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剛去過雁蕩山,下半年又往浙南趕了,因為同事說,楠溪江就在附近,風景比雁蕩山好。去年參加攜程的游記比賽中,幾篇寫浙南的都被我保存下來,有仙居、天台還有楠溪江,他們的文章少了些藝術味道,卻很實用,尤其是楠溪江的游程,車次、費用、住宿都很明了,於是首當其衝作為了攻略。後來上網一查,從2001年就有人開始寫攻略了,我下載了近十篇,看到後來反而眼花,大家見仁見智地發表對不同景點的看法。究竟怎樣,只有自己去過才知道,事實上,我這個路盲還是沒有精打細算,三天跑的景點資深驢友二天就能走遍了。 根據作者的攻略,走了不尋常的路,一般人都坐車到溫州,然後北上,而我是在青田下,第一天上午玩石門洞,下午玩大箬岩,完了就趕往楠溪江“旅游集散中心”--岩頭鎮住宿。第二天一整天玩石桅岩,仍返住岩頭鎮,第三天折返玩大箬岩附近的百丈瀑和崖下庫。應該說在我的思想中是沒有計劃的,憑感覺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又覺得沒計劃太不像話,草草制定了一個,結果完全不按計劃執行,原本第三天要去比較遠的澤雅景區,結果也不了了之。所以游記也不打算寫了,收集一下三天的印像,若干年後慢慢回味吧。關於景色--浙南一帶,美在山的雄偉氣勢,那是鋪天蓋地的,或一座山的寬闊或幾座山的連綿,讓你明白為何人們比喻男人就要用山,因為只有山才能給你同樣的感覺:強大的、有力的、堅定的、溫暖的......山在不同的天色下,給人不同的心情,陽光照射一片蔥綠,讓人想歌唱想跳舞,雲霧繚繞陰暗灰蒙,則給人帶去悲傷和沉思。然而如果只是山,會太過宏偉,未免不近人情,於是人們對於西藏的山才會如此敬畏。然而在這裡,山是可以親近的,踏進廣袤的田野,你可以一步步靠近他,移步易景,每一次抬頭都有不同角度的風景。不必擔心在山間迷路,因為每座山邊都有歡騰的小溪一路引領著你。也不必為辛勞的攀爬而抱怨,因為每座山的深處,都有一潭深澗等待著你,給予你出乎意外的驚喜,那潭水雖不大不壯麗,但清澈得令人發呆,每塊石頭都靜靜躺在泛著光的水下熟睡,排列得如此富有美感。你可以挽起褲腿走入潭中,甚至可以躍入潭水和魚兒同游,一掃旅途的辛勞。楠溪江的水,不知何故如此清澈,碧綠通透,一路過來環保做得並不好,但也許是因為路途遙遠,養在深閨無法破壞,那種翠綠簡直讓人心醉,可以和九寨溝的海子媲美--而九寨溝的許多碧水還不是那麼透明的,水底的植物讓人有點發毛,楠溪江的水底卻全是敦厚的圓石,且灘塗平坦,一路陪伴全程,隨時歡迎你跳入水中與之淘淘。關於地域風情--如今浙江的鄉村已經不能用樸實來形容了,反而如果哪個人沒有生意頭腦,家門口不擺個攤倒是奇怪了。出行之前看了許多投訴說斬人的,碰到的倒不多。此類可能出現的情況都出現在包車方面,侃價是必須的,如果去景區要喝水,那就別抱怨價格高了--到處都一樣。不過驢友們的另一觀點是一致的--許多住宅區的環境實在是太過肮髒了,尤其以景區中心的岩頭鎮為甚,垃圾可以從家門中、車窗內,行走的人手中隨處飛出,曾經在一家小店買了根冷飲,拆下包裝問哪裡有扔,老板說,直接扔門口地上就行!難道一個空棄的紙盒放在門口就那麼難嘛?在岩頭鎮住了兩晚,菜場、街道、甚至一邊的古村都是隨處可見的垃圾。並且,真正的驢友都是很有環保意識的,而入鄉隨俗是一般人的本能,如果進入一個地區十分整潔,沒有人敢隨便破壞的,如果這個地方大家都隨地扔雜物,那麼一般的游客很有可能默認為這是當地的風俗而效仿了。實在很可悲。另外,這裡的口音實在已經很難聽懂了,能聽懂普通話和用普通話會話的人,除了商家基本上就不多了。