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也是我們在島上的最後一天。在島上三天多了,享受地差不多了,就想換個角度,從天上看看這個千島之國,並去首都看看,了解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按照賓館規定,今天中午要退房,而航班則在半夜,有大半天無家可歸,所以決定兩點離島。
早上青青又出海浮潛去了,我打算悠閑一點,在島上晃半天。跑到水上運動中心,教練遠遠看到我手一攤,表示還是沒有風,不能玩衝浪。不過,為了不讓我這麼一個好學的游客失望,他們特意在沙灘上架起風帆衝浪板,一個人站在上面演示,另一個人拉著繩子代表風向,教我怎麼逆風返航。原來關鍵不是交換站立的位置,而在於通過搖動風帆將衝浪板掉頭。借著一陣小風,我自己練了一下,終於掌握了技巧,呵呵。
風來了一下又沒有了,我只好放棄風帆,劃著獨木舟出海過癮。即使搽了防曬霜,昨天光著膀子還是被曬暴了皮,特別是肩膀部位,今天學乖了,套上體恤衫和救生衣就好很多。
游了會兒泳,去酒吧聊天喝東西,一早上就這麼過去了。這次在島上三天半,基本天天運動休閑,沒有什麼景點誘惑,過得很是悠閑。難怪別人都說馬爾代夫最適合休息和度蜜月。
下午先去馬累機場存行李,快艇經過好幾個度假島,我們上次來的時候是晚上黑乎乎地看不到,現在看起來各具特色。馬累機場單獨占據了一個島,與首都島隔一個海峽相望,乘渡輪10多分鐘就可以到。
我們先坐水上飛機,是那種螺旋槳的小飛機,直接在海面起飛,駕駛艙非常簡陋,駕駛員居然光著腳開飛機,起飛後噪音很大,需要戴上耳塞才行。但是一看到窗外的美景,大家都忘掉不舒適了。先是首都、然後一個一個度假島,如同明珠一樣散落在海中。一直聽說水上屋作為馬爾代夫的特色,全賴珊瑚瀉湖的地理特征。上飛機一看,可不是,每個小島周圍方圓幾兩公裡都圍著一圈珊瑚,如同防波堤一樣呵護著水上屋。個別賓館的水上屋在海中央,也是因為正好住在瀉湖的中央,可以避免風浪的襲擊。離首都最近的卡倫布島周圍沒有瀉湖,所以也就沒有水上屋。我還看到了卡尼島-- 長長的棧橋和碼頭、水上運動中心,所有的帆船都在沙灘上躺著,看來下午還是沒有風,呵呵。二十分鐘,飛機回到海面。這一趟還是很值得。
上天後接著就下海,我們又坐渡船到了海上的潛水艇碼頭,乘坐鯨魚號深海潛艇。據說,全世界可以深入海底40米的商用潛水艇只有三艘。既然是商用的,船艙就非常舒適,一共兩排座位,每個都朝外,服務小姐還來回拿著圖片,告訴你這個是什麼魚。
沒有任何感覺,我們就到了四十米的海底,並特意沿著一條深海溝緩慢前進,潛水艇有一個小口放出大量的面包,各種小魚如同水族館一樣從窗外掠過。還可以看到奇形古怪的海草,以及魚兒捕食的過程。一般潛水都是到十米二十米,所以四十米的深海難得一見。在海底半個多小時,我也有點看膩了,畢竟,我們不是生物學家,這些小魚也大同小異的。
到海面已經五點半了,趁著天亮,到馬累看看這個國家的首都。遠遠看去,有兩個建築很引人注目。一個是中國大使館,像風帆一樣屹立在海邊,在一個就是清真寺的金頂。正好是祈禱的時間,高音喇叭向大家發出召喚,據說這時候商店、飯店會關門,大家會做祈禱。馬累不大,街上都是很小的店鋪,摩托車成群結隊的讓人心驚肉跳,不過街道還算整潔。以前,這是一個蘇丹統治的國家,後來共和了,現在總統是國家元首,王宮也變成了旅游景點。東南亞海嘯也波及到了馬爾代夫,中國無私地給了這個國家很大的援助,所以中國人的形像在當地不錯。
我們在當地一家高檔的餐廳吃晚飯,兩人份的龍蝦海鮮餐,60美元,包括兩只小龍蝦、大明蝦和各種魚,味道還不錯,但是價格也夠高的樂,而且前後等了一個多小時才上菜。算賬的時候居然要多收一倍的錢,後來才發現是算錯了。汗。。。
新加坡
第五天半夜上了飛機,五個小時的飛行加上三個小時的時差,早上七點到了新加坡。我來過新加坡好幾次了,覺得這是一個挺乏味的城市,加上飛機上看了本電影沒怎麼睡覺,到酒店碰到床就睡著了。
醒來已經快中午了,我們在市中心烏節路的文華酒店,出門就是商場,感覺這裡的大品牌店過於密集,比如LV在不長的路上就有三家。新加坡室內的溫度定在23度,穿著短褲覺著冷,而出了商場就是30度的悶熱氣候,溫差如此之大,進出幾次就感覺非常不舒服。從信義城逛到DFS,兩個多小時,也就差不多了。
青青第一次到新加坡,下午帶著她走了幾個景點,不外乎榴蓮劇場、魚尾獅、金融中心,一個小時左右就全走遍了。又讓司機帶我們上一個小山眺望馬六甲海峽和城市全景,四點多結束。
晚上在烏節路逛到快10點,想起新加坡的辣椒蟹非常有名,又趕到牛津街大快朵頤。牛津街是一個類似大牌檔的小吃廣場,但是做的口味非常好—黑椒蟹、老虎蝦、海鮮湯、再加上兩個大榴蓮,吃的我們快走不動了。可以說,這是我們這趟出來吃得最好的一頓。回想出租車過來不過三公裡,還繞了路,我們決定走回去消化一下,依稀記得方向,朝著鬧市區的高樓大廈,二十多分鐘就走到了。如果說新加坡給我留下什麼美好的印像,就是牛津街的美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