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走法國-Day6

作者: 曉凡1533

導讀Day 6: 2007.6.4 行程:聖心教堂/ 蒙馬特高地à紅磨坊à孚日廣場àSt Paul St Michael ChurchàSaint- Germain-des-Pres 今天時差終於倒過來了,8點多才醒來。反正今天行程不緊湊,也都不是些非去不可的地方, 所以就慢悠悠地出門。天哪,終於下雨了!來前看天氣預報幾乎每天都下雨,來了以後每天都艷陽高照,還真是覺得很幸運。怎麼辦? 還好前幾天把重要景點都走過了。改變計劃,先� ...

Day 6: 2007.6.4


行程:聖心教堂/ 蒙馬特高地à紅磨坊à孚日廣場àSt Paul St Michael ChurchàSaint- Germain-des-Pres

今天時差終於倒過來了,8點多才醒來。反正今天行程不緊湊,也都不是些非去不可的地方, 所以就慢悠悠地出門。天哪,終於下雨了!來前看天氣預報幾乎每天都下雨,來了以後每天都艷陽高照,還真是覺得很幸運。怎麼辦? 還好前幾天把重要景點都走過了。改變計劃,先去聖心教堂吧。 那裡最遠,也許到那裡天就好了呢。 果然, 出了地鐵站天開始放晴了。今天有做彌撒,進門不收錢, 但是不能拍照。偷拍了一張,沒有閃光,還是給發現了, 只好SORRY一聲。

出了教堂,再去蒙馬特高地,那是藝術家集中的地方。真的像別人形容的,那著畫夾的畫家們守在路口,一進入就蜂擁而上。有一個把價格降到了15歐畫一幅肖像。我的底線是10歐,沒談成。很小的一塊區域,轉一下很快,很有藝術氛圍。

最後離開的時候又上來一個帥哥畫家,和我聊了半天,並不說畫畫的事。還約我晚上見面。 在我的地圖上圈了地點,還寫了名字和電話。或許這就是法國人的浪漫, 一路上已經經歷了很多, 現在已經見怪不怪了,約會實在是太平常了。可惜我這個CHINESE實在是不太敢, 雖然有些好奇, 但畢竟是孤身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一句法文都不會,還是安全第一吧。

聖心教堂 Sacre Coeru www.sacre-coeur-montmartre.fr地鐵2線Anvers站,4線Chateau Rouge站,12線Abbesses站。

聖心教堂位於巴黎蒙馬特高地的最高點上,從這裡可以俯瞰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巴黎聖母院和榮軍院等。

教堂始建於1876年,1919年落成開始使用,由全法國捐款興建。教堂內有許多浮雕、壁畫和鑲嵌畫。聖壇上方是巨副天頂壁畫,耶穌與天父相對而立,聖母等隨侍兩側。

它潔白的大圓頂具有羅馬式與拜占庭式相結合的別致風格,四周為四座小圓頂,中間為一座大圓頂,頗具東方情調。教堂後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型鐘樓,裡面的薩瓦鐘,重19噸,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沿著莊嚴的石階向上,直抵教堂正外立面和帶三個拱門的門廊,門廊的上方是聖路易國王與聖女貞德騎馬塑像。

教堂的禮拜堂分上下兩層,下層供隨從和僕人們使用,裝飾色調艷麗活潑。上層為王室和貴族們專用,高達15米的窗上裝著彩色玻璃,令室內流光溢彩,如同夢幻。這些彩色玻璃鑲拼出1100多幅聖經故事,如同一部連環畫版的《聖經》。

教堂前的是蒙馬特廣場是巴黎最有藝術特色的地方,很多年輕畫家在這裡寫生。

今天因為買了一天票,所以盡量多坐地鐵。坐了兩個站, 到紅磨坊拍一張到此一游照。出口一出來就能看到紅色的風車,其實破舊的很。 晚上看表演是99歐,我覺得太貴了, 不值得!

紅磨坊 Moulin Rougewww.moulin-rouge.com地鐵2線Blanche站

紅磨坊夜總會創建於1889年,以康康舞表演聞名於世,觀眾總計超過100萬人次。紅磨坊的演出總是呈現給觀眾豪華的場面:綴著羽毛的頭飾,貼滿閃光亮片的服裝,喧鬧的、會讓人不由自主隨著節奏搖擺的音樂,還有嚴格挑選和訓練的魅力女郎。

其實紅磨坊不僅有康康舞,很多著名的法國藝術家曾在紅磨坊演出,還有埃爾頓·約翰這樣的國際巨星。

下一站是巴士底,馬萊區,中心是孚日廣場,那裡是很多名人的故居。 我知道的就只有雨果。

巴士底獄遺址 Place de la Bastille地鐵1、5線及RER B線Bastille站

“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四周圍繞著又高又厚的石牆和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

城堡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城防工事,在路易十一時代被改為國家監獄,是巴黎最大的監獄。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占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士底獄被徹底拆毀,拆下來的磚石拿去鋪了橋。監獄原址變成了巴士底廣場,要尋找遺跡,只有進入地下,在地鐵站底層還能找到建築的兩塊基石。

1830年,巴黎人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七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像征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裡跳舞吧!”

