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赤壁真實遺址湖北赤壁之戰游記

作者: 三國赤壁

導讀作者:張濤 赤壁旅游網 赤壁,這個名字記載了一場名垂青史的戰爭,記述了一代威震一世的英雄。東漢末年(公元208年),一代中華豪傑,極盡千古風流,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雄姿英發的周公謹,在這裡演奏了中國古代赤壁之戰悲壯豪邁的一幕。“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在”。三國古戰場赤壁,宛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鑲嵌在江南千裡綠野之上。少時,讀《三國演義》,羅貫 ...

作者:張濤 赤壁旅游網

赤壁,這個名字記載了一場名垂青史的戰爭,記述了一代威震一世的英雄。東漢末年(公元208年),一代中華豪傑,極盡千古風流,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雄姿英發的周公謹,在這裡演奏了中國古代赤壁之戰悲壯豪邁的一幕。“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在”。三國古戰場赤壁,宛如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鑲嵌在江南千裡綠野之上。少時,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赤壁之戰,繪聲繪色,酣暢淋漓,最引人入勝。曹孟德橫槊賦詩,黃蓋詐降,龐統獻連環計,諸葛亮借東風,周瑜火燒戰船等等。稍長,朗誦和品味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何等氣魄;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江山刻畫,是何等的豪放簡潔;那佳配小喬的儒雅而又英俊的周郎,“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是那樣從容不迫,風流倜儻,飄逸超群。而蘇賦的超然物外、飄飄欲仙、似夢非夢的玄衣縞裳的孤鶴。這千古絕唱,不知傾倒過多少人。就是蘇東坡這千古絕唱鑄就了如今文武雙赤壁!赤壁之戰的正名還原,應歸功於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赤壁之戰達到婦孺皆知的程度,自然應記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賬上,但借東風、連環計均於史無據。赤壁的出名,則是蘇東坡的一詞兩賦的功勞。但蘇老夫子當年下放當團練副使的黃州,即今日的黃岡市,他所頌揚的赤壁,是黃岡市的赤壁磯,又名赤鼻磯;而公認的發生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赤壁,是赤壁市(原蒲圻市)的赤壁鎮的赤壁山。兩個赤壁,前者在長江的武漢市下游,後者在武漢市上游,相距約200公裡左右。 蘇東坡這一錯就是900多年,他的赤壁賦作於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即1082年。名人效應使許多人跟著錯下去,在黃岡赤壁修了不少紀念蘇東坡的建築,成了名勝古跡。今人為緬懷這位詞章大家,名之曰“文赤壁”;而“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照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唐朝偉大詩人李白詩中詠嘆的“赤壁”與之相對應,順理成章成了三國赤壁古戰場“武赤壁”, 各得其所了。毛澤東在《論詩久戰》中說: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的著名戰例。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劉聯手,在赤壁大破曹操,赤壁如今是我國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遺址,它以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吸引著中外游人慕名前來。赤壁之戰為什麼能以少擊眾,以劣勝優?讓我們漫游赤壁,憑吊古人,探尋其中奧秘。赤壁之戰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主要是“善聯巧借”。