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狹長的高原明珠洱海東南部,有一處樹木蔥蘢、垂柳護岸、花映其間的綠島,仿佛一顆飽吸洱海特殊養分,又采集日月精華而把“身軀”脹大成0.75平方公裡的巨型青螺,潭臥於洱海之中,這便是距大理市雙廊鎮僅一箭之遙的南昭風情島。從遠處高坡上俯瞰小島,人工依形造勢修建於其間的樓台亭榭、回廊踏步階梯,以及高大的漢白玉觀世音雕像,與島上的山勢及整個綠色基調形成和諧統一。在四周湖水碧波輕拂之下,倒影於洱海水中的南昭風情島現出了一種輕盈的搖曳之美。隨著觀賞距離的拉近,目力所及之處的風景也隨之改變。在遠處高坡上眺望時覆蓋於整座島嶼之上的天然綠色大氅,其特殊的層次感漸漸清晰起來。待乘坐游船登上岸後,只見遍布於島上的大榕樹,巨大的“身軀”顯示出了“巨無霸”的無比威力,其枝干及濃密的樹葉向四周、向空中延伸,大有一種“君臨天下”的威儀。葉片肥大的橡皮樹也毫不示弱,盡管在高度上無法與大榕樹一比高低,但卻用巨型葉子組成了一堵堵遮天蔽日的綠色屏障,似乎在用這種屬於自己的特色,昭示其島上“霸主”的地位。也許是集南方陽光、養分及濕潤空氣諸種優越條件為一身之故,南昭風情島上的橡皮樹絲毫沒有北方在冬季到來之時要嚴加看護同類樹種的“羞澀”之風,那一叢叢金黃色的氣根,也仿佛經過淬火具有特殊硬度的鋼絲,硬錚錚地直指大地,那一股自然生就的森冷威嚴氣勢,令腳下的土地也為之顫動。在島的東南面,那一排排依山傍水的楊柳,其形狀也如同被水波激浪長期拍擊形成光怪陸離的岸堤,從怪石岩縫中擠出“身軀”,再抽出柳枝和細葉拍打水面,為人工築砌的石板路,還有許多突進水面的觀景台編織出一幅幅綠蔭錦屏。攜帶著洱海濕潤空氣的柔風穿透這一層層綠色屏障,注入游人心脾,頓時感覺到神清氣爽。面對洱海的西面,南昭風情島顯出了崢嶸之相:歷經千百年雨水滄桑的洗濯與打磨,或單石成景,或連片成陣的粗糲巨石,在這裡成為抵御水漫綠島的“八卦連環陣”。由於風向及特殊地域引潮等等多種復雜的原因,原本“溫順”的洱海之水在這裡一改柔弱本性,形成一排排重疊的巨浪,在風的作用下紛紛向壁立劍削的巨石砸去,遇到巨石的阻擋後,原先氣勢磅礡的波峰浪谷,瞬間化成無數粉碎的浪花及含有無數氣浪的白沫。面對眼前極為壯闊的場景,不由得讓人想起了一代名士蘇東坡在《浪淘沙•赤壁懷古》中所描繪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千古名句來。由於方位的改變,洱海浪濤那種在風力助推之下所形成的摧枯拉朽之勢,受到西面巨石陣的有效阻擋,分流到小島南部的水流,變成了舒緩的潛流,這樣便在綠樹掩映下的湖濱線上,形成了一大片銀白色的沙灘,成為游泳愛好者與碧綠洱海親近的天然湖濱浴場。除了從不同方位人工加以穿鑿能夠直達綠島的岩洞之外,各種不同材質石階順坡攀援而上,游人沿著這些石階攀登游覽,可以從不同方位、高度觀覽島上及洱海風光。在這些石階兩旁,人工種植的夾竹桃、扶桑、矮竹、葉子花,還有許多叫不出名來的藤蔓植物,被編成了特制的花籬,布列於石階、石道的兩旁,恰如夾道迎接遠道游客的儀仗隊。穿梭於其間的游客,鼻聞花香,眼窺島景,頓感心曠神怡。島上除了一尊高達17.56米,被美國學者海倫在《雲南的觀音像》一書中贊譽為“雲南福星”,在很遠的地方便能望得見的精美絕倫漢白玉觀世音雕像之外,在座南朝西的南昭風情島本主廣場上,有一尊被尊稱為南昭本主之王五百神王之首的段宗榜銅雕塑像,游客通過分布於兩側的不同神態造型的銅質雕像及說明,還有島上主展廳詳實豐富的圖文資料介紹,能夠清晰地了解古南昭國的文化傳承歷史。這些精心選址布局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珠聯璧合,給天然原始的綠島,注入了人文的骨血韻味,提升著南昭風情島的文化影響力.

(水中護島林)

(鳥瞰南昭風情島)

(漁舟捕撈)

(漢白玉觀音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