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零零柒年九月,十人如秋風掃落葉般經過組合、線路策劃、聯系旅行社等一系列工作,終於在九月中旬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組織起一支直指祖國西南腹地的“黔秀之旅”,簡稱黔秀團(有讀作“禽獸”者,拖出去打)。由於時間關系貴州只大致走了貴陽市、安順市、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等地。其它遵義市、銅仁地區、畢節地區、六盤水市和黔東南等只能留待以後計劃了。

(貴陽機場)
11點多,CZ3662航班徐徐降落貴陽龍洞堡機場,貴陽天陰,當接應我們的旅游車上了公路,天空竟開始下起小雨,真應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人無三分銀”的俗語?機場離市區不遠,大概十來二十分鐘就到了,在貴州省委旁的某旅游定點酒樓填填肚子,飯菜做得不乍的,但大家還是吃得很開心,當地的蔬菜對於我們這些吃多了廣州的化肥菜的部落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匆匆吃過之後,我們一行打傘往第一個參觀景點甲秀樓而去。

(首餐吃的團餐中有一道所謂的酸湯魚,第一次吃還不錯,後來自己去揾食才知還有更精彩和更正宗的。)

(其中一道小吃,一夾一嘗才知原來是炸薯蓉(土豆泥),好吃得很)
來到南明河邊,遠遠就見一座三層尖頂塔樓屹立於河中央,兩邊有橋與兩岸相連。因之前已通過網絡作了大致了解,一看便知這是甲秀樓是也。在牌坊前額上寫有“城南勝跡”,可知以前此地為貴陽城南郊。大家跟隨導游隨隨便便簡簡單單作了一番游覽。樓內一層一部分陳列有甲秀樓的歷史變遷史跡,其余更多地方是出租給小販販賣一些全國各地都差不多的紀念品。
講到甲秀樓不如先講講此段南明河一帶的環境,從網上了解到一段資料如下,對我了解這一景點有所幫助。
“南明河入貴陽城後,至大南門外,出霽虹橋下,曲折而西,澎湃之勢大減,積流成潭,此即涵碧潭。潭中有巨石如鰲,平坦廣闊,是為鰲頭磯,或稱鰲磯石。甲秀樓,被譽為貴陽市徽,就建在鰲磯石上。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在鰲頭磯上建閣,名曰“甲秀”。後人續修一帶九孔白石橋於樓下,貫通南北兩岸,名曰“江公堤”,後改稱“浮玉橋”。橋上又建一方亭叫做“涵碧亭”。甲秀樓屢遭兵燹,在明末和清代多次增修或重建。”
看完這段資料又有點奇怪了,現場看到的浮玉橋明明只有七孔,而資料中提到的九孔白石橋的“九孔”是什麼一回事呢?我翻查資料找到了答案:“浮玉橋為九孔,稱“九眼照沙洲”。解放後臨河修公路填埋二孔,現能見七孔。”毫無辦法,在現代化改造中只能“七眼照沙洲”了。而這兩段連接兩岸的石橋,連接涵碧亭一側才叫浮玉橋,連接翠微園一側的叫霽虹橋。

