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州徐莊過老鼠節

作者: 來的都是客

導讀老鼠嫁女的日子從腊月直到正月,全國各地差異很大,這說明該事像屬於雜祀,而且極有可能是雜合在一個大的事像中,並不具備完整統一的理念支持下的儀式,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參與者的心態也允許是各式各樣的。徐莊的正月十二印證了這一點。徐莊的“老鼠娶媳婦”一直還被保留著,但據村支書(一位看上去50多歲的男人)講他也不太了解,老人們知道。這應該是官家人 ...

老鼠嫁女的日子從腊月直到正月,全國各地差異很大,這說明該事像屬於雜祀,而且極有可能是雜合在一個大的事像中,並不具備完整統一的理念支持下的儀式,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參與者的心態也允許是各式各樣的。徐莊的正月十二印證了這一點。徐莊的“老鼠娶媳婦”一直還被保留著,但據村支書(一位看上去50多歲的男人)講他也不太了解,老人們知道。這應該是官家人態度的體現,特別是在上面來人的面前(我們此行見到的各級官員也在極力地“推銷”當地第二天的花會,但旅游衛視的拍攝者說那見得多了沒有什麼新意,也可見官員的關注點)。 老鼠娶媳婦過去有一套,包括早上的童子挨門收舊鞋、中老年婦女帶孩子念著歌謠敲打牆角,中午包老鼠形狀的餃子,下午扮上老鼠和判官又審又迎娶,晚上邊敲鑼鼓邊點火焚燒圍著芝麻秸壘起來的舊鞋,等等。今天我們只拍到收鞋、包餃子、燒鞋。扮演如今已經沒有了,因為要道具,需要用錢來置辦,村裡已經沒有強大的民間社區組織了;而敲牆角作為一項太過隨意的習俗,因為沒有儀式的規範,可能隨著時代的演進越來越簡化,也可能不再存在了,可見儀式對習俗的固定是具有多麼強的力量。因為要來拍電視,所以我們所見的活動是組織的,這很可悲(不過衡水民俗的同事極力推薦這項活動,說明經過多年的民俗攝影訓練,在中國已經有了一批真正明白相機指向的攝影人)。在我們進村之前,村干部們已經安排人把舊鞋都收集起來裝了一麻袋(准確地應該是塑料的那種化肥袋)放在一家的門廊裡。我們准備開始,讓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背上筐去假裝收鞋,我拍了幾張照片,可以看出來孩子背裝滿鞋的筐已經比較吃力,可能平時上學的他們也不會有機會背筐拾糞了。 接來去拍包餃子的鏡頭,在一戶農家的堂屋裡,門口擁了看熱鬧的人,把光線擋了個嚴實,好容易把孩子都轟出去,一個三四歲的男孩不小心被門坎絆倒生氣了,正好手裡玩著一把砌牆的瓦刀,頻頻舉起做砍人狀,幸虧大人拉著。老鼠娶媳婦這天還有個習俗是收藏剪刀,據說用剪子時發出的哢哢聲像老鼠嗑東西的聲音,好像沒說要把瓦刀也收起來。原來見過人家拍的老鼠餃子還有個小尾巴,這次我們見到的只有頭了。一般餃子邊捏成半圓形,老鼠餃一頭原樣,別一頭分出個岔兒來,像兩個耳朵。包這種餃子的技術要求是邊要捏死,雖然一般包餃子也得這樣,要不就沒法煮了,但包老鼠餃子的這一做法,叫做“捏老鼠嘴”,寓意來年它沒法開口咬東西。最後拿一枝黍秸,把上面的小黑粒摘下來,再兩個耳朵上一邊點上一個,便完成了。有的說用綠豆點眼,雖說“小綠豆眼兒”是形容眼睛小的,但放上一只小餃子上綠豆就太大了,除非這老鼠餃子做得很大,這好像也沒有一定的規格吧,一切方便而隨意,這也是這項民俗最大的特點了,與拍片人總喜歡拍嚴格而盛大的場面,或者民俗學家注重規範性和條理性有很大的差距,現實永遠是最生動和自己的。從包餃子的人家出來,收來的舊鞋已經在一條土路的中間壘起了兩堆,下面墊了兩塊磚留了點火的洞,中間插著干芝麻秸,是為了便於著火吧,我想,但一定要用芝麻秸,這就帶上了儀式的必需的程式。大部分鞋子扣著一圈圈碼著,有幾只小些的鞋掛在芝麻秸上,我們回來的時候,那個背筐收鞋的男孩正在掛,只一堆是幾個大人在做這項工作。很快鞭炮響起(准確地說是花,其實不如炮來得熱鬧),火點起來,先是煙,我聞到了塑料味,可能有一雙塑料底的鞋沒有挑出來(難得這年月還收得到這麼多自己納底子的鞋)。然後火著起來,鑼鼓響起來,一共一面大鼓,邊上縛著一面小鼓,周圍是十一個打镲的人,年齡有老有小。在兩堆火由旺到弱的過程中,幾位鄉親用爐鉤子挑著棗花(一種類似花卷的面食,上面帶有兩個小棗)放到火上烤,據說吃了治百病還是不得病。旅游衛視的記者收起了攝影機,他們的理由是該台定位是時尚健康,這樣的事情惡心而迷信。所謂人各有志嘛,照人類學和民族學、社會學這都是大有記錄和研究價值的。本來這火是要晚上燒的,但為了連夜趕回北京,只好安排在下午接近天黑時燒了,那麼現在既然拍攝任務完成了,大家共同進退離開了尚未熄滅的火堆,回望現場,鄉親們意猶未盡,一位本來在打镲的老人,接過大鼓錘,帶著一伙人一直狂敲下去,孩子們環繞在鼓與火的周圍……這大概就是這項民俗活動能夠頑強地存活到現在的原動力和傳承力吧。據說這活動在徐莊周邊幾個村莊都有,但其它村已經消失了,唯徐莊還保留著,這其中有沒有民俗攝影關注的幫助呢,畢竟這個莊就是鄉政府所在地,大家比較容易找到,活動也容易組織,所以讓村民們感覺到這些祖傳的玩意兒還有意義。其實這一點應該是每一次拍攝和每一個拍攝者隨時隨地明確傳遞給拍攝對像的,這應該就是我們對保護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做出的貢獻。照片在相冊裡:http://www.ctrip.com/Community/PhotoUpload/ShowPhoto.asp?ID=360970


精選遊記: 衡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