如今市場競爭如火如荼,世上追逐人生目標者強手如林,如果您能從赤壁旅游中領略先人的智慧而古為今用,也就不虛此行了。赤壁市(原蒲圻市)位於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上,早上從武昌向南乘車用一個多小時,然後從赤壁市乘汽車到赤壁鎮約半小時。一下汽車就到了三國赤壁古戰場城樓,穿過城樓,出現在眼前的就是赤壁古風門樓, 下面就讓我們在游覽古戰場中回顧歷史,尋找答案吧。拾級上金鑾山,右邊是龐統井, 眼前一座與龐統密不可分的建築展現眼前名為鳳雛庵。庵前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銀杏樹,人稱這銀杏樹是龐統親手所載,現庵堂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為九重大殿,今僅存最上一重,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由三個殿室組成,跨金正殿,迎面神台上端座著龐統的塑像,其神態安詳,若有所思。赤壁大戰前,傳說龐統曾在此披閱兵書,後巧遇蔣干,並隨其過江,偽投曹操,向曹操獻連環計,使曹軍戰船連在一起,為火燒曹軍戰船立下了不朽戰功。接著來到南屏山, 相傳當年諸葛亮披發仗劍,步罡踏鬥,向天帝借東風的祭風古台就築在這依山傍水的山上。南屏山是一堵綠色的屏風,一年四季蔥綠濃郁,風景如畫。往事越千年,赤壁之戰的漫江濃煙早已消散,衝天大火也已熄滅,但青山壁立,日月依舊,處處勝跡。在南屏山的綠樹掩映之中有一二進殿式的建築物——拜風台,又名武侯宮。武侯是指因諸葛亮生前功勞大,死後被劉禪封為忠武侯,宮是道教建築名詞。拜風台就是當年諸葛亮祭借東風的古遺址,當時的祭風台是臨時搭建一個土台子,台高9尺,分上、中、下三層,可容納士兵120名。經過1700多年的風雨洗禮,過去的土台子已不復存在。武侯宮,初建於宋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修繕後定為吳主廟,明朝萬歷38年(公元1610年)嘉魚知縣葛中憲又將其改名為“拜風台”,現存的拜風台系1936年赤壁道人重建,重建時還掘出“祭風台”三個大字的殘碑,這樣也就更加證實當年諸葛亮就是在這個地方祭借東風的。赤壁碑廊位於拜風台左側,建於1986年,內有二十五塊大理石碑,上刻有李白等歷代名家詠嘆赤壁之戰的詩、詞共二十五首,均為當代著名書法家手筆。這些碑刻,行、草、篆、隸,各具千秋,精雕細鏤,堪稱不朽之佳作。從南屏山不到一箭之地便是赤壁山,赤壁大戰陣列館位於赤壁山右側的子龍灘,是我國第一個以古戰史為主題的專題陳列館,於1994年10月國家和地方共投資450萬元建成,總面積2069平方米,外形的奇特,有它特定的涵義。《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是:“凡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陳列館的中間圓形頂,雄居中央,涵蓋三室,像征祖國團結統一,意喻合;旁邊呈半獨立狀的三室代表赤壁戰後的魏、蜀、吳三國鼎立,意喻分;中間圓形頂又仿周瑜的頭盔所制,體現出赤壁大戰的總指揮——周瑜。 平面看似太極八卦圖,像征諸葛亮,側面看似古戰船,體現了赤壁大戰以水為主,整體看又似風火輪突出了赤壁大戰的以火攻為主,整個陳列館含一廳三室,它通過內容豐富的壁畫、模型、圖表、文物、文史資料,一組大型仿唐三彩人物塑像,以展示赤壁之戰的戰區概況,社會歷史及全過程,讓人從現實中走向歷史,再現了東漢末年的人文歷史和當時三國赤壁鏖兵的壯觀場面。經過陳列館來到赤壁山頭,眼前的這座周瑜石雕像是於1990年秋落成,由湖北省博物館的程德興設計。周瑜雕像造型揉合了漢畫像石刻、北魏石刻和現代建築藝術的雙重優點,寫實結合寫意,既考慮歷史環境,又為旅游服務,而且偏重後者。周瑜的戰袍設計就體現了這種特點,從正面看,東風吹來,戰袍飄向西北與孔明設壇祭風的東南風向相吻合;反面看,像一面石壁,和“赤壁”意合。底座設計別具匠心。那刀劈斧刻的紋絡像征拍岸的驚濤,三個層次比喻“卷起千堆雪”,從蘇軾的詞中取意,同時也隱喻了三國鼎立。雕像底座寬高各2米,長3米,人像高6.85米,由26塊花崗石雕砌而成。全高8.58米的石像,有5個成年人加起來那麼高。您看周都督手持利劍,目光英武,面對曹軍的二十多萬強敵毫不畏懼,整個雕像把周瑜“欲與曹公試比高”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再看翼江亭。翼江亭原為周瑜的前沿觀察哨和指揮所,因赤壁山如鯤鵬的翅膀斜插江心而得名,由國民黨某師師長蔡漢卿所建。亭柱上的這幅楹聯是根據明末清初詩人朱彝樽的《滿江紅·吳大帝廟》縮寫而成。