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之旅

作者: iyoygs

導讀——苗寨的清香,苗女的柔情 從鎮遠縣城到鎮雄關有17公裡的車程,然後,沿著相見河步行二十分鐘才能抵達游船碼頭。山路徑挺崎嶇,穿行於綠林之間,男的都成了好漢,女的都成了俠客,這種感覺不僅來自本身,也來自瑤女和小徑上遇見的游客。紅臉映汗,豪氣喘喘,大家都像練功之人。途中碰見山民在兜售民俗工藝品,多為家用之物,如織錦腰帶、荷包等等。讓我好奇 ...

——苗寨的清香,苗女的柔情

從鎮遠縣城到鎮雄關有17公裡的車程,然後,沿著相見河步行二十分鐘才能抵達游船碼頭。山路徑挺崎嶇,穿行於綠林之間,男的都成了好漢,女的都成了俠客,這種感覺不僅來自本身,也來自瑤女和小徑上遇見的游客。紅臉映汗,豪氣喘喘,大家都像練功之人。途中碰見山民在兜售民俗工藝品,多為家用之物,如織錦腰帶、荷包等等。讓我好奇的是一個舊的竹編葫蘆,葫蘆本不能直立,聰明的山民以竹篾在葫蘆下部編成圓弧底座,既不改變葫蘆本身的優美造型,又可直立於平面之上,裝茶裝酒,可挎可立,十分方便。相見河雖小,卻清澈見底,連綠絨絨的水草在河中的每一陣呼喚似乎都能為我們所感知。一路上,有三劍峰、雄獅回首、四方洞等岩溶山峰讓大家拍手稱奇。上了游艇,“突突突”的馬達聲便破除了這青山綠水的沉寂。出了相見河就是舞陽河的主航道,就在這交界處有個鴛鴦灣,據說灣內棲息著數百對“情場楷模”。可是,我卻無緣見習鴛鴦們的恩愛。據導游說:“鴛鴦已養成一聽到游艇馬達聲就深避不出的習慣。”或許無論人類,無論動物在愛情上都講究那麼一點情調,容不得嘈雜喧囂,更不悅於別人的評頭論足。可悲的是一些現代人“快餐式的情愛”,可以不分場合地得以產生和完成。此時,面對冷寂的鴛鴦溪,我只能充滿歉意地說:“打擾了。”

一進入幽深險峻的龍王峽,我就馬上體味到“群山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如神”的詩情畫意。先是看到自龍王岩上直瀉而下的瀑布,由於受陡壁上鈣化堆積物的阻擋,瀑布跌成三級,水珠飛濺,濡濕冊岩周圍的一片蔥郁。游艇不知不覺地拐了一個彎,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被鎮遠人印成明信片,制成商標的美景──孔雀峰。一對基座相連的孿生石柱臨水而立,柱高122米,與柱後翠綠披掛的山坡組成一幅絕妙的畫面──孔雀開屏。許多人都在公園裡看過孔雀,可是無論你怎麼哄它,逗它,它就是不開屏給你瞧。舞陽河的孔雀峰可沒那麼嬌氣,無論你什麼時候來她都萬千風情地讓你一次愛個夠。我們給這裡的天然和清新吸引住了,這裡的水由於沒受多大的污染,明顯清澈見底,從來也不知道山風竟然如此清涼而不夾多少味兒,吹在臉上尤如一雙軟若無骨的手的撫觸一樣,輕而軟,細而爽。河灘上的沙更細更軟更白,踩在其中的感覺比專業按摩師還要專業。

在渡口下了船,整理好自己的背囊。沿著路走進苗鄉,郎德上寨在苗嶺山區還頗有名氣,被譽為“露天苗族民俗博物館”,這與其環境優美有很大關系。九十多戶人家,就有九十多座吊腳樓錯落有致地從山腳分布到山腰,楓香樹和鳳尾竹用綠意盎然的枝頭撩撥著樓前的“美人靠”和樓後的窗欞。有一條小河風韻萬千地從寨前流過,河上飛架著一座能遮風避雨的風雨橋,河畔排著好幾架依呀呀唱著的竹筒水車,幾個苗女在卵石灘上晾曬著衣裳,一位包著頭帕的老太太正在清澈的河水中蕩洗著菜蔬。我們被這樣純淨美麗的畫面所感動,苗寨在沒有客人的日子裡才呈現這樣的閑適無憂。我忽然想起《籬笆牆的影子》”的旋律:“山也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首梁……”。事實上山寨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沒有那麼多利害關系可以算計,沒有那麼多權欲可以勾心角。我們說山裡人純樸,就是因為他們生息在十分單純的時空裡,不熟悉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無奈。

不知不覺走到了寨門口,那是一座小巧玲瓏的木樓,上面掛著一對牛角杯,據說,攔路酒的最後一道就是拿這看不見底的牛角杯侍候你。

眼前平平常常的山坡,苗人稱之為游方坡,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與都市不同的是,苗人是以木葉、夜蕭、口哨、歌聲表達著心中的愛戀,以手圈、花帶、頭帕傳遞傾心的情意。“兩情相悅”是他們挑選對像的第一標准,其間流露出的純樸率直在都市戀情中可能被視同神話。

如同神話的還有郎德上寨的銅鼓坪,這是苗寨的議事中心和娛樂中心,銅鼓坪是以鵝卵石仿銅鼓鼓面紋飾鑲嵌而成,苗人在其中跳舞就叫“踩銅鼓”,銅鼓坪中央立一牛角形的木柱,上面懸掛著一面銅鼓。關於苗人為何視銅鼓為聖物,還有不少美麗的傳說,我們也無暇去過深地探究,繼續在寨間小路上體味著那純淨無憂的生命氣息。當然,我們不會忘了用相機鏡頭將一切美麗凝固成可以攜帶的膠卷。令人捧腹的是,衝洗出照片後,才發覺當時被我視為美景拍下的鳳尾竹掩映的吊腳樓,牆角居然方方正正寫著“廁所”二字,我又怎敢將照片寄給那位被我鼓勵著在此景前留影的友人!僅這一點,郎德上寨就夠讓我銘刻心扉了。

鄰走整理行李,將靈香草卷起束與手腕,手動時幽香撲鼻。將葫蘆收放背囊,於是,這苗寨的清香,這苗女的柔情,卻是一起帶走了。(編輯:飛揚)

作者: 方寧依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