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行8(第六七天)荔波觀音峰.貴陽.青岩.花溪

作者: QQKOD

導讀旅行車很快出了縣城繞上了山邊的公路,車長吸取了昨天來時的教訓,繞過荔波這一段隔三差五就有減速帶的“高速公路”,改走縣級公路,而且今天我們的時間是充足的,這樣我們的旅行車有大半天時間是在群山和田野間行進,足可以讓我們飽覽貴州的田園風光。中途車長在觀音峰觀景台停車讓我們邊觀風景邊作小小的休息。 (這就是觀音峰景區大自然的點題之作——觀音 ...

旅行車很快出了縣城繞上了山邊的公路,車長吸取了昨天來時的教訓,繞過荔波這一段隔三差五就有減速帶的“高速公路”,改走縣級公路,而且今天我們的時間是充足的,這樣我們的旅行車有大半天時間是在群山和田野間行進,足可以讓我們飽覽貴州的田園風光。中途車長在觀音峰觀景台停車讓我們邊觀風景邊作小小的休息。


(這就是觀音峰景區大自然的點題之作——觀音峰。看到這尊觀音,你不得不嘆服在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品,不但整體很形像,連觀音娘娘手上淨瓶中的仙草都安排得那麼神奇。)

立在觀景台的官方簡介摘錄如下:荔波觀音峰,形成於上百萬年前,是中國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奇觀。觀音峰座(坐)落在壁立千仞之荔波靈山,因有一峰獨秀,偉岸屹立,十分形像觀音三十二變像中之大丈夫像而得名。這尊觀音立像,拔地齊天,頭頂英雄花,手捧吉祥樹,顯現迎客說法之態,可謂寶像莊嚴,會心慈祥,無不令人嘆為觀止,肅然起敬。據無數旅行家考評,荔波靈山觀音,其天生自在,不假人為之形神風采,可謂盡止雄、奇、險、秀之天地妙蘊,堪稱中國乃至世界最大天然石觀音……。

車行一段路程之後,在一處名叫甲度的地方停車加油(這都是托荔波翻天覆地改造油站封閉所賜),我們也下車小休一下。我們的團長欣自早上起來就和旅行社方面取得聯系,要求今晚改宿貴陽(下圖右下圖打電話者),經過一番磋商,完美地完成了行程的變更,在貴陽訂下了紫林賓館。贊一個!

中午來到一個叫獨山的小縣城,在路邊的一家民族餐廳(凱裡苗鄉侗寨魚頭王)吃午飯,飯菜做得算是中規中矩啦,反正大家也餓了,反倒是席間一位有長長眼睫毛服務員MM引起某些同志很開胃的吃多了幾碗。我們當中的一位同志也在其它個別同志的引導下很貪心地把人家一藍子的油泡玉米全倒在保鮮袋裡打了包,其實我感覺那東西不太好吃,用來喂驢還是可以的(玩笑!),打包回到車上之後大家也沒有碰上幾口。

旅行車離開獨山之後走不多遠就在一個叫良畝鄉墨衝站的地方重上貴新高速(貴陽——廣西新寨),經都勻龍裡於傍晚回到貴陽入住紫林賓館,賓館是三星級的,相對來說是比不上原來定下的龍騰度假村酒店,但勝在地處貴陽市區,明天出發去青岩和花溪會比較近。

入住停當之後,由生活委員帶領之下決定徒步一邊逛街一邊往青雲路尋找好吃的去處,這次目標是“清湯鵝”。一路沿瑞金北路、瑞金中路直到瑞金南路,沒有找到!再轉入遵義路,又轉入青雲路!怎麼越走越離譜的,好像走到農貿市場裡了?問路邊大排檔兩吃客,一個說三五分鐘就到,一個說十分鐘才到,一邊暈一邊謝過之後還是由團長欣逮到一個MM,正好MM方向就適合,欣就立馬把對方“控制”住,前後不離左右一邊跟人家談心一邊往目標方向靠近,反正情形跟保鏢或綁架差不太多,兩人的距離也就是能感染H5N1的距離。

出了青雲路來到紀念塔路口(這裡是青雲路、新華路(南北)、市南路、神奇路的交彙口),在貴陽大劇院旁算是找到清湯鵝的地界(袁記花溪鵝肉館)。

大家徒步走這段路都走得很累了,但這有好處,飢腸轆轆之下大家都胃口大開,一鍋清湯上來放進鵝肉,不久香味撲鼻而來,大家放開肚皮東西任吃飲料任加,滿意之中三百元錢搞掂了。



