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參加西線游,我們從秦皇跳到漢武。漢代是我國作為統一的封建帝國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的民族也因漢得名。漢代最有作為的皇帝是漢武帝,他的墓叫做茂陵,在鹹陽西邊的興平縣,覆鬥形的大墓中已沒有什麼遺存,據說是漢末的農民起義把茂陵給盜了。我們游覽茂陵,實際爬的是霍去病墓,在霍墓上可以遠眺茂陵。霍去病生前抵御匈奴屢立戰功,封驃騎將軍,死後葬於武帝墓左永伴武帝,這是了不起的殊榮。霍墓前有馬踏匈奴的紀功石刻,外孫女說這個石刻她們書上有,今天見到實物很高興,一定要照張相,揚威大漢雄風。霍墓後有一座供奉霍塑像的小廟,香火不斷,廟前一塊臥石,上刻“去病”二字,據說在此石上走過,可以去病消災。雖然牽強附會沒有科學根據,我們還是在石上走了一走,以表達對漢代英雄的敬仰。古人如此神化霍去病,他不僅是國家的保護神,也成為平民百姓的保護神。
繼續向西,我們又從漢跳到唐。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繁榮最開放的朝代,唐代最有名的是唐太宗,他的墓是昭陵,昭陵六駿是最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極品石刻,可惜大多被盜流失國外。我幾次來游,線路安排均不包括昭陵,而乾陵卻總是少不了的重頭戲。乾陵以山(梁山)為陵,規制特大,墓園、神道、碑刻、翁仲氣魄宏大,在在顯示著大唐盛世的氣像萬千。所在縣即以陵命名為乾縣。乾陵奇特之處,一是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葬於此;二是中國唯一的兩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三是墓前樹立千年的無字碑,留給後人無盡的思量與評說;四是唐18座皇帝陵中唯一未遭盜掘的墓;五是墓前兩側立有六十尊當年外國政要或使節的石像,表現盛唐的國際威望,不知何時何故這些石像又全失去頭顱,成為無頭群像,留下不解的歷史謎團。參觀乾陵有走有看有感有想:走,墓園廣大、神道坡長需要走,自下而上在兩邊巨大翁仲的注目下可以走出對死去帝王的敬畏,走出對盛唐文化的景仰;看,陵墓所在的梁山主峰聳入雲天郁郁蔥蔥,迤儷南下,對稱拱衛兩座小山峰,整個像一端坐的佛像,景像獨特。看,據說是我國最大的重達百噸的石獅一對,雕刻生動優美而且無性別區分。看,後人在無字碑上漫滅不清的各種評說;感,佩服武則天敢於反傳統書寫女皇歷史的新篇,感慨唐代思想意識的開放和包容,不在武氏死後把她看作叛逆或妖魔,不把她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讓她永世不得翻身,而仍然給以應有的敬重;想,想那些重達百噸的石獅石碑當年是怎麼從遙遠的地方運到這裡來的,想未遭盜掘的乾陵通向地宮的道口可能在何處,地宮裡可能藏有哪些稀世國寶。
再向西行,看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大量唐代的金碗銀盤玉器瑪瑙珠寶和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這些震驚世界的發現讓我們一飽眼福。各種器皿材質極其珍貴,工藝極其精湛,數量多體量大。有些文物在它生成的古代本是很平常的,譬如一只粗糙的石箭頭,一只古陶碗,一枚五銖錢,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於絕大多數消失了,只有極少量留存在下來,所以彌足珍貴。它們的價值是歷史造成的,是現代人渴望了解歷史的需要造成的。而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則不同,在古代它們原本就是皇家珍藏的稀世國寶,以及通過國際交往來自南亞或西亞的寶物,以稀世國寶加1400年歷史,價值當極其珍貴,所以無怪乎展廳裡保安戒備森嚴。
何以18個唐代皇陵被盜了17個,而法門寺塔的地宮卻沒有被盜呢,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寺廟的管理具有連續性,不因改朝換代而中斷;二是宗教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消彌了一些盜念。我們真得感謝當年提出並實施用此地宮保存國寶的先人,他們在給後人保存寶物時還留了清單,清單幫助現代人認出哪些是歷史上早已失傳的秘色瓷器,清單還使現代人知道了這些寶物的不同來歷。地宮的建造者恐怕不會料到,這些寶藏在1400年以後,不僅幫助我們了解唐代的佛教文化、社會生活和政治經濟,而且對現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對兩岸三地的文化宗教交流、對國際文化宗教交流、對增進世界人民的友誼,都在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