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海邊,可是從小在內陸長大的人,對大海總是充滿了異樣的向往,向往那令人心醉的蔚藍。於是1995年的夏天我率性地去了廈門,回來那麼久了,一直不敢寫鼓浪嶼。由於游程的局限,在鼓浪嶼上只待了三個多小時,這是我最為遺憾和不安的。只是今天重提出游的話題,才想起是不是也可以寫一點。之所以對鼓浪嶼心懷不安,是因為向往之久,真的去了卻又蜻蜓點水般就回了,想想那時真是唐突。我一直想像在一個微雨的的下午,我能獨自徘徊小巷,聆聽不知哪裡傳來的琴聲;也許,我也會走過一個門口,那兒就是早慧的小舒婷由於失眠而半夜偷偷出來坐著哭泣的地方。可是,我終究還是沿著一般游人走的路:菽莊花園、日光岩,走了一圈。記得一上島,在碼頭,熙熙攘攘的人群、導游的小喇叭,與所有景區一樣。但往小巷裡一拐,人潮立刻遠離,取而代之的是滿目幽深的綠色,是圍牆上攀援的繁花,是高低錯落的小樓。島上的建築流派眾多(原有幾十家外國領事館),掩映在高大的樹木間一,不用取景,每一個角度都是一幅畫。到最後我也懶得再舉起相機。路上來往的游客多於居民,但居民都是淡定從容的,仿佛他們的生活從來未被外人打擾過般。我曾遇見幾個低年級的放學的小孩子,背著大書包結伴而行,回答我的問題時很有禮貌。由於鼓浪嶼幾乎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地方又小,這裡的小孩子上學放學都可獨自回家。住在這樣安謐單純的環境裡,仿佛不受俗世的打擾,不知道這些可愛的孩子裡是否還會出個舒婷。我想起自己的小時候,從來都是自己上下學,哪像現在的孩子必須要有專人接送,孩子們再也不可能有自由馳騁的時光了。島上的建築大多是舊的,有些近乎危房。滄桑的感覺是美麗的,但過於破舊,人們還不得不住在裡面;或不是民宅,就聽之任之讓它老去倒下。這好像不是負責的做法。在日光岩上,依稀記得可以望見有一片新建的仿歐洲建築,紅色的屋頂卻新得令人討厭。菽莊花園的鋼琴博物館是值得一到的。鼓浪嶼號稱鋼琴島,出了很多音樂的天才,島上居民也酷愛鋼琴。在依山傍海、景色如畫的菽莊花園,沿著山勢起伏而建築的鋼琴博物館,收藏了一百多架世界名琴,還有鼓浪嶼出生或成長的音樂家介紹。裡面擔任解說和服務的小姑娘,會定時在名琴上向觀眾演奏名曲,技巧自是熟練的,名琴的音色也自是不同凡響,讓人既羨慕又仰慕。有人曾開玩笑說,其他地方的家長讓自己孩子練練鋼琴也就罷了,千成別指望成名成家,有天賦的孩子上帝都指派到鼓浪嶼來了。走馬觀花般,鼓浪嶼的行程是在滿意地吃了一碗魚丸湯後結束的。回到廈門本島,再回望晚上的鼓浪嶼,竟發現離廈門是如此之近。假期決定帶女兒去廈門,故地重游,不知會不會有些別樣的感觸,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