((南明河在此轉了個彎曲折向西,我用相機連拍了幾張全景,回來後拼接一全幅。)
甲秀樓位於貴陽城南,是此行第一個景點,和廣州的五羊石像一樣,屬於“例牌菜”的項目。甲秀樓建在南明河中一塊鰲頭磯上,始建時代為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是一座木結構的閣樓,樓高約20余米,三層三檐攢尖頂,紅欞雕窗,下有白石柱托檐,四周雕花石欄相護,獨具特色,是貴陽市的標志性建築。三層三檐攢尖頂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據說是獨一無二的。
甲秀樓自貴州巡撫江東之創修算起,到一九八一年市人民政府撥款維修為止,該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志。江巡撫當年在此築堤聯結南岸,並建立一樓以培風水,樓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而甲秀樓建在鰲磯石上,還有深一層的意思,意在“獨占鰲頭”,人才出眾。
看甲秀樓的另一個看點就是讀甲秀樓的對聯和長聯。甲秀樓的長聯也是長得有名氣的,我好幾年前去昆明大觀樓看長聯,當時導游一定會把它與貴陽的甲秀樓長聯一比的。今天得以一讀也……長聯掛在樓的另一面(是不是讓交了那5元門票錢才能看到長聯的意思呢?)。
關於清人劉玉山這幅長聯有174字和206字的版本,如果按174字的版本這應該是排在昆明大觀樓孫鬤翁的長聯之後,但如果按206字版本比大觀樓的又多了26個字。但我在甲秀樓看到的長聯是174字的。長聯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我抄的原文如下: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夔,迢遞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馬撤碉隳,烏蒙箐掃,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漫雲築國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數千仞高臨牛渚,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漢置牂柯,唐靖矩州,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蹟千秋。對此雲送螺峰,霞餐像嶺,緩步登臨,領略些畫閣煙景。恍覺蓬洲咫尺,招邀仙侶話游蹤。
單單是甲秀樓的長聯除了174字和206字兩個版本外,裡面的字眼還有多種版本,不管是哪個版本,我還是認為昆明大觀樓的長聯寫得要比甲秀樓的要好。
釋義:
鰲磯:南明河中昔有巨石兀立,其形似鰲,人稱鰲磯,甲秀樓即建於其上。
一層更上:化用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意。
衡湘:衡山和湘江,均在湖南境內,代指湖南。
滇詔:滇和南詔,古國名,均在雲南境內,代指雲南。
粵嶠:兩粵和嶠嶺,特指廣西。
巴夔:巴郡和夔州,均屬四川,代指四川。
迢遞:遠貌。
關河:關山河流,版圖。
兩游:兩河,指長江、西江。
岩疆:高山之地。
碉隳:碉堡毀棄,喻戰亂結束。
烏蒙:山名。
箐掃:竹林掃淨,喻天下太平。
築國:指貴州,築是貴陽市的簡稱。
牛渚:南陽河畔的地名。
雙柱:指甲秀樓前的兩根圓形大柱。
僰道:地名,為僰人所居,在今四川宜賓,史傳秦代始通僰道。
牂柯:漢代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前置,轄境約當今貴州大部、廣西西北部和雲南東部。
矩州:唐代州名,武德四年置,地為今貴陽。
宋封羅甸:《貴陽府志》記載,宋開寶年間,普貴納土歸順,宋朝封他為羅甸王。
像嶺:指貴陽市西北角黔靈山上的像王嶺。
螺峰:指貴陽市東門外的扶峰山,其山石多螺旋。蓬洲:傳說中的仙山名。
仙侶:理想的旅伴
歷朝歷代甲秀樓的詩賦很多,在浮玉橋上的涵碧亭我覓得兩首,我認為也是精品。涵碧亭建在浮玉橋上,建得小巧玲瓏,四柱的一側書有清代貴陽汪仙譜知府的一聯曰:“水從碧玉環中出, 人在青蓮瓣裡行。”描寫出當年涵碧潭的景像。另一側書有汪筱鄉題貴陽甲秀樓:“銀漢浮空星過水,玉虹拖雨雁橫秋。”(銀漢:銀河;玉虹:比喻橋,浮玉橋和霽虹橋都寫在裡面了)。這兩幅對聯意境相當的好,如能靜得心來細細品味,也算是人生一樂事也。還有兩首也寫得特別好:“煙雨樓台山外寺,畫圖城郭水中天。”“山色湖光杯在手,雲開天遠月當心。(楊儀卿題貴陽甲秀樓)”
過了浮玉橋就是和甲秀樓毗連呼應的一大片古建築群,只見門額上書寫“翠微園”。據介紹,翠微園占地4000多平方米,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前身為南庵,後改名為聖壽寺、觀音寺,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雲貴總督阮元題閣額“翠微”始得此名。民國時期在此設甲秀小學,1993年經維修後改名為翠微園。這些都是查資料上得知的。

((整潔的南明河兩岸看上去很美。))
參觀完翠微閣後,眾人前往市內另一景點——黔靈山及弘福寺。而這時,天上的雨點還沒見收斂,還好雨勢不大,好像專為遠方來的游客洗塵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