離開人民廣場,我和安哥就按之前的計劃往東走去看看甲秀樓的夜景。在一位下班回家的沃爾瑪員工帶路之下沿著流經廣場的南明河向東,十多分鐘後到達甲秀樓。(這位給我們帶貴州同胞,我們不知他姓什名誰,只知道他自我介紹是遵義人,前幾年曾在東莞長安鎮打過工,後來回家結婚現在在沃爾瑪上班。)

離開甲秀樓,我倆直接就打車回到酒店,睡上一覺准備明天整個行程中最後一天的行程——青岩古鎮和花溪公園。

今天是貴州游的最後一天,一大清早我們就來到位於南郊(距市區約29公裡)的貴州著名文化古鎮——青岩古鎮(2006年成為“貴陽八大景”之一)。到達古鎮時天開始下起了小雨,滿街濕濕的,我們基本是在雨中游覽古鎮風貌的。(牌坊上也是如甲秀樓牌坊那樣的“下山獅”形像。)(☆點擊圖片看大圖,更精彩!)

偷懶一下,摘錄網上一段古鎮革沿:

青岩古鎮歷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為了控制西南邊陲,於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因青岩位於廣西入貴陽門戶的貴(陽)番(定番,今惠水縣)主驛道之中段,在驛道上設傳遞公文的“鋪”和傳遞軍情的“塘”。駐軍於雙獅峰下驛道旁建屯,史稱“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屯“逐漸發展成軍民同駐的村寨,“青岩屯”演變為“青岩堡”。天啟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1627年)時領青岩土守備,領72寨,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貴在離青岩堡約1公裡的“四只把”坡(地名)建土城,時人稱為“王城”音譯漢語為“兵城”或“營盤”之意,這是今青岩城的雛形。土城居高踞險,原青岩堡內寨民為避兵禍,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漸具規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此上貴陽,西入平壩(縣),東走龍裡(縣)的十字交通要寨。經數百年歷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牆、石砌街巷。於今青岩城成了一卒座明清風格的文化古鎮。



青岩城門

萬壽宮,門壁上雕塑為“八仙賀壽”。我還記下了道觀正門木屏風上的一副對聯:仁厚遠交好,虔誠危轉安。屏風中央就是大大的一個“緣”字。俗語話:佛教修來世,道教修今生。從一副對聯就可以很顯然體現這種意思

查資料附帶找到一個近代發生在古鎮的歷史事件——“青岩教案”,摘錄如下:

【反帝的青岩教案】在當時的形勢下,發生了震動海內外的“三大教案”事件:即青岩教案、開洲教案、天津教案。趙國澍是青岩教案關鍵人物:所謂轟動中外的青岩教案過程是這樣的: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分子披著宗教外衣,以傳教為名,在貴陽地區進行種種侵略活動。他們勾結地方勢力,強占民田,強征百姓服勞役,他們的種種罪行,激起貴陽人民的無比憤怒,貴州官府 同樣十分厭惡。貴州官府曾發出"秘密公函",禁止用傳教煽動人心。鹹豐十一年,辛酉(公元1861年),趙國澍任青岩團務總理。貴州巡撫何寇英與提督田興怒暗地發起“厭教”運動,向各地發出公文,敦促全省文武官員驅逐洋教士,並以此作為考課和獎懲的標准之一。當年端午節下午,青岩百姓按照習俗出門“游百病”,游至城郊姚家關天主堂大修院時,兒童們高唱“火燒天主堂,洋人進班房”,習教人員衝出教堂與群眾爭吵不休,糾纏撕扯。趙國澍聞訊命團兵馳往,包圍天主堂大修院,五天後,查抄了大修院,將為首鬧事的修士張如祥、陳昌品及天主堂佃戶羅老二抓至龍泉寺看押。並火燒大修院,天主教主教胡溥理得知後,一面抗儀一面派專人進京向法國駐京公使申報。北京一時鬧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而貴州提督田興恕卻下令趙國澍將鬧事者秘密處死。趙國澍於七月二十九日命刑丁將三人綁赴城外謝家坡斬首,誰知路遇天主教堂女佣王瑪爾,趙國澍怕走露風聲,下令將其抓到刑場一並斬首。隨後率兵查抄搗毀了才建好兩年的大修院。田興恕即將趙國澍擢

