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黔之行(第一天)【下】[黔靈山(公園)、弘福寺、天龍屯堡

作者: QQKOD

導讀 (黔靈山) 離開甲秀樓,來到位於貴陽城西北棗山路附近的黔靈公園(因素有“黔南第一山”的黔靈山而得名),而游此公園(山)更主要的原因是山上有一座弘福寺,寺院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因而各方游客不斷。踏著雨後的“九曲徑”登山,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去寺院淨化一下心靈,也算是一件美事。 (虎) 沿著“九曲徑”(383級)拾級轉折而上,一路上陸續可見刻於 ...



(黔靈山)

離開甲秀樓,來到位於貴陽城西北棗山路附近的黔靈公園(因素有“黔南第一山”的黔靈山而得名),而游此公園(山)更主要的原因是山上有一座弘福寺,寺院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因而各方游客不斷。踏著雨後的“九曲徑”登山,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去寺院淨化一下心靈,也算是一件美事。


(虎)

沿著“九曲徑”(383級)拾級轉折而上,一路上陸續可見刻於山壁的石刻“菩提路”、“第一山”、“虎”、“佛”、“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南無阿彌陀佛”等。其中一個草書“虎”了若不是事先有做功課我還不認得呢。此字為當年貴州提督,山西岱岳人趙德昌所寫,草書書法並非一般。而“黔南第一山”的題字為董必武所書。



(弘福寺)

登上山頂即見弘福寺,此寺為赤松和尚(1634-1706 赤松,俗姓韓,法名道領,號赤松。)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所創建,當時稱為“宏福寺”,“弘福”二字乃“弘佛大願,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對著寺院山門有一座“九龍浴佛”的大石壁,刻畫的是經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時,九龍吐水為之沐浴的景像。石壁前釋迦牟尼佛蓮座之上有一佛字圓牌,按導游解說在石壁前(地上圓形地磚處)閉眼轉三圈伸手前行如能摸中佛字圓牌則為之上上簽什麼的(沒聽清楚)。大雄寶殿的石欄杆上都刻有經文,此為弘福寺一大特色。“有信無智長愚痴,有智無信長邪見。——《大方廣華嚴經》”

從弘福寺出來,繞道右側杖缽峰向山下的“麒麟洞”方向走去,路上開始見到彌猴出沒的標志,兩側山邊的樹上不時出現嬉鬧的猴群,待到山下的“麒麟洞”附近彌猴更多,都走到路上打鬧爭搶食物了。欣在下山時聽導游說起路邊有彌猴出沒之時已經緊緊握住同伴的手,當看到些警示牌時,基本和看到狗沒有什麼分別了(她怕狗)。



(猴)

在一路上大家向導游問得最多的就是當地房價多少多少?感覺這伙人就是廣州炒樓團,而事實上貴陽作為貴州省的省會城市,房價也是隨著全國的形勢突飛猛漲的,這就不多說了。

離開黔靈山,旅游車轉上貴黃高速公路向平壩和安順方向前行(途中經紅楓湖景區,沒有游玩),中途在平壩縣天龍鎮轉入天龍屯堡(pǔ,音普)古鎮。天龍屯堡古鎮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這裡就是有名的順元古驛道,天龍屯堡古鎮最早是順元古驛道上的一個驛站,名叫飯籠驛。由於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從明代開始就在這裡及周邊大量屯兵,而在此屯兵的多是南京及中原一帶遷來的漢人,時至今日仍保留江南漢人的生活傳統。

據資料所說,清朝康熙年間,雲貴總督範承勛奉旨實行“改土歸流”後,屯堡人由軍戶轉變為普通百姓。天龍屯堡古鎮更名為“飯籠鋪”,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裡依然是清廷的驛站和屯兵重地。

本世紀初,天龍的幾位有名鄉儒感覺飯籠鋪的“飯籠”二字不雅,經提議,取天台山的“天”,龍眼山的“龍”二字為村寨之名,這就是天龍屯堡鎮“天龍”二字的由來。現在天龍屯堡已經作為旅游點開放讓旅游者了解屯堡歷史,好就好在基本還保留原來古村的風貌,村民仍然是本村的村民,所以感覺民風還是純樸的。(“九道坎”是屯堡內至今歷史最早的石頭建築之一,因有石階九道而名之。相傳為陳氏入黔始祖陳典的居住地,陳氏外遷支系在認祖歸宗時以此為據,現在已列為老房,游客不可近前參觀,因它已經是六百余年的老房子了。其建築特色之處為兩座房子之間有過空走廊連接。陳典,當時的“政通大夫”即主管郵政的官吏,設天龍驛站。)

屯堡民居的最大特點是石頭的廣泛應用,走進屯堡就是走進了石頭的世界,村內的巷道,民宅的牆壁,甚至屋頂的全都是用當地特有的石頭建成,厚的做牆基和牆壁,簿的當做屋瓦。一戶民宅就是一座石頭的城堡,一個村莊就是一座純粹的石頭城。屯堡是一個防御敵人的整體,屯堡民居既可以各自為陣,又可以相互支援互鄰。今天的屯堡人仍以南京為靈魂之根。這有他們在前往南京尋根問祖後帶回的故土上所立的“葉茂思根碑”,昭示“萬派歸宗源有本,一脈兩地祖無分”的心願,這裡也是村寨的中心,兒童在碑前游戲玩耍。

沿著石板街一直往前行就來到位於街尾的天龍學堂,即現時的屯堡民間民俗文化館,大門牌坊上寫著“敬業樂群”四字。學堂始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是一組中軸對稱,中西合壁的近代建築,院內古木參天,院內種植紫薇樹和桂花樹,暗喻“紫薇高照”“蟾宮折桂”,皆為對學子的良好祝福。2004年5月,安順市人民政府將其以“天龍學堂舊址”之名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辟為“屯堡文化民俗陳列館”。天龍學堂也是貴州鄉村最早辦新式教育的地方。



(學堂門口)

大家在學堂天井等了好一陣子,伴隨著丹桂的陣陣香氣,屯堡的傳統藝術,有戲劇的活化石之稱的“地戲”上演了……。據資料所說,地戲原於軍儺,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行祭奠,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儺儀。儺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古老文化,而在屯堡內看到的就是儺文化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屯堡人俗稱“跳神”,“地戲”的叫法是文字史籍中的雅稱,字面意思來源於這種表演是以平地為舞台圍場演出的,所以演員們都是把角色的面具置於額上,就是方便周圍高處的人觀看而演員又能透過黑紗看清現場進行表演。這一巧妙的設計成為屯堡地戲的一個特色。台上表演的是《三國演義》中“兄弟相會”的一幕,老實說,我們都是來自廣州的土人,除了擔任司儀和解說的主持那用稍標准的普通話的講解能聽得清楚之外,戲中的演員都是用戲曲方言進行說唱,他們唱什麼我們幾乎一概聽不出來,除了三個字:“張飛……耶……”大家很快就能領會和熟習,再加以練習就能經常應用,所以之後的行程經常就有人不時爆出這三個字,搞得不倫不類引起哄堂大笑。

貴州靠山吃山珍,出產的菌菇類很多,看上去簡簡單單的雜菌湯一試之下原來味道很鮮,被肥濤發現後眾人三兩下就清了底。以糧為綱,面食還是根本,大受歡迎之下也很快清場。入夜住進安順市一家四星級標准的凱旋大酒店。入住後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安排李先生伉儷入住同一間房,把一間大套房安排三個女子,酒店方面很快就按我們的要求安排好了。安哥?——單人!雖然他主動願意為三人房擔任室內警戒工作,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沒有授權。


精選遊記: 貴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