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0日下午,從雲台山出來,有的士司機招攬客人,於是花50塊很順利到達焦作,乘上了開往洛陽的汽車,一個多小時到達洛陽,入住火車站旁邊的一個快捷酒店,花費98元,價格不貴,條件也還不錯。洗了澡,已經傍晚了,和LP來到周王城廣場,欣賞了天子架六和周公造邑雕塑,和洛陽市民一起度過美好夜晚,在回酒店時,在一個燒烤店吃了涮羊肉和燒烤,回酒店休息。
7月21日,乘上公交車,慢慢悠悠到了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裡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裡,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只是很可惜的是,經歷歷史上的幾次滅佛運動,石窟內的佛像絕大多數都已殘缺不全了,太令人痛心了。
從龍門石窟出來,我們趕回酒店,退房(已經12點多了),吃過午飯,向白馬寺而去。白馬寺號稱天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個官辦寺廟,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白馬寺山門東走約30多米,有一座十三層的齊雲塔,直插雲霄。齊雲塔始建於五代時期,原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時燒毀。金朝大定年間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在白馬寺游覽時,天已經下起了雨,只好草草收兵,回到洛陽市,登上了開往登峰的汽車,准備到大名鼎鼎的少林寺一游。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可以游覽的地方很多,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及舉世矚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有關林,有國花牡丹等等,只可惜時間有限,留下了一點遺憾和向往。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白馬寺)

(齊雲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