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放自己一個假,在這個百年一遇的好日子再次離開喧嘩的都市,到嵊泗這個海島享受休閑。 打漁: 與“農家樂”入田采摘類似,這兒有頗具特色的“漁家樂”,就是出錢坐船、下網打漁。 坐在只能讓“破舊”來形容的小汽輪上,遠觀周圍突兀於碧海上的一座座嶙峋石島,盡管無奇,依然覺得天然的就是比人工的好啊! 因為不能出海,船老大很快就幫我們下了第一網,不久,拉上來一看,盡是些小魚小蝦,而且,死傷過半。看大家失望至極,他就又盡責的下了一網。這回,他沒有立刻起網,而是拖著在附近轉了兩大圈。於是,當一船人因失去希望而無意相幫拉網時,才發現這回的收獲卻有了天壤之別,不僅數量翻了倍,而且品種也豐富許多,既有活蟹掙扎欲出、彩魚撲騰翻滾,還有一只碩大的魷魚攀爬蠕動,那可是真的有很多觸手的魷魚哦!只見它伸展著滿是吸盤的觸手努力而艱難的沿著桶壁慢慢向上攀登,可每當快觸及水桶的邊沿時都會被“人類”打回桶底,一勞無獲。但是,它卻依然以百折不撓、永不言棄的勇氣在一次次跌落後一次次爬起,堅持著、努力著,毫不顧及前功盡棄的有限經歷和無限可能。我在為其留影的同時,也不覺納悶:頑強不懈也罷、垂死掙扎也罷,難道“不拋棄、不放棄”也是一種生物的本能? 盡管大家普遍都非常的同情落網的海產,但好像沒有人做出將之放歸水中的舉動,快要滿桶的活物讓人不由得感嘆“弱肉強食”的殘酷與真實。在翻檢我們的成果時,既會享受到首次觸及盤中餐的原形的快樂,也會看到以往無緣見到的畫面:小蝦被小魚叼著、小魚被大魚咬著、大魚被螃蟹夾著、螃蟹被魷魚吸著,而魷魚是被人提著的。不管多麼掙扎、不論多麼努力,最終都逃不過被分而食之的命運——實力決定一切:多麼現實的生物鏈啊! 嘗鮮: 做過漁夫,回到碼頭,把自己的成果裝袋,才發現旁邊幾艘出海歸來的專業漁船正在收工整理,他們的果實才真叫豐富,一筐筐的大魚、大蟹和大蝦被分門別類的擺放在船艙裡,吸引了當地人和我們這些游客的駐足。 當我們把自己撈的和買的海鮮帶回酒店,老板娘已經等在門口,接過幾袋東西就直接進了廚房。等我們梳洗好出來,就可以吃一頓真正的海鮮了。 坐在露天大院裡,吹著自然海風,盡管被欺生的蚊子咬得滿腿大包(腫脹痛癢數日),面對一盤盤原汁原味的蟹、蝦、魚、蚌,既顧不上認其品種、識其真名,也不記得淺嘗即止、重品不要吞的餐桌禮儀,每個人都是執箸不停,口舌麻利。真是聞名不如切身體會,對我們凡夫俗子而言,真正的海鮮根本不用在乎烹飪的手法、佐料的配方,更不必講究條件或裝潢,最真實最新鮮的就是最好的! 此時,老媽行前囑咐的“為了你的胃,盡量少吃或不吃海鮮”的訓言早被拋到了腦後,既要注意保存實力等待下一輪美味,又要防備旁人時不時地添酒勸飲,不知不覺地又是滿腹脹實了。 這時得交代一下那條沒有逃過厄運的魷魚的後事:一開始,它的屍體被選擇洗淨切碎活吞,可因為店家刀工欠佳,讓大膽食客難以嚼食;那回廚房重新弄熟端上桌,又因為肉已老而被棄,可憐了一條生生活物。(或許讓想吃它的人看著眼饞吃著無味,也是老魷魚的臨終安排吧?阿彌陀佛,我可一口都沒碰過哦!) 還好店家沒有同意大家把電視機放到院子裡看奧運的申請,因為同學的兒子鬧著回房,我得以逃離了餐席。陪著娃娃看電視,時不時與之鬥嘴、肉搏,正好消化一下腹中實物,真是一時的貪念惹得禍呀! ——不管怎樣,我算認識了:活的就是鮮的,真的才是好的! 觀日: 海島休閑的一大誘惑就是看海上日出。 清晨四點半就精神抖擻的趕到島上的制高點,舉目遠眺才發現,遠方海面平靜,但雲層正濃、紅意稀薄,此行恐又只能空留憾嘍! 盡管略有惶恐失望,但大家依然懷有希望,耐心的等待雲開日出。 大膽的爬上山頂的燈塔,極目遠眺:一葉孤舟正在海上航行,也許它正全速,但在我們看來,遼闊的水面上的小船仿如靜止,也在等待日照給予能量與希望! 隨著雲層後方的紅色越來越濃,可以看到朝日是在努力的撥雲現影著。灰白的雲無法完全遮去艷陽的輝煌,橙紅、嫣紅、鮮紅的轉化預示著太陽的慢慢浮現。都說海上的雲是最好看的。隨著太陽的升起,天空的亮白,雙眼能及的雲色與雲型也在不斷的變幻,原以為的烏雲逐漸化身為華麗的朝霞,與遠方的清晰海水交相輝映,映照著驕陽的越升越高。 在若影若現的雲絮間,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大家還是能在海天一線間輕松的捕捉到太陽的身影,即使無法攝下太陽爬升的全過程,但至少可以用手中的相機拍到每一個階段的效果,所以,退一步想,但就舍棄過程看結果的話,還算是用肉眼看到旭日東升了! 天色漸亮,滿坡的游客慢慢散去。