我們看上聯:江水無情紅,賃吊當年,誰別識子布卮言興霸良策。這是說水火無情,戰爭無情。赤壁之戰時,這裡的江面都被那場無情的大火映紅了,現在我們追憶當年,自然會想起這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子布是指張昭,東吳的三朝老臣,官封長史。興霸是甘寧,東吳年輕的水軍將領,原是江夏黃祖部下,投奔東吳後向孫權獻策,先奪江夏再取荊州,以鞏固江東基業。此主張卻遭到了張昭的強烈反對,關鍵時刻孫權明辨是非,力排異議,采用了甘興霸的良策。此聯以甘寧、張昭之爭,盛贊孫權善納良策。我們看下聯: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跡,猶懷想周郎身價陸弟風徽。周郎是指周瑜,赤壁之戰時,他以火攻為主,火燒曹軍連環水城,把曹操統一天下的宏偉藍圖燒得灰飛煙滅。陸弟是指陸遜,據《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載:建安24年(公元219年)陸遜與呂蒙用計奪荊州,東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率蜀國七十萬大軍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陸遜領兵在夷陵,利用火攻,火燒劉備連營七百裡。劉備退守於四川奉節,死於白帝城。他們二人功載史冊被人稱為“三國兩把火”。下聯即贊孫權在立國後,兩次面臨危局皆以周瑜、陸遜二人力挽危艱,始得鞏固東吳基業。又因二人建功立業時,皆年在弱冠,均遭張昭等人反對,而孫權獨能力排眾議,重用青年將領,方建萬世奇功。《三國志·吳志》對孫權的評價是:“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賢,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整副對聯融寫景、抒情、詠史為一體,借東吳歷史上幾位文臣武將為東吳政權建功立業的故事,贊頌了孫權在關鍵時刻能知人善用,是一位英明君主。最後來到赤壁磯頭,環顧四周,在長江以南的濱江平原之內只有這座赤壁山,它如一柄利劍斜插江心,大有欲斷長江水之勢。抬眼對岸,那就是當年曹操屯兵的烏林古寨。赤壁山臨江懸岩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長150釐米、寬104釐米,據說當時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火燒曹軍戰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邊崖壁映得通紅,周瑜率兵大敗曹軍後,把酒慶功,酒酣之余,提劍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因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竟透過石崖到了山後,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其實二字為唐人所題刻,雖經千年風雨的侵蝕,驚濤駭浪的拍擊,字跡至今清晰完整。二字之上有唐代道人呂洞賓刻“鸞”字形符號。兩側刻有游人詩賦,其下有明初王奉《過赤壁偶成絕句》二首,詩曰:“赤壁橫岸瞰大江,周瑜於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勢,可嘆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實啖吳,皇天未肯遂其圖。水軍八十萬東下,赤壁山前一火無。”秋瑾在游覽赤壁時寫下了“潼潼水勢響江東,此地曾聞用火攻。怪道儂來憑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紅。”的著名詩句。據宋人謝枋得《赤壁詩·序》載:“予自江下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岩有赤壁二字”。明正統《嘉魚縣志》載: “赤壁……削壁面西,上有‘赤壁’二字見存”。赤壁之戰的張天烈火早已熄減,但那赤色的懸崖絕壟,不盡的滔滔大江,大戰時的處處勝跡,贊美赤壁的碑刻和詩篇,卻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金甲武將、文人墨客。譜寫了三國文化燦爛的一頁。坐上汽車回赤壁市,三國古戰場赤壁游不虛此行!



(赤壁石刻)


精選遊記: 鹹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