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朋友說:請你吃水煮魚吧。找了一家精致的小店,已是人山人海。桌子和凳子還是木質的,給人感覺很舒服。店裡彌漫著一種特殊的辣椒的味道,這種只有在成都在川蜀才有的味道。我們要了一份水煮魚,一份土豆絲。不一會,菜上來,水煮魚,味道自不必說。很是地道,這邊的水煮魚和別地最大的不同是,魚湯夠味,魚肉夠鮮,而且麻辣的感覺很是爽口。不像別地的水煮魚,下面埋藏著深深的豆芽菜,上面漂著厚厚的辣椒油,看似很地道,其實形神味差之千裡。而這邊從外觀看不出多辣,但是,吃到嘴裡,夠麻。魚肉很實惠,下面摻雜著一些酸菜,不似東北的酸菜,這裡的更多了幾分細膩。然後,米飯上來了,是盛在一個木桶裡的,還真是第一次見,木桶有大有小。我們的是個小桶,純木的,勺子也是木制。誰吃自己盛到自己的碗裡,碗不大,青瓷碗,所以,朋友一氣吃了四碗,算是吃的最多的一次了。我吃了不知道幾碗,反正是飽飽的了。美中不足的是,米飯略顯生澀,不如東北的大米好吃,不勁道。水煮魚,正宗的水煮魚,我的又一道川菜。
晚飯,這邊H公司朋友提議去吃火鍋。然後,周圍找了家叫 麻辣空間 的店,店不小,人也多。這是時隔三年後,又一次品嘗到地道的川鍋。朋友照顧我的口味,要了個鴛鴦鍋,在二樓臨江的一個長廊邊上開始了。朋友點菜,這裡火鍋最大不同,是找不到一家是吃那些羊肉啊牛肉之類的東西的,全是牛肚子,豬腸子,鴨舌頭,海白菜,魚餃子之類的特有的東西。川人一向看那些吃純肉的火鍋不叫火鍋,或者說叫低等火鍋。他們尤愛吃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說是亂七八糟,但是上來之後,看著又是那麼精致,衛生和造型,絲毫聯想不到它本來的面目。配料也特別,沒有麻醬,只有兩個碗碟,一個是麻油料,一個是辣料,而且兩個碗碟連在一起。而且,吃火鍋很講究下鍋的順序,不像別地火鍋,就是牛羊肉,然後,一些青菜,一些料,順序沒有嚴格的限制,甚至可以呼啦啦全放下去,只要你吃的速度夠快。而這邊,先放什麼後放什麼,都是有講究和規則的,而且,速度要掌握好,不然,很快就失去了東西原有的味道。朋友說,我們這個鍋最大的特色是麻,還不是辣。細細一感覺,果然如此,但我已經感覺夠辣了。說了,不能再吃川菜了,結果,晚上又來個這麼劇烈的刺激。不過,味道確實夠勁!我喜歡這種慢慢悠閑吃火鍋神聊的狀態,啤酒只喝了一瓶,除了辣之外,是真喝不動,要時刻自己挑揀來吃,時刻關注自己放的菜好沒好,可不可以吃了。朋友給我建議,吃牛肚子,要筷子夾著,上下翻動,數到20,就可以入口了;至於,魚腸之類,要至少數到30,才能入口,看到它打卷了,才證明可吃。嗯,不愧為美食之都。就這樣,吃完了,不知道是辣的沒有感覺了,還是確實如此,不一會就沒有了任何飢餓感,但是,朋友說,飽的快,餓的也快。回來的路上,買了燒麥,水晶餃,兔頭,毛豆,花生,麻辣雞腳和雞翅,還有一聽啤酒,以備不時之需吧。這種火鍋,在除川之外的任何地方,哪怕你叫的再正宗,也是極難吃到的。只有在川地,才可領略和享受這種特殊味道的美食。
這次來,可算跟川菜打足了交道。關鍵是,在任何一家飯店,除非特色店,否則,所有的菜,都是川菜。你很難吃到一份完全不帶辣椒的食物。沒有辣椒,川人是無法生活的。朋友講了個笑話,也是發生身邊的真事,說有一產婦,剛生產完不久,就忍不住吃了一頓正宗辣味十足的川菜,然後,回去給孩子喂奶,結果,第二天,孩子臉上都起了疙瘩,此產婦後悔不已,但是,沒兩天,又忍不住了,結果,又吃了,但是,這次,孩子沒事了。她還打趣到:我的奶水裡都有辣椒呢,孩子能怕辣嗎? 這從側面反應出了,川人在對待辣椒上的一個態度,他們是辣椒喂大的,他們的胃從小就接收著這個味道和熏陶。所以,他們離不開辣椒,而於我,雖然胃口大開,但是,等待我的是明天的胃的劇烈反應。但是,怕這也是川菜的魅力所在吧!
入川,就避免不了跟川菜結緣。這是川民贈給世人的美食,美食之都特有的特色,養育了一代又一代蜀地人民和文明。謝謝川菜,謝謝川民。
我不是川人,但,我愛川菜。

(王家味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