而這邊的人也不如我們以前去過的地方的人那麼熱情,或者並非是不熱情而是根本沒有幫助人的習慣。自助游經常會碰到路線問題,但我們三天下來問得口干舌燥,通常一個問題得問五六個人才能問出個結果,許多人對於我們口中的村鎮名字一臉漠然,其實和當下位置也不超出五十公裡。兩個景區之間的人們也互相有如相隔銀河般的陌生,讓自助的人找路相當辛苦。除了風景以外,楠溪江一帶最大的奇觀莫過於大家印像都很深刻的、家家戶戶遍地都是的旺財了,蹲著的躺著的馬路中央趴著的橫穿馬路的......而且好多都是齜牙咧嘴的狼狗,怕狗的真的要小心,因為連汽車都要繞開它們,簡直是無法無天!除了旺財,養雞放羊的也不少,唯獨很少看到貓兒,奇怪......另外,楠溪江一帶的彩蝶非常多,常常看到它們揮舞著斑斕的翅膀在綠蔭叢中飛來飛去,鏡頭很難捕捉它們靈巧的身段,但常在眼前飛舞,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小貼士夏日特別貼士:防曬必不可少,除非特意要曬古銅色,也要注意分布均勻。在這邊三天,二天半在暴曬中度過,夏日的楠溪江酷熱無比,上海每天下午都下雷雨了,這邊還是一周滴雨未下,爬山爬得身上好像從水裡撈出來一樣。所以能少穿盡量少穿,毛巾是隨手拎著的。水源補充十分重要,但夏日耗水嚴重,如果沒法背個好幾瓶上山,那麼沿途消耗還得合理分配。鄉野的蚊蟲也是漫山遍野的,稍一停留就滿身是包了,連螞蟻都敢來欺負,被咬還是有點疼的,所以清涼油也是必備。這邊吃的口味比較偏江南,不淡不鹹不甜不辣,如今上海的餐館太親辣了,什麼菜都往裡頭倒辣子,搞得我不敢隨便出去吃。三天在浙江點的菜沒有一粒辣子一片紅辣椒,深得我心。驢友們推薦的楠溪江溪魚我點了一份,只能說難吃,但不清楚是某個飯館的原因還是普遍現像,用上海話說那魚是HAO的,不新鮮。不如我在熟食店買的黃魚干,25元一斤,應該是舟山一代的特產,很鮮香的。因為口味相似,在外我就點素菜了,一來不會因為怪異的味道而浪費,二來旅途中吃點素菜可以避免水土不服引起的便秘。這裡的水果選擇余地不大,這個季節,農村樹上結了麻栗子、而柚子還沒熟,其他水果都是泊來的,味道一般價格也不菲,西瓜、梨都是1.5一斤,買了三個梨,口味平淡,只是圖它的水份。旅途是很多不定因素決定的,身上常備餅干巧克力是必須。最關鍵的還是水源。水可不是到處都有的,景區裡面的水價比外面貴一點先不說,有些探險的路徑是沒有人兜售水源的,瀑布底下的水我是不敢喝的,自己的腳丫子剛浸泡過呢。所以可以扔掉很多不用的裝備,但一定要裝滿你的水壺。住宿也是相當方便的,選擇岩頭鎮,是偷懶的方式,這邊隨便一個旅店進去都布置得很干淨,空調、淋浴都不用太操心,不像有些地方這個設備出問題,那個設備打不開的。最重要的是開發了那麼久,標房的價格仍然在60到80之間,在同類景區是相當便宜了,也許也得益於市場競爭吧。浙江的路修得很好,交通很方便,無論短途長途還是公交車,都無需就等。但一部車的線路過於單一,兩個稍遠的景點之間往往要不斷倒車,最誇張一次坐了5輛車才到下一個景點,屁股麻掉不算,費用也是嘩嘩的。這一點出游之前最好是功課多多益善,因為向當地人問路的成功率是很小的。不過有一點,這邊的車幾乎都開空調,而且很自覺地不超載,扶手上有許多提供暈車人的嘔吐袋,這些都讓人體會到此地交通部門的成熟。驚嘆於路面的寬闊平整,加之一路風景如畫,也讓人產生了在此騎行的欲望,個人認為最美的一段在於大箬岩到岩頭鎮那段,坡多但較緩,適合騎行,當然騎行的季節仍以春秋為首選。

(石門洞景區)

(大箬岩景區)

(石桅岩)

(小山峽)

(途中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