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行走錄之一:夜聽平遙秋雨、朝聞雙林晨鳴

作者: 自由行路

導讀說不清是什麼動機,我會選擇在這個國慶去山西,也許因為山西在廣東是一條冷門路線,尤其在黃金周,那高昂的機票和門票讓旅行社望而卻步。而過慣舒服日子的廣東人不太可能會選擇在火車上搖晃36個小時去山西。 本來是打算去黔東南這個列入世界生態保護圈的地方的,不過由於我還沒有做好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如探險般生活的思想准備。所以選擇了山西這樣一個充滿不同 ...

說不清是什麼動機,我會選擇在這個國慶去山西,也許因為山西在廣東是一條冷門路線,尤其在黃金周,那高昂的機票和門票讓旅行社望而卻步。而過慣舒服日子的廣東人不太可能會選擇在火車上搖晃36個小時去山西。

本來是打算去黔東南這個列入世界生態保護圈的地方的,不過由於我還沒有做好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如探險般生活的思想准備。所以選擇了山西這樣一個充滿不同風格、不同文化旅行元素的省份,一方面想追尋銀行鼻祖文化的根源,另一方面想見識一下平遙古城和雲崗石窟這兩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到底有如何的神奇……於是在十一的次日,我們背起行囊,來到了人說山西好風光的三晉大地。

灰色太原

山西,簡稱晉,又叫三晉大地。為了了解三晉的含義,我還專門到網上找了一下“三晉”的來歷。原來三晉並非是我所想像的僅是指晉南、晉中、晉北的統稱,而是指春秋末期,晉國被趙、魏、韓分為三家的意思,中國自此進入了戰國時代,所以三晉實際上也是後人對這一段歷史的統稱。三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比晉更廣泛地體現了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發源地之一的內涵;三晉文化實現了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三晉大地地理優越,資源豐富,人才薈萃,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人說:一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山西。看來山西確是名不虛傳,令我也對此次旅行的收獲充滿了期待。

在白雲機場候機的時候,我再次體會到了冷門這兩個字的意思,到太原的旅客多是回家探親的或跑業務的銷售人員,偶爾碰到一兩小群去旅游的,也多是自助游或者到太原找朋友或同學接待,甚少有吵吵鬧鬧的旅行團。這倒讓我感覺欣慰,這樣就不會在景點遭遇人山人海的尷尬場面了。

想在機場找人拼游的願望落空了,到了太原武宿機場只能選擇放棄去晉祠了,打了的士進入太原市區。太原市區並沒有像想像中有省府那種特有的氣勢,平淡無奇的市容在陰沉沉的天氣中更添一絲蕭瑟的感覺。灰蒙蒙的天空所昭示的塵土污染就是太原給我們最直接的印像,道路的修補也似乎沒有做足功夫,大路上不時有坑窪或沙井大小的洞口,使得出租車要左躲右閃的,讓人對這個城市無法產生喜愛。

車到火車站時交通更加擁堵和混亂,人車混雜,塵土飛揚,似乎有種雜亂無章的感覺。我們擠進火車站想買15點出發去平遙的火車,好不容易快排到窗口,離開車已經只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了,才被告知原來火車票在開車前半個小時就已停售了,百密一疏,這點常識看來自己還是沒有掌握到呵。沒有辦法,只好掉轉頭回到太原建南汽車站乘座班車。

離開太原往平遙的路上,穿過一片破敗的小區,觸目可見大大小小的煤堆,黑漆漆的煤粉與還未干透的地面混在一起,汽車在這樣的路上肆意行駛,泛起的黑色泥漿似乎在渲瀉一種百無聊賴和無奈的感情。車近祁縣時路況稍有好轉,經過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喬家大院外的停車場時,可以瞥見游人如鯽,果然是名聲遠揚。

平遙客棧與古民居

二個多小時後終於到達平遙古城外的汽車客運站,一得客棧派電瓶車把我們接回城內,我們繞道到火車站購買了第二天下午去靈石王家大院的火車票。往古城內的路上依舊灰塵滾滾,快進入古城時才見到楊柳依依的石板路。平遙城內實行半封閉管理,早上8:30分以前和晚上22:00以後才允許汽車進出,雖然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尾氣污染,可還是沒辦法完全杜絕。

中國整座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只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麗江,一個就是平遙,平遙又是其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而且城內仍有居民居住,不像麗江,已經成了完全商業化的小城。所以當看到在這樣古老的城牆圍住的地方,仍然有著這樣親切質樸的生活氣息時,我還是禁不住有種歡欣雀躍的興奮。

我們投宿的一得客棧原本是侯王賓的故居,據聞至今已有280年的歷史,故居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再加上院子裡停滿了北京游客自駕過來的汽車,就更像了。店內的老板娘操著流利的英語在與外賓聯系業務,服務員態度很好,斯文中帶有幾分羞澀。我們住的是山西大炕,足可容得下四五個人同睡,古色古香的木制家具,高掛的紅燈籠,以及一個古舊漆著神像的豎鏡,還有那用木栓上鎖、推起來吱吱呀呀的木門,配合現代化的馬桶、洗臉盤和毛巾架,卻也有種復古與現代並存的協調美。