1880年,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歷史:封建君主時代的法國有一種制度,貴族和秘密警察可以憑著國王簽發的“密札”隨意逮捕任何人並關進監獄。這種密札往往是空白的,持有者想逮捕誰,只需填進他的名字。在路易十四時期,國王經常把密札當作人情隨意送人。巴士底獄裡關滿了無辜入獄的囚犯,他們莫名其妙被捕,從未經過審判,更沒有確定的刑期。路易十五時期,這種情況有所減輕,巴士底逐漸轉為關押輕微犯罪者,刑期一般都很短,但密札制度並沒有改變,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裡。

在《悲慘世界》《雙城記》《九三年》等文學作品中,都有對巴士底獄囚犯悲慘命運的描述。

有趣的是,現在的巴黎人並不只在這裡跳舞,巴士底廣場也是各種抗議、示威者最鐘愛的集會場所。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攻克巴士底”至今仍然是法國人心目中追求自由、民主的像征。不過現在集會一般總是和平的,甚至氣氛輕松,旅游者遇到也不必緊張。

孚日廣場 Place des Vosges

從1612年開始這裡成為王市專用的休閑廣場,亨利四世希望把它改造得更加完美. 他的願望當然得以實現,改造後的王家廣場成了一個優雅休閑,騎兵表演和紳士決鬥的場所.名人雅士如塞韋尼夫人(Madame de Sevigne, 1號乙)、博舒埃(Bossuet, 17號)、黎世留(Richelieu,21號)、雨果(Victor Hugo, 6號)和阿爾方斯文 都德(Alphonse Daudet, 8號)等人都在此居住過。這36座樓房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形狀對稱,外立面上鋪砌石條和仿磚,兩層帶有圓形天窗屋頂的小樓,都有後院和隱蔽的花園等。南面的國王樓與北面的王後樓相互對應。

照書上說的,去走一走Francs-Bourgeois,舊時的公館街現在都是時裝店了。聖保爾-聖路易教堂不經意間就出現在眼前,順便就去坐坐。 不要門票,很安靜,而且還放著音樂。一門之隔完全是兩個世界。 雖然我不信教,但在主面前靜坐一下,真的馬上有一種寧靜的感覺,好像外面的一切都和自己沒有關系了。

聖保爾-聖路易教堂St Paul St Louis Church

1580年,耶穌會在現在查理曼中學(lycee Charlemagne)所在的位置蓋了一間屋子,供那些已經許願修行的教徒居住。後來路易十三為他們提供土地,於1627至1641年間修建了一座新教堂。設計方案源於巴洛克建築典範-羅馬的耶穌教堂。

按照古典柱形的分布,教堂正立面層層排列的立柱擋住了圓頂,這是耶穌會風格建築的一大特色。但是後來所建的教堂中, 如索邦教堂、瓦爾德格拉斯教堂和榮軍院教堂,建築師們都修正了這個小瑕疵,著意突出教堂的圓頂,使整座建築更為壯麗。

聖熱爾曼德普雷 Saint- Germain-des-Pres 地鐵4號線Saint- Germain-des-Pres站

二戰結束後的巴黎解放初期, 聖熱爾曼德普雷一帶以其熱鬧的夜生活和地下爵士酒吧吸引著人們。 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筆賦予了這片街區特有的色彩。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淡淡的虛幻,知識分子特有的歡樂氛圍和平靜的奢華。

利普酒吧(Brasserie Lipp)是藝術家和政治家經常光顧的地方。作家魏爾倫(Verlaine)、普魯斯特(Proust)、紀德(Gide)、馬爾羅(Malraux)等人都在此舉辦過沙龍。海明威(Hamingway)更是在這裡寫下了《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說。這一帶不可錯過的地方還包括Café de Flore 和Les Deux Magots這兩家巴黎左岸的露天咖啡館。這三個地方離得很近, 看見一個就全看見了。

在Café de Flore小坐,要了一瓶Perrier,5.5歐,已經算是最便宜的飲料了。法國人真的很喜歡就那麼坐在那裡看著馬路上的人。 我就借此歇歇腳,也體驗一下法國人的生活。

今天是先回酒店,吃好晚飯7點再出發去沙約宮。其實上次去鐵塔就該去的。後來看到書上說那裡才是最好的拍鐵塔的地方, 所以今天去補課。去了才發現最好的去鐵塔路線應該是坐地鐵到Trocadero,從沙約宮寬闊的平台拍攝鐵塔,然後一路走到鐵塔下。8:40pm回到酒店,趕快為明天備科然後睡覺,明天要早起。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