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古道之旅——沙溪散記

作者: 憐花凋謝

導讀在麗江休憩了兩天。上一次來到麗江還是在八年前,心情截然不同,那時的我青春年少,麗江的多姿多彩令我如魚得水。現在只覺得喧囂浮躁,雖然有風景襯托,但處處都是為了迎合城市人的趣味,感覺不到地處西南的淳樸風情,因此實在無趣。這一點,初來乍到的阿雯也能夠體會。不過,她喜歡上了像山市場的腊排骨火鍋,騎自行車去束河古鎮一路上也很逍遙。 兩天後前往� ...

在麗江休憩了兩天。上一次來到麗江還是在八年前,心情截然不同,那時的我青春年少,麗江的多姿多彩令我如魚得水。現在只覺得喧囂浮躁,雖然有風景襯托,但處處都是為了迎合城市人的趣味,感覺不到地處西南的淳樸風情,因此實在無趣。這一點,初來乍到的阿雯也能夠體會。不過,她喜歡上了像山市場的腊排骨火鍋,騎自行車去束河古鎮一路上也很逍遙。 兩天後前往沙溪古鎮。翻過老君山重重的山巒,離劍川縣城南面大約三十公裡的地方,有一片被崇山峻嶺環繞的廣闊盆地。這就是沙溪壩子,壩子中央的沙溪古鎮是古代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從麗江出發,向西經過石鼓鎮,然後往南到達劍川縣城。縣城車站有很多微型車去沙溪,湊齊了一車人出發。途中有往石寶山的岔路,過了岔路口便是下坡路,遠遠望見沙溪壩子到處是綠油油的麥田,一派田園美景。快到沙溪的路段正在修,由於路窄,要等壓路機平整完一段後才能通行,因此多耽擱了半個小時。中午到達沙溪,先去“三家巷”客棧投宿。客棧是典型的白族民居,院子裡花草賞心悅目,還提供沙溪旅游書冊閱覽,在網上很有名。出去填飽肚子,鎮上實在沒有像樣點的飯店,我們在車站旁一家小吃店吃蛋炒飯,飯裡加了本地的腊腸,十分可口。坐在我們一桌有兩個女性旅游者,一問是台灣籍人氏,在沙溪住了四個多月,特別喜歡這裡的風土,打算在這裡開一家客棧長駐,下個月就可以裝修完開業,冠名為“58號小院”。吃完飯沿著寺登街走,一會就到了古鎮中心的四方街廣場。四方街有兩座標志性建築,古戲台和興教寺。興教寺是明代建造的白族佛教寺院,至今仍然保存著明代建築的風貌,遺憾的是大殿正在重修,無法看到殿內二十多幅珍貴的佛教壁畫。在古代,這座興教寺的修建一定與沙溪鎮在茶馬古道的興起息息相關。興教寺的大門正對著古戲台,仿佛那一出出精彩熱鬧的社戲,最尊貴的觀眾便是這興教寺的僧眾了。如今的四方街冷冷清清,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簇擁在寺登街的繁華景像,已經是過眼雲煙。街中央那棵生長了幾百年的老槐樹一定見證了這盛者必衰的千古道理。古代從雲南到西藏的茶馬古道,必須沿著蒼山西側的低窪地區,經大理、洱源、劍川到達金沙江,然後進入中甸藏區。沙溪的興起正是與此商道有關。但是,隨著滇藏公路繞開了沙溪,另一條經鶴慶山區到麗江的大麗公路成為主要通道,從此沙溪徹底遠離繁榮商道,成為遙遠閉塞的山區。臨街的民居全部是從前的商鋪和馬店,鋪面一律朝街,有前伸的櫃台,是昔日買賣交易的平台。鄰近古戲台的商鋪現在開了兩個旅游者酒吧。看到兩個外國人進了一個叫“老槐樹”的酒吧,到這裡來旅游的外國人不少。不覺暮色將近,沿著狹長的巷道走到南寨門,拱形的寨門由黃土坯砌成,毫不起眼。原路返回,在一棵粗大的槐樹這裡拐彎往低處走,穿過一片樹林,來到黑潓江邊。水流輕緩,一大群鴨子在水中慢騰騰地鳧游。拱形的玉津橋橫架在黑潓江上。這裡的視野極為寬闊,循著大片江水灌溉的田野望去,可以看見對岸遠處山腰上的華龍村。薄暮的微風吹來,夾帶著花草和泥土的氣息。在玉津橋邊小小的神祠內拜謁了土地菩薩,我們走到橋中央,在那裡俯瞰這條瀾滄江的支流。江面已掩上暮色,暮色逐漸向對岸的山村掩去,淡淡的晚霞把村莊後面的山映成藍黑色,輪廓分明地浮現出來。偶見一位村民趕著二、三十只羊,從不遠處走來,不慌不忙地走到江邊飲水。這種和諧優美的黃昏山村景像打動著我的心靈,我不禁沉浸在中國水墨畫般的韻情之中。反觀自身來到偏遠山村的內心,淡淡地思考著中國的美。沿著長長的堤岸走到東寨門,從這裡回到寺登街。在一戶人家門口看到一只很可愛的小狗,和它玩耍了一會。順路參觀了本主廟和歐陽大院,便回到“三家巷”客棧。客棧主人准備了當地風味的菜肴,我們和另幾位來自深圳和韓國的游客一起享用了這頓美餐。預報了兩三天的雨,終於在夜晚“嘀嘀答答”下了起來。這是春天的山雨。(記於2008年8月22日)



(興教寺)



(四方街)



(馬店前台)



(玉津橋)



(本主廟)


精選遊記: 大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