古民居-一得客棧晚飯是在客棧裡吃的,平遙牛肉有點名過其實,但是山西的面食確實不可小覷,嚼起來筋道十足,有著糧食特有的清香,看來真是一方水土種一方糧食。客棧餐廳的情調非常不錯,紅紅的燈籠、搖曳的燭光、雕花的窗戶、悠揚的古箏,還有三三兩兩的外國朋友,既有古典韻味又有現代浪漫。

吃過飯去平遙城裡溜達,出門就碰到電瓶車招攬生意,我們想先熟悉一下明天的游玩路線,便坐了他的車,師傅姓雷,說是日升昌創辦人雷履泰的後代,他先人就是中國銀行的開行鼻祖,我不置可否,心下想,那豈不是我們的老師尊?

我們先來到下西門城牆下,霓虹燈下的西門城樓流光溢彩,琉璃絢麗,聽師傅講原來平遙初建古城是防御軍事,後來演變為抵擋風沙的侵襲,每個城門都是雙重門設計,又叫甕城,城牆圍起如龜,四四方方,四平八穩,故又稱為龜城,平遙共有六個城門,分別為上下東門、上下西門、北門和南門,分別是龜的幾個爪子。


夜平遙

從西門折返就回到平遙最繁華的街道明清大街上了,自古以來這裡就是繁華的商業中心,現在繁榮依舊,只不過以前馱來是元寶、銀票,而現在則換成了興致盎然的游客。街的兩邊均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平遙的夜晚雖然仍有蒙蒙細雨,卻絲毫淋濕不了游客的熱情,不過甚少有舉著旗喊著號的旅行團,大家好像是自覺不自覺的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熱鬧了平遙的街市。

街的中心就是那著名的市樓,高18.5米的市樓色彩斑駁,由於古城有建築高不過市樓的規矩,所以它獨自傲然佇立在塵囂之中,任由往來的人們在它身下穿梭, 形成平遙夜一道獨特的風景。

明清大街兩旁多是商鋪、飯店和客棧,與麗江不同的是,這裡酒吧極為少見,街上賣的東西也無外非兩樣—平遙牛肉和推漆木器。倒是客棧都挺有特色,門外張燈結彩、門內熱氣騰騰,氣氛煞是熱烈。

晚上睡在280年歷史的古屋裡,聽著平遙嘀嘀嗒嗒的雨聲入眠,仿佛進入唐宋詩篇的意境。

雙林晨鳴:驚艷彩塑

一早起來,天還是灰蒙蒙的,但雨已經停了,在院落裡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頓時神清氣爽。屋檐翹角處停著幾只小鳥吱吱的叫著,糊著紙的窗戶還微微透著暖暖的燈光,一切是那麼的安靜、平和、悠閑。

吃過早餐,我們叫了個面的送到雙林寺。早上的雙林寺十分的靜謐,我們去的時候,居然只有幾個游客。雙林寺是以泥彩塑出名的,始建於北魏年間,即公元571年,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它作為平遙古城的一部分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內,進了正寺門看到天王殿上的四大金剛一字排開,每尊高約3米,形像威猛,濃眉粗眼,獅鼻虎口,各執法器,怒目圓睜,躍躍欲出,咋看有點嚇人,第二眼再看時,卻又覺得他們都有佛相的慈善。我們剛好碰上了不知哪個市的領導過來視察,沾了他們的光,所以有個全寺最棒的導游給我們免費講解。


雙林寺彩塑

原來雙林寺最大的看點全在於所有人物雕像的眼睛,極其神似,據導游講全部由琉璃珠作瞳孔,所以光亮逼真。我試著站在天王殿前的任何一個角度,果然都能感覺到金剛銳利的目光仿佛刺進每個人的內心。

雙林寺的另一個看點則在於神佛形像的生活化,雙林寺現存的彩塑有2052尊,完好的1566尊。釋迦殿四壁布滿泥塑壁龕,每一壁龕為一獨立神話或佛教故事。菩薩殿主像兩側還塑有上百尊高約50釐米的菩薩。這些人物造型准確,神態逼真,相互之間互有呼應,雖然莊重嚴肅卻又具有濃重的生活趣味,令人感覺佛祖並非虛無縹緲,而是如活生生的人物近在眼前,令人難以忘懷。

比如十八羅漢建造按真人大小、五官比例塑造,神情各異卻可親如鄰,導游專門講解了那座啞羅漢塑像,雙目圓睜斜視,雙唇緊抿,似對人間不平事有很多不滿卻無法講出來,憋得肚子像吹氣般鼓得脹脹的。細觀羅漢塑像群中還設置了一道門,身材修長的病羅漢面色憔悴,攜著一小羅漢剛好邁進門檻成佛,而門外似仍有萬千羅漢未能邁入佛門,所以病羅漢雖趕得氣喘吁吁之余卻又終放下心來。這些細節在導游的講解下變得十分生動,仿若一篇故事娓娓道來…….