天意使然,豈能盡如人意啊?唉——鮮紅的朝陽從平靜的海面一躍而出的美好早已成童年的美好回憶,那時年少不懂回味,等現在大了會想了,知道要珍惜美好了,反而好像永無機會了?! 看海: 就我而言,出游完全是為了得機換一種心情。既然深處鬧市而無暇閉門思過、面壁反省,那就借機游山玩水、滌蕩思緒。 原以為可能對所謂的海景麻木了,但一踏上細軟的沙灘,聽到熟悉的海浪聲再次回響在耳邊,想到上回聽海已是一季之前了…… 卸下背包離開人群,赤腳走在細沙上,沿著海岸漸漸走遠,望著浪起浪退,第一次發現,盡管好多次與海近距離的接觸,可一直關注於海浪的洶湧或澎湃,而沒有注意到浪還時的透水波痕以及浪退後在沙灘上留下的坑窪浪紋,還有因為潮起潮落而自發形成的水田,甚至連水波上留下的點點水泡都能讓人聯想到海的喘息、浪的呼吸,自然的無窮美妙真的是需要用心、靜心去觀望、想像、感受的! 別看岸邊波浪起伏、濤聲悠悠,而遠方看上去卻是風平浪靜,令人想往。或許是海風吹拂、黃沙參雜,造成目力所及的海面由近到遠,黃藍綠白深淺交錯、色帶清晰。 或許這兒的水不是最清的、海不是最闊的、景不是最美的、沙不是最潔的,但這兒的沙灘是我在國內到過的最人煙稀少的:沒有所謂人性化的遮陽設施、也沒有娛人娛己的游樂設施,看不到如織的人群、聽不到喧嘩的喊叫,得以有機會靜靜地看、細細地想,回憶過去、回味現在……這時的安逸與自由會不由得讓你勸慰自己:放下執著、少些苛求、多點輕松,未嘗不是明智的選擇。 鬥蟹: 盡管吃蟹無數,但學無止境,在這兒,才第一次對螃蟹這類動物有了普及知識。無怪乎,人曰:要學真知,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沙灘上看見有許多小洞,知道那是沙蟹的家,有人經過,“荒涼一片”,而一旦人走,一個個小精靈就鑽出了洞眼,四處觀望,逍遙自在。試過發力追尋,但兩條腿的咋跑得過十條腿的?讓你不得不佩服:橫著跑的速率同樣讓人類只能觀之而無力觸及! 就此,人蟹智鬥一幕拉開。我等通過好多次的失敗總結出:要想有收獲只能撿大的追了,越小的動作越快、鑽勁越強,但老的同樣不是吃素的,其在無數次與天鬥地鬥人鬥的經歷中也積累了許多實用的經驗,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具體詳情介紹如下: 一人追著一只較大個的沙蟹至洞口,勇敢的在其鑽入洞中的那一刻抓住了一條蟹腿,並且死不放手,終在旁人的幫助下挖開洞口,撈出戰果。我欲取照為證,就叫把蟹放下,可它一脫離人爪就要逃,可我怎能讓他人辛苦所得的戰鬥成果輕快逃離?於是,情急之下,我也條件反射般的伸出了自己的手。哇,結果卻是,我被抓住了!它的小鉗牢牢夾住了我的大拇指,我原本以為自己反正皮厚,不怕咬也不放棄,但是,十指連心啊,犯不著為跟一只螃蟹較勁而傷了自己,心軟了接著手立刻就軟了,我不斷大力甩手想擺脫它的挾持,可是,它卻越鉗越緊,大有不見結果不松“手”的決心。還好,同伴的生活經驗都比我豐富,叫我快把它放下來。真是,一觸及地面,這只老蟹就松開爪子逃命去了。可我們怎能如此認輸,眾人合力把它逼入了一個死角,我們的大眼都盯著它的一雙小眼,雙方怒目而視,僵持不下:蟹——磨鉗霍霍,人——咬牙恨恨……我取來相機,將這只把我的手指鉗出血來的小蟹拍下了一組紀念照後放了它一條生路,大家目送它小心的沿著石壁迅速的爬遠。 另一人為了討其兒子歡心,大太陽下手持一把黃沙盤腿坐在沙灘上,守洞待蟹,比試耐性。當一只蟹戰戰兢兢爬出洞來,他立刻發力准確地將沙團砸在了蟹背上,於是,這只可憐的沙蟹就被莫名其妙的砸暈了。當它回過神來時,蟹殼已經被人牢牢的舉在了空中,所以,它只能對空張牙舞爪了。當它發現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時,立馬改變戰略,收緊十爪,閉息裝死。即使把它放回地面,它也一動不動,不論我們如何敲打捶擊,它始終以靜制動,大有野火燒身絕不動搖的英雄氣概。當眾人離開一定範圍許久之後,它才試探性地伸出雙眼觀望,確定安全後立刻張足飛奔而去。 看到有的游客帶著小孩,拿著“專業的”鏟子和小桶耙洞抓蟹,希望他們在取悅後能夠放這些精靈一條生路,因為,這兒是它們的天地,我們是名副其實的外人,它們才是名正言順的主人。即使有生物鏈的天意,但每一條生命的出世、生存都不容易,就讓我們盡量地收斂隨性,享受和平共處的安全與安逸吧!
(照片還看leifriend.space.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