升為全黔團務總辦。然清廷軟弱,在外國聯合勢力壓迫下,妥協賠款,趙國澍亦被革職。慈禧太後派了好幾位重臣至黔查辦此案,歷時四年方算了結。

從青岩古鎮出來,順道就可以去游覽一下有“高原明珠”之稱的貴陽“花溪公園”。還要去嘗一嘗花溪有名的小吃“花溪牛肉粉”。

關於花溪公園,我知道的不多,在找資料當中讓我找到一篇《花溪公園七十年》的文章,完全可以作為花溪公園的歷史簡介,我把它放在本輯貼圖之後。



花溪百步橋



花溪

《花溪公園七十年》

郭千裡

對於花溪來說,1937年是值得一提的:那年的冬季,寧靜花溪河畔突然喧鬧起來:在草木蔥蘢的山水之間,一些人鋪路搭橋,築亭建榭……花溪公園的建設在這個冬天正式啟動了,主持策劃這一工程的是時任貴陽縣長的劉劍魂。

當然,那時是沒有“花溪公園”這個提法的,甚至連“花溪”這個地名稱謂也不存在。人們把這裡叫作“花仡佬”——這是一個頗有些奇怪的地名,對其由來學者看法尚不一致,但較為普遍地解釋是,一個叫仡佬族的民族曾在這一帶生活過,花仡佬是仡佬族中的一支。清人嚴慶祺《花仡佬》一詩中,即有“地以種人名,是曰花仡佬”的詩句。



花溪風景自是天成。然而,其巧奪天工的布局,也並非從來就為人們所認識。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距劉劍魂策動花溪園林建設之前300年——有一個叫徐弘祖的人就到過花仡佬,此人是中國古代大名鼎鼎的地理學家、大旅行家,我們一般稱他徐霞客。可是他在《徐霞客游記》中對花溪僅寫下:“……大溪自西南峽中來,至此東轉,抵東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鞏巨石梁,南北架溪上,是為華仡佬。”或許是當時的花仡佬還過於冷僻,這裡的山水沒能引起這位“游俠”的留意,他跨過濟番橋(俗名花仡佬橋),在橋頭一雞毛小店小酌一餐,便又匆匆趕路去了(“乃飯於橋南鋪肆中,遂南向……”)。不過,我們還是得好好地謝謝這位徐弘祖,因為他畢竟在那部影響深遠的《游記》中,記述了花仡佬的山形水勢,向世人張揚了“華(花)仡佬”這一地名。徐弘祖算得上是花仡佬歷史上的“外宣第一人”。而他行走到線路“太慈橋——花溪——青岩”,今天可是一條熱門旅游線路。

時間到了清嘉慶年間,也即徐弘祖離開花仡佬約150年後,一位叫周奎的文化人終於開始刻意挖掘花仡佬山水之靈秀。周奎是清乾隆年間進士,教書為主業,55歲時才當上縣教諭——有些相當於縣教育局長,算得上是個科級干部。不過,可別小瞧了這位“科級”,從他開始,周家幾代人不僅出過二舉人三進士,還點過兩個翰林。值得今人提及的是,他懷著“我死了以後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的信念,帶著家人先後在麟山(當時叫獅子山)等山及沿河一帶植樹、壘壩、建閣、立亭,花仡佬山水風韻初顯。



按照開發建設花仡佬風景區的整體設想,劉縣長還有一件重要工作得辦——給花仡佬改一個名字。估計當時更改地名沒有太多程序,他采納了當地一位姓羅名浮仙的人的建議:去掉“仡佬”保留“花”,“花”後添上一個的“溪”——代表碧水。劉氏親筆書寫了這“花溪”二字,讓人刻成石碑,立於濟番橋頭,“花仡佬”由是更名為“花溪”,濟番橋也改作了花溪橋。

劉氏卸任,其風景區建設規劃尚未完全實現,好在他的繼任者李大光依然看重此事。只是不久李縣長便郁悶起來,因為他面臨著經費短缺的困擾,甚至一度停工。幸得有包括黔人何應欽在內的社會各界的撮合,民國28年(1939年)4月,以吳鼎昌為省主席的黔省政府批准成立公園建設籌備委員會,公園名同時敲定為“中正公園”。1940年3月,公園建設基本完工,吳鼎昌親自主持落成典禮。次年,何應欽為公園大門坊額題寫了“中正公園”四個字。

若干年後,大師劉海粟來花溪小住,亦道:“花溪很美……青山一發,碧水橫成,光虹攢疊。柳影毶毶,芳草遙碧。一群牧童,牛背對歌。桃源咫尺,使人神怡。”(劉海粟《花溪語絲》)



