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之趣在於心--拙政小游

作者: bestamoy

導讀籌劃了許久的園林之行,總算在開學之前成功進行,了我考完研後向來的夙願--雖然--我們也僅僅只是走了拙政一個園子,而且,並不是我初始最想去的留園. 准確地說,最先偏向拙政是由於它的網站 (http://www.szzzy.cn/),好像最恰當地表現了我心中向來對古韻今風的完美詮釋,或者說,也向來是我對蘇州的印像.連網站都可以做成詩一樣地美麗,還有恰倒好處的漁舟唱晚,梅花三弄和廣陵散,害我 ...

籌劃了許久的園林之行,總算在開學之前成功進行,了我考完研後向來的夙願--雖然--我們也僅僅只是走了拙政一個園子,而且,並不是我初始最想去的留園. 准確地說,最先偏向拙政是由於它的網站 (http://www.szzzy.cn/),好像最恰當地表現了我心中向來對古韻今風的完美詮釋,或者說,也向來是我對蘇州的印像.連網站都可以做成詩一樣地美麗,還有恰倒好處的漁舟唱晚,梅花三弄和廣陵散,害我悔恨很久當初怎麼沒有把古箏曲練練好,要求不高,只要到漁舟唱晚就可以了.說遠了,回頭.所以就把拙政作為我們的最大期望地. 或許是園前的街道正在修繕的緣故,正門東移了100米,這對於一個小園而言,可能已經從中園走到東園,這或許就是我們一進門時候對東園頗為失望的原因吧.那裡本不是作為游客進入的地方.占地面積最為寬廣的東園,最後給人留下的印像卻是最為單薄,稀稀拉拉地一些亭台,在冬天樹葉凋零的時刻看來尤為寥落,而且又逢早晨,游客稀少,很落寞的一個園子.心中稍許幾分的失望--因為不少亭子和小山竟然讓我們回想起來小學春游的終點站--太倉人民公園... 匆匆逛完西園,從踏上待霜亭和雪香雲蔚亭那兩個湖心小島的時候,中園就以它的開闊和大氣和吸引了我們.可能用這樣的詞語形容蘇州園林會被頤和園避暑山莊之類的不屑,所以,我只是拿三個園子做比較而已.一片湖面,我喜歡水--總覺得凡事有了水才能有靈氣(泰姬陵之非凡也在於此).而湖心的小嶼,假山,涼亭,或者是九曲彎橋,都是拜巧奪天工的雙手所賜,即使是今人也再難有如此傑出的創意和工藝了吧.立於雪響雲蔚亭所在小島,南邊眺望遠香堂--拙政的主堂之一,和倚玉軒--所謂玉,是借喻軒邊環繞著的有高傲挺拔氣質的金竹.左邊是我們來時走過的梧竹幽局--園林將竹子用到了極至,右邊是三叉道中間的荷風四面亭,亭子兀立於湖中,想必在夏天四面荷花就設想你站立在接天蓮葉無窮碧而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那西湖荷花包圍之中,微風襲來,花不醉人人也自醉了吧.很愛的它的匾額--好吧我承認,我對具有荷啊蓮啊之類意境的東東還是有偏愛. 不過真正令我們感到不虛此行的第一個著名景觀,應該是小飛虹.在明信片上久仰其美貌,所以當倩叫出來了的時候,大家還真的是很振奮的.在上面駐留了許久,試圖從各個角度去捕捉它的美.因此也在此邂逅了各種有趣的行人,還有背著巨大旅行包的中年阿姨,靜靜傾聽一個導游伯伯的故事.想到倩說起她的老師,年紀和經驗給他的財富,就是可以隨便給他一張黃山的照片,而能立刻辨認出照片拍攝的角度和位置,並且講述出關於它的故事.我想起了高考時候似乎很青睞的一個專業,就是交大農學院的園林,可惜父母不是那麼喜歡.到了這裡我才感覺到,如果以後退休了賦閑在家,那我就從頭學起,或許黃山那樣對體力要求很高的行業已經不適合我,那麼潛心於研究一個園子或者是一個城市中所有園子的故事,應該還是可以實現的一個夢想吧. 西園,則是最為精辟和雅致的一個園子.整個中園因為湖面開闊,所以連成了一片整體的感覺,那麼西園則是一個連一個獨立的景致,眼睛一刻都不能停歇,一眨眼,就可能錯過一個絕美的角度.西園面積很小,幾乎沒有湖,樹非常多,在於夏天定是最陰涼的去處,而在冬天,則梢顯陰冷.與誰同坐軒--是看見地圖上的名字就決定要去尋找的地方.亭子取蘇東坡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其實像這樣的典故,每處匾額,亭子,軒榭都有,只是這個名字所顯現的灑脫確實蘇州園林中少見,於是更感有趣.在它扇行的鏤空後面,本來應該正好為笠亭留出一個遠景,可惜我們照相的時候不知道,把它變成了評彈味道的大頭貼,可惜可惜了.浮翠閣,是我覺得所有拙政建築中最有男子氣概的一個,雙層圓身的閣體,怎麼也覺得有些頤和園北方園林的味道,可能是對天壇印像太深,哎~~在前面還似乎想尋找臥虎藏龍的影子,擺了個對打的姿勢估計差點沒把游人都笑死.然後我又很認真地看著閣前的小河,說要是成龍大哥來的話,一定能夠憑借閣樓的高度輕易越過(章子怡的話麼估計就要重演臥虎藏龍的結尾了,嘻嘻).卅六鴛鴦館,真正打動我們的地方不在於它那些被圈養在館旁湖邊一角的可憐的鴛鴦們,而在於館兩頭那些蘭色菱形玻璃所營造出的光影奇跡.在那樣一個小屋子裡面,真的我會開始相信童話.倩說,老了就來這樣的地方該多好,至少,下雨天都有長長的廊子.還可以在廊邊榭沿回念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有一段不知名的高廊,在那裡我們的驚叫達到了最高,原來一點也不起眼的廊子,在此成為一代絕唱.近看迎春將放,隔了淺淺一彎流水而觀,對面廊子連著見山樓(或者這高高的二曾建築就是為古代的小姐門閨中無聊時候眺望所用?),稍遠處假山縫罅中的瀑布潺潺,背映雄偉的浮翠閣,最原處還能把園林之外很遠的北寺塔也取入眼簾,這個應該就是蘇州園林又一擅長之處:借景.園子本身小,想要表達悠遠的意境,除了彎曲的道路以延長路程感從而擴大面積感,以及層層隔絕的道道相連的牆和檐,還有慣用的漏窗之外,就是借景了吧.仔細回想起來,對於蘇州園林的這些基本認識,都還是來自中學的課本,葉聖陶先生的文章,真是佳作啊. 然後又是回頭走了一遍,完全不同的道路,卻總是遇到相似的地名,然後不同角度不同意境就這樣移換著,有時候我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來過這個地方.呵呵.第二遍觀,其實對於園子的感觸是不同的.如果說第一次只是從心理上認識了它們,記住了它們的名字和長相的話,那麼實質上真正開始欣賞和評價的,第二回更加多一點.但是重復的地方畢竟只是沿途的少數.我們已經逛了3個小時了,小小一個園子.也不想再重復了.漏掉一些就漏掉吧.總該留點遺憾等待下次去彌補. 心情在這裡得到了完全的釋放,但是我們一直同意的是:真正享受到園子樂趣,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境.不要打我,我又要重復我們民民的老話:有怎樣的視界,就有怎樣的世界.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