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到晉佛賓館,渾身都是濕嗒嗒的,趕緊把衣服行囊攤開來晾晾。沒有空調,沒有電吹風,還好北方空氣比較干燥,估計一晚上下來也就干了。打開電視關心明天的天氣,不僅天氣預報說暴雨,
就連屏幕下邊還出來景區暴雨的提示。看看窗外漆黑的天空,難道明天真的還要下暴雨嗎?第二天一早起來趕快拉開窗簾一看,天果然有點陰霾,不過總比下雨強多了。於是趕快出門直奔索道,路上買了一個油餅,一根油條,貌似少了點。如果爬山上黛螺頂,實在沒這個動力;騎馬的話,怕自己坨太大,馬兒要拒載。35元索道上,幾分鐘就到了半山腰,再徒步不遠就是黛螺頂了。黛螺頂前的平台不大,卻是俯瞰整個台懷鎮寺廟群的好地方。就在此時,但見烏雲消散,一片佛光普照。青山紅牆,黃瓦白塔,盡收眼底!
進到黛螺頂,不愧是小朝台的所在,香火極其旺盛,藏漢信徒,絡繹不絕。看完五尊制造精良的文殊塑像,深深感受到“佛靠金裝”這句話的美學意義。天好像慢慢變得更加晴朗了,抓緊時間從正面的磚道下山,
一路上朝拜上山的香客絡繹不絕,三步一拜的信徒大有人在,
男女老少,僧俗具有。但越往下,雜毛就越來越多。有些拿著討飯碗三步一拜,見人也不開口,就遞碗過來,這種還算付出勞動的。有些是僧人打扮,見人伸手,開口就是結個緣,這種一看就是假和尚,騙錢的。還有就是一幫“肢殘”人士,在登山道的較低處攔道,
估計想利用香客的慈憫之心討錢吧。山腳底下就是善財洞,基本都是新造的,
和尚們正在早課,有很多香客也在一起參加。回到大路上,此時已是晴空萬裡,看來今天不會暴雨了。
回看黛螺頂,真是福地啊!
包了一輛小面包10元直接上菩薩頂,
路兩邊都是新建的私家賓館,比鎮上的檔次要高些。來到頂上是一片停車場,從後門進菩薩頂。
先路過僧房,條件不錯,本本都配上了。菩薩頂號稱是五台山最大的最完整的喇嘛寺,
不過建在山頂山,也不見得大到哪裡去。大銅鍋閑置了,一年三季滴水殿也被修廢了,
天王殿裡被魯智深雜飛的天王也被補上了。
正好碰到喇嘛中課,只見自由散漫,接頭交耳,不聞誦經之聲,只聽法器亂響。和之前善財寺裡和尚早課的虔誠肅穆形成鮮明反差。
後門進前門出,向下來到羅睺寺,也是喇嘛廟,最有名的就算是“花開獻佛”。羅睺寺西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顯通寺,和白馬寺一同是中國最早的寺廟,
鐘樓、無量殿、千缽殿、銅殿都很有看頭,
整個寺廟規模宏大、氣度不凡、打掃得干干淨淨,青廟就是強。
再向下到了塔院寺,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標志,
塔下一圈轉經桶,都已經讓人摸得光溜溜的了。塔院寺裡有個山海樓,不高,不起眼,
不過聽說毛主席登上過,那就尋尋偉人的足跡吧。三步兩瞪就上了樓,眼前豁然開朗,
就是這麼個小高台,讓你一下子脫離了寺廟高牆的束縛。北眺菩薩頂,南瞰萬佛閣,東望黛螺頂,西依大白塔,風光無限啊!
最後在五爺廟許了院,看了看殊像寺,基本把台懷鎮主要的寺廟都逛了一遍。縱觀2天的游玩,發現這裡原來都是傳統佛教的青廟,就是和尚廟,自打清兵入關後,滿人皇帝為了利用宗教加強統治,把這裡很多大寺廟都改為了藏傳佛教的黃廟,就是喇嘛廟。漢人不團結就要被滿人統治,中華民族不團結,就不能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地振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