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大龍灣北靠黃山,南依天目山,為浙皖交界處。在浙西大龍灣入口處有一座獨孔石拱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橋高20米,跨度50米,橋面寬5米。鎮橋石上刻有“種鹿回音”圖案;另一石上“三渡橋”三字清晰可見。南北橋段各立橋碑銘記:“自古青山一徑,為往來之要道,一溪三渡,行人恆多阻隔。吾裡仁人君子念跋涉之維艱,糾集眾議,東從展石岩開辟坦途,建橋以濟三渡”。此處為杭徽古道,系安徽績溪通往杭州的必經之路。昔日名震天下的徽商就是通過此橋來到浙江經商的。如今古道野境猶存,游人盡可古道采風,尋覓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岩等走過的經商之路,領略古代徽商堅韌不拔的經商精神。當時,徽州便有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走出了一條條飽含風霜的經商之路。穿越浙皖兩省,形成杭徽古道。從績溪出發,涉浙西大龍灣,進入浙江臨安,然後到杭、寧、蘇、滬等地,這就是人們所稱的杭徽古商道。當年胡雪岩就是踏著這條古道的石階完成他人生的第一個飛躍,走出山門到杭州當學徒。胡適進京求學也曾在這條古道跋涉。而徽商馱著交換過的物資沿著這條古道穿梭其間,這條古道是千百年來,安徽商賈來浙江經商貿易的陸路通道。沒有山川,水流永遠存在著缺憾,沒有水流,山川永遠寂寞,有山有水才是真正的好地方。杭徽古道有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更有它自己的鐘靈毓秀。浙西大龍灣風景區則與杭徽古道水乳交融,交相輝映。百余裡的杭徽古道途中穿越大龍灣景區。沿途山勢險峻,怪石嵯峨,高峰巨岩,南北夾峙,有溪水蜿蜒其間,時而涓細飄逸,時而湍急成瀑。人行其上,膽小者心悸目眩,捫壁緩行,不敢俯視,雖空手且戰戰兢兢不止,更何況古時候徽商肩挑背扛,往來販運呢!山的綿延和岩石的堅硬讓人遠遠地眺望,浮想,而水的飄逸和奔騰卻讓人不禁要去觸摸它,這水的清涼使游客置身於古道之中,和古道一起吐納著陽光和大自然的氣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意境,游客大可在大龍灣景區內覓得蹤跡。(何銘)

(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