公園落成後至今數十年裡,其方位格局和主景點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動。

公園大門位於花溪大橋北橋頭,諸景點錯落於花溪河兩岸,一直點綴至平橋。主要景點有放鶴洲、壩上橋、飛雲閣、旗亭(棋亭)、西舍、小憩(東舍)、跳蹬等 。貴陽解放後,公園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先由貴陽市直管,1985年劃花溪區管理),河流林木得到保護,亭台樓閣得到修葺,道路橋梁得到改造,園內布局更為合理。花溪公園為此贏得了“高原明珠”之美譽。



1940年前後,花溪因多所學校、機構的遷入和貴州大學的落戶,人氣陡升,公園名聲遠播,不少社會文化名人慕名而來。著名作家陳伯吹先生曾在他那題為《花溪一日間》的文章中說道:“過貴陽不上花溪,如入寶山而空手歸來。”

也許我們應該留心一下下面這段文字:

“我們結婚的那天晚上,在鎮上的小飯館要了一份清燉雞和兩樣小菜,我們兩個在暗淡的燈光下從容地夾菜、碰杯。吃完晚飯,散步回到賓館。賓館裡,我們在一盞清油燈的微光下談著過去的事情和未來的日子……”對這段文字,可作如下注釋:

——“我們”中的一位叫李芾甘,如果提及他的筆名“巴金”,相信大家都會肅然起敬;另一位便是蕭姍女士了。

——“那天晚上”是1944年5月8日晚。

——“鎮上”即花溪街上。

——“賓館”系花溪公園裡的小憩(東舍),位於跳蹬側。

——寫這段文字的是巴金本人(有興趣的讀者可閱他的《 關於<第四病室>》)。

巴金和蕭姍在花溪舉行了只有他們兩個人的婚禮,從此攙扶著走過幾十年。巴老肯定沒有料到,幾十年後他的“粉絲”們將東舍一角辟出,建成巴金紀念館——可惜不少的旅行社導游都忽略了。1960年4月底,總理在出國訪問中途,回國作短暫休整,就下榻於花溪公園壩上橋旁的西舍。總理和鄧大姐漫步在公園小徑,蕩舟於花溪河上,跟游園的群眾親切招呼,和下鄉勞動的學生合影留念……為花溪山水增添了段段佳話。



吟詠山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花溪一向是人們吟詠的對像。

任過清代雲南巡撫、雲貴總督的吳振棫也賦詩贊曰:“始覺田園好,村煙帶閣斜。”清末進士、禮部主事、民國年間出任過貴州文獻征集館館長的楊恩元為花溪寫有130句的長詩,詩中雲:“築垣更恢奇,隨處堪游釣;近郊三十裡,花溪名久噪。”

前文提到過的吳鼎昌也寫有好些吟花溪的詩,其《壩上橋》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彩筆新題壩上橋,駐看飛瀑卷回潮。一堤游屐春秋盛,萬畝溪田雨露澆。”劉海粟大師則從花溪的自然山水,想到了海峽對岸的故人,吟出了“舉世鄉音最有情,花溪飛瀑喚歸人”的詩句。

上世紀50年代後,花溪公園曾迎來了多位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朱德、董必武、陳毅等均為花溪留下了他們的詩篇,成為花溪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陳毅元帥在花溪住的時間較長,留下詩作也最多,共7首,總題《花溪雜詠》。其中最常為人誦的有兩首,一是:“花溪旗亭位山腰,多人聚此費推敲。勸君讓他先一著,後發制人棋更高。”大師劉海粟以“精彩的絕句”5字評價之。(《花溪語絲》)另一首即:“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裡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田。”幾十年來,凡有關介紹花溪的文字幾乎都引用過這首詩。不過,不少人據此以為花溪的特點就是“真山真水”,而“真山真水”就是花溪的特點,這實在是極大的“誤讀”!陳老總明明說的是“真山真水到處是”——到處都是,花溪彌足珍貴之處恰在於“布局更天然”(請特別注意這個“更”)。後人應在這個“布局更天然”上做足文章才是啊!

游覽了花溪公園當然要一嘗有名的“花溪牛肉粉”,而且我們還特別找到“飛碗牛肉粉”,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人來了一個最大的,男同胞都撐下去了,女同胞都沒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指定份量。

經過七天的貴州旅游生活,我們又回到了龍洞堡機場,大家收拾好行李准備登機,但愉快的心情和美好的回憶,還有貴州的山山水水……全部都要帶回廣州去。

放下工作,以輕松的心情領略大自然,還有什麼獎勵比這更好?


精選遊記: 貴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