兩邊還有土地爺、地藏菩薩殿,都塑得活靈活現,後殿的送子觀音菩薩香火旺盛。實在難以想像,在晉中這樣一個平凡的灰磚紅牆村莊小廟,居然珍藏著如此精彩傑出的彩塑作品,實在是令人大開眼界,山西彩塑水平之高可見一斑,我忍不住偷偷的拍了幾張。

只可惜,為了保護這些歷史古物,寺方用圍欄把它們團團圍住,而且不使用燈光照明,所以很多彩塑的細節在昏暗的佛殿內都無從一一細觀,饒是此,我感覺已經尤如飽餐了一頓文化的盛宴。

走上寺院周圍的城牆,整個寺廟盡收眼底,在雙林寺,我第一次感覺到佛祖與我們是多麼的親近,也再次感受到中國古代人民的神奇力量……

平遙生活:古城守望

回到平遙,我們從西門登上了古城牆,第一眼望到的是那尊立著的武士雕像,手執武器,威嚴的望著南方,仿佛是古城的守護神,在蕭蕭的秋風中,我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在升騰。

平遙古城牆全長6公裡多,共有敵樓72座,垛口3000個,像征著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城牆始建於春秋時代,卻保存得相當完整,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城牆。城牆雖在明洪武年間修繕過了,不過我相信裡面面還有著3000多年前的古城磚,而難以想像的是,3000多年後的我們在這些城磚上踏過。

從西門城樓一直往北走,城內是密密麻麻的民居院落,真的很羨慕平遙的居民呵,他們居住在古典與現代之間,並且在這裡找到了一種平衡的美。

站在城牆上,我想到了麗江古城。那種小橋流水,有著雅致小資情調的生活在這裡是無法找到的,平遙的古城是灰蒙蒙的,沒有山水環抱,也甚少綠地,看似平淡無奇卻又令人倍感真實,它的生活格調是質樸、平實的,平民化的。望著城外灰色調的樓房,望著城內纖陌交橫的商業街道,我感受到了那似乎還氣息未盡的晉商文化的那種嚴謹和自傲。

從西門走約半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古城的北門,往下可以望見甕城和藏兵洞,讓人感嘆其防御之堅固。城樓上有個拉著黃包車招攬拍照生意的頭戴小帽身著清服的老頭,感覺那種臉孔很有滄桑感,又有平民化的特點,總體就是特平遙,所以我對著他按下了快門。


平遙人

出了北城門外,向北望去,一座座城牆矗立在綠草地上,齊刷刷的,猶如一個個守望古城的巨人排成一隊,煞是好看,也有種很震撼的力量,我想著想著,不禁有些呆了。


城巨人

回到景點集中的明清街。明清街的熱鬧與古城牆的寂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喧嘩的人群中,我反而有種莫名的浮躁,日昌升內門庭若市,若不是為了追尋當下工作的鼻祖,我差點失去了游玩的興趣。

在平遙,最能體現晉商文化的就是這家日升昌票號。清道光三年,雷履泰首創彙兌辦法,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成為了中國的銀行的民間始祖。票號在山西興盛一百多年,使得山西成為當時全國最富有的地方。票號內分櫃台(辦理存取、彙兌)、帳房(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會計吧)、信房(相當於現在的信貸?)、掌櫃房、客房等,銀行最基本的業務均包攬其中,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在這裡,可以看到掌櫃向東家報帳的情景,可以窺見其“股東不參與經營管理、經營者不參與投資”的股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現代公司管理模式,也可能是晉商繁榮一時的原因之一吧。

平遙縣衙和城隍廟是游人必去的地方,兩者相距不遠,都在聽雨樓所在的一條直街上。我對平遙縣署還是比較感興趣,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古代縣官審案的情景,今天終於可以親眼目睹真正的縣衙的面目了。在門中看縣衙似乎也只十米見寬的樣子,進了儀門,才知道別有洞天,整個縣衙足有2萬多平方米,而且集人事、教育、司法、檢察等職能於一體,當然還有縣太爺的居室、後花園,建築講究,一點也不含糊。

每道門兩側都有一副對聯,文字都寫得很好,譬如正門的對聯著“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就勝人終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世事做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造孽難欺天”,活生生法制教育的典範。

在電視上看到的縣令審案的地方都掛著的明鏡高懸牌匾,卻原來這個地方謂之“親民堂”,好像與堂內的肅靜、威武的牌子有點格格不入。衙門內從大堂、二堂到督捕廳、牢獄都一應俱全,大堂審理刑事案件,二堂調解民事案件,督捕廳內陳列了各式各樣的古代刑具,而在牢獄內,所謂政治犯的牢房宛如窯洞,炕也挺大,一個人可以睡得很舒適了。不過死刑犯的牢房是無窗無門,萬分恐怖。縣衙內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有條理、有秩序,也是有章有法的。

城隍廟的脊飾琉璃構件是清代之物,雕塑精細色彩純正,尤其是黃、綠、藍等色色調極佳。據說平遙清朝時期就是燒制琉璃制品的工藝中心,只是這樣的工藝今天已經很難再見到。

想要看更多游記和照片請進入我的博客:

http://ribbonlu.blog.***/blog/static/31543112007996350632


精選遊記: 平遙

評論