帝的腳印,推算黃帝應是4米左右的巨人。這顯然是在神化黃帝,許多游客朝黃帝腳印丟錢幣,人們相信能把錢幣投到腳印上,就能得到黃帝的保佑。
在史書上黃帝是一位傳說中的領袖人物,戰勝異族蚩尤的英雄。究竟是否真有其人,沒有過硬的佐證。一個成熟的民族需要有完整的歷史,需要有自己的群體意識和群體想像,需要有自我凝聚的精神符號,需要有自己的圖騰。在古代中國,好像也推崇黃帝,但關於黃帝多半還是說說而已,在橋山下為他修的廟不太大,在橋山上為他修的墓墓也比較小,古代士大夫墓都少不了的石人石馬黃帝墓卻一個也沒有,比我們見到的帝王墓就差得更遠了。我們看廟和墓的建設和碑刻,能感覺到近現代對黃帝的敬重遠超古人。孫中山領導推翻滿清後,1912年春親筆題詞“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惟有我先。”上世紀40年代國共合作抗日時蔣介石毛澤東曾分別題詞紀念黃帝。這些碑都陳列在軒轅廟的誠心亭裡。民族的覺醒給我們傳說中的祖先前所未有的歷史地位。
新中國建立以後,在黃帝陵前樹立高大的“黃帝陵”石碑,比原先明朝嘉靖年間唐鑄的“橋山龍馭”碑大幾倍,氣派多了,還建了碑亭,增添莊嚴肅穆的氣氛。改革開放以後,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時期,海峽兩岸要和平發展,港澳台的中國人,世界五大洲的華僑華人紛紛來到黃帝陵,政府反映民意,每年都舉行公祭,所以把軒轅廟大加擴建,新建了一座高大雄偉的軒轅殿,殿前是一片可容萬人開祭祀大會的巨大廣場,廣場兩側十六個園形銅鼎昂然挺立,一百多面黃龍旗迎風招展。殿裡沒有一般常見的塑像,只在後牆上留下一個塑影,黃帝究竟什麼樣子,讓我們自己去想像去琢磨吧。聯想每年的公祭場面和氣氛,那真是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我們既感受到對共同祖先的緬懷與崇敬,更感受到歷史與時代的召喚。如軒轅殿前一條條豎幅所寫“黃帝子孫團結自強共振華夏雄威”,“仰將來齊鼓槳共創龍裔家園”。
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像,它衍生出炎黃子孫意識, 特別在外敵入侵,國家危亡,民族生存出現危機時,這種意識能動員群眾,團結人民,充分激發人們的共同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華民族面對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時,黃帝文化又是發掘民族物質和精神資源的一種動力源泉,成為民族自信的一種依據,成為龍之魂。所以我們對傳說中的黃帝寧可信其有,不必存其疑。因為黃帝作為民族文化的歷史沉澱,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早已為全民族所認同。
下午四點結束黃陵游,向東北方向,走高速公路去黃河壺口瀑布。天黑過黃河,住山